“老校新园”环境文化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2-04-05 13:46董再明陈耀华
中小学德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校史中学师生

董再明 陈耀华

摘 要学校迁新址必然带来校园环境的新建设,依托有形的环境,可让师生从重读校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凝聚文化共识;发动师生共同建设“物化”环境载体,深化文化体认;依托校园标识景观和场所开展德育活动,共同传承与创新环境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 学校文化;环境文化;校史;活动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2-0044-03

学校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巨大教育功能早已成为共识,文化建设自是新时代学校治理和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环境文化建设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指出要“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学校校园建筑、设施、布置景色要安全健康、温馨舒适,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这对新时代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引。

桂山中学始建于1756年的桂山书院,办学二百六十余载弦歌不辍。自2014年迁入琅环山麓新校园以来,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校园环境助力学校教学质量高位累进,育人成就蜚声中山。与此同时,学校治理和校园建设出一度现了“重管理,轻文化”“有美丽校园,少环境文化”的问题,导致百年老校陷入文化底蕴浅化、文化传承弱化的尴尬境地。作为“老校新园”式学校,如何构建百年老校崭新校园的环境文化,成为桂山中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众所周知,校园作为师生生活的重要场域,其环境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教科书。作为“老校新园”式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必然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需要充分激活生活其中的人——师生的主体性,实现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而校史无疑是重要的资源,其承载着学校的办学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质[1]。于是,学校引领师生“共叙”校史,从中汲取精神养分,于共建校园环境中凝聚文化共识。

学校将校史列入新生入学教育必修课程,由此带动全体学生一起走进历史,认识桂山中学。滥觞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桂山中学,历经桂山书院(1756-1905年)、桂山小学堂(1905-1944年)、桂山中学初中(1944-1968年)、桂山中学高中(1968年至今)几个发展阶段,于2004年晋升为省一级学校,2006年荣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2014年搬迁至现址新校,开启新的发展格局。二百六十余载风雨兼程,积淀了厚重馥郁的文化底蕴。创办之初“开风气之先”的桂山书院之“崇儒重礼”精神薪火相传,学堂新声之“立新尚雅”精神,艰苦创业时期积淀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红色基因,图强崛起时期显现的“中进高出”桂山现象……

借助入学教育课程之校史主题报告、讲座等,师生一起走进桂山恢弘的发展历程,感悟环境变迁所承载的精神境界的传承与创新。由此,围绕“德馨学厚,自强不息”校训和“团结拼搏,求索奉献”的“桂山精神”,所形成的“艰苦奋斗,精勤务本”的校风,“春风化雨,润德启智”的教风,“孜孜不倦,乐学善思”的学风,逐渐成为新生所认同的共识和在此生活成长的指引,并希望为新校园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趁此“东风”,学校将主体建筑群的“冠名权”赋予广大师生,发起了征集票选名称的活动。教学办公区建筑楼群以“育贤楼”为核心,形成了“崇文楼”“明理楼”“德馨楼”“学厚楼”等命名系列,昭示着师生对学校文化精神与使命的感悟和成长期盼;宿舍区建筑楼群以“馨园”为中心,“宏雅楼”“博雅楼”“慧馨楼”“沁馨楼”相邻而伴,无声诉说着温馨的校园生活氛围。师生还一起从校史中遴选中山名人、三乡名人和桂山知名校友,结合“双一流”大学推介,制作了一批宣传挂图(像),张挂在教学楼的走廊和楼道,形成了桂山校园独特的廊道文化。学生自觉用家乡的人、身边的人、熟悉的人作为学习榜样,激励自我在桂山学习成长,勇敢追梦、圆梦。

“二零一四,甲午金秋,桂山新校,巍然而起”“抚今追昔,有一精神一以贯之,创书院,立学堂,风气领先;倡新学,建中学,与时俱进;历战火,渡浩劫,弦歌不辍;升重点,创示范,自强不息”——立于桂山中学田径场附近的石刻“桂山中学迁建碑记”,无言地述说着学校的悠久历史,记录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更铭刻着走进新校园的师生立志传承桂山发展精神的文化共识。

“物化”,即将文化形态由精神形态转变为物质形态。物态文化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體的文化事物,是文化诸要素中最直观、最基础的内容,是可触知、可视听的显性文化。对于“老校新园”式学校建设而言,一石一刻、一个景观等的添加,都不是简单的环境美化,而是要赋予其深刻的精神内涵,依托新环境的营建深化师生文化体认的过程。

桂山中学刚搬入新校址之时,校园美丽、设备现代、设施先进,主体建筑群的集体“命名”赋予其核心的文化意蕴。而这些建筑是“固定”的,日常校园的小径、草地、操场、广场等则拥有丰富的可塑造性,成为“物化”的丰富载体。学校成立校园文化规划小组,系统整理学校文化传统,提炼文化今生,进而围绕核心理念广泛征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展开了校园环境的“物化”建设。

