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普 孙婉婷
摘要:中国社科院1996年开始实行主管单位期刊出版事后审读制度,体现了对期刊内容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的重视。审读工作以提高期刊质量为目标,着眼于帮助编辑部做好期刊的编辑出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虽然成效很大,但是目前该项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优秀审读专家相对缺乏、专家与期刊匹配有待改进、审读意见不平衡等。如何进一步加强社科学术期刊事后审读工作,使之更加适应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需要,确保期刊的出版质量,已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社科期刊 期刊管理 期刊审读 事后审读
期刊出版事后审读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期刊管理制度,是确保期刊质量的重要措施。原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出台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对期刊事后审读作出明确规定,强调“期刊出版管理实施期刊出版事后审读制度”。2009年出台的《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进一步对事后审读工作的组织、开展等作出具体规定。根据审读主体的不同,期刊事后审读可以分为行政主管部门事后审读、主管单位事后审读、出版单位事后审读(一般称为“阅评”)、行业协会事后审读等。
学界对期刊事后审读开展的一系列研究,虽然涉及审读的目的、作用、组织、内容、专家遴选、制度建设等多方面主题,但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事后审读,对期刊主管单位事后审读和社科学术期刊事后审读的研究成果很少,研究者及其文章作者也主要是科技期刊编辑部人员,其他科研人员较少关注到这一领域。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拟结合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事后审读工作实践,对社科学术期刊主管单位事后审读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改进的思考和建议。
截至2021年10月,中国社科院共主管持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报刊108种,其中学术类期刊92种,是国内人文社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结构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原创性学术期刊群。科研局代表中国社科院,履行对全院学术期刊的主管职责。开展期刊审读,是科研局对全院期刊进行日常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社科院期刊审读制度建立于1996年3月,由离退休专家组成期刊评议专家小组,作为科研局管理全院期刊质量的非常设咨询机构,负责审读全院公开发行的刊物和内部刊物。2014年,院务会议通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审读办法》,对审读范围、主旨、内容、标准、专家遴选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使期刊审读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中国社科院期刊的主管单位事后审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主管单位直接组织,科研局期刊与年鉴管理处负责选聘审读专家,召开期刊审读会,汇总并向编辑部反馈期刊审读意见;二是频度高、时效性强,中国社科院按季度组织期刊审读,每年四次;三是覆盖面广,理论上中国社科院出版的所有学术期刊、期刊上的所有文章,都在审读范围内。反观科技期刊领域的主管单位事后审读,三大科技单位,即,中国科协、国家卫健委、中国科学院分别委托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2021年开始委托卓众出版社)、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和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组织审读工作。由于这些科技单位主管的期刊数量庞大,而管理部门人手少,它们每年仅组织一次审读,且采取抽检方式。
目前,中国社科期刊审读工作主要流程如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统一印制的学术期刊寄送给专家→专家阅读期刊,写出审读报告→科研局按季度召开期刊审读会议,专家发表审读意见→科研局汇总、整理审读意见,向编辑部反馈→部分编辑部就审读意见进行申诉→科研局根据专家审读意见及编辑部申诉情况,起草并印发《期刊审读意见通报》。期刊审读的结果,作为期刊年度绩效考核、报刊年度核验、出版单位年度社会效益评价考