“叙说”校史的经历让师生对桂山人一路走来所形成的“桂山精神”感悟良多。围绕“德馨学厚,自强不息”“团结拼搏,求索奉献”的文化核心,在师生的一致倡议下,学校在校园开辟了一条文化石景观带。桂山二百六十余载风雨兼程,于变迁中积淀的底蕴自是文化之根,自当勒石以记。于是,在已有“桂山中学迁建碑记”基础上,校园又增添了一块寓意隽永的“桂山中学校史里程碑”,碑题“桂山人”铭刻着师生对一代代桂山人的情感记忆。学校广场作为举办重要仪式的场所,更具文化内涵,师生一致同意以桂山小学堂首位校长、谷镇平岚举人郑宗惠为其命名——“宗惠广场”;校园内湖是师生日常休憩、交流生活和思想的惬意之所,蕴涵着生活成长的美好期盼,师生取桂山中学首任校长、抗战时期中山县的革命者、共产党员孙一之之字,为其命名“一之湖”;而桂山人一以贯之的助人精神更深受师生认可,于是,又有了知名校友张玉泉书写的石碑“助人人助”……

文化石景观带融思想性、知识性、观赏性于一体,以有形的石碑、广场等物质载体诠释着师生对桂山精神的理解,更铭刻着新时代桂山人继往开来、不断传承与创新“桂山精神”的美好愿景。

“老校新园”的生活营建以丰厚的桂山历史为文化底蕴,以生活于新时代的师生为主体,“老”和“新”的碰撞、融合激活了师生的蓬勃朝气和文化情怀。在“桂山精神”感染下,师生积极行动,积极投入校报《桂山人》、文学社刊《桂苑》建设之中,将自己的文字、学习与活动成果实现“物化”,充实着“一报一刊”;学校官网、微官网、学校公众号、校团委公众号等新媒体,更是师生发挥创意、展现成长的“物化”平台,释放着昂扬的精神;各个班级还在教室门口开辟了“班级牌”,它既是班级文化和形象的展示牌,也是师生与家长沟通的信息桥梁,昭示着师生对自身“桂山主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校园的“物化”环境是静止的,而生活其中的人则是生动鲜活、动态发展的。校园的一石一景、一楼一宇、一路一廊都是师生的日常活动场域,正是在“二者”的互动中,环境被赋予更多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并烙印着人的成长。

“重走英雄路”徒步行军活动是桂山中学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品牌活动之一。抗战时期,珠江纵队经常派党员来桂山中学演讲、发动民众,宣传进步思想,学校也派党员教师去珠江纵队传授文化知识。这条因双向互动而來回奔走的二十多公里路途,成为抗战时期五桂山区著名的革命之路、英雄之路,也成为桂山中学“重走英雄路”红色主题教育的文化开端。

校党委立足校情,结合新时期党建要求,挖掘重走英雄路的文化内涵,将党员教师与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融合其中。学校每年组织党员教师与学生、家长志愿者徒步行军22公里,高唱进步歌曲、聆听英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精神洗礼。自1995年启动以来,这项活动已坚持26年,成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生动载体。“一之湖”便是这一活动开启仪式的重要场所,赋予师生理想信念之深厚文化根基,更彰显了师生对红色血脉的赓续——桂山师生将不断“重走英雄路”,革命先烈永远活在心中。

“陈君葆伉俪纪念图书馆”,由知名校友、香港著名教育家陈君葆先生将其毕生收藏图书悉数捐献母校而建成,其情可感,其志可佩,成为激励师生读圣贤书也知天下事,传承学校书香润人传统的场所。学校在此开辟阅报栏,定时播放电视和广播新闻,举办读书节、经典诵读等传统活动,不断涵养师生文化自觉,提升文化品位。

桂山中学素有守望相助的传统,“助人人助”石碑的撰写人知名校友张玉泉书,正是有感于这一传统,以“无言之教”的方式提醒师生“助人者,人恒助之”。校友会会长陈卓林先生更是率先垂范,先后捐资5000万元襄助母校建设,每年还支出30余万元资助困难师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传统精神更具德育价值。学校将此纳入德育工作体系,每年由德育处和团委牵头,组织开展“和山区少年手拉手”等活动,带领师生将助人精神落到细小而具体的行动上,践行守望相助的精神。这一活动已成为历届学生的传统,不断感召更多的学生“不以善小而不为”,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每年,同学们都将自己辛苦种植的稻谷(米)、土豆等粮食,送到三乡慈善公益食堂,希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利用周末志愿到该食堂帮厨,将慈善情怀和助人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如今,在新的桂山校园中,诸如此类的文化活动已成为师生的“日常”。各类慈善或者公益性捐款捐物,一有倡议,同学们更是踊跃响应,“助人人助”已成为桂山师生的“习惯”,滋养着师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帅宁华.走向文化自觉的师德建设[J].中小学德育,2014(01):7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校史中学师生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麻辣师生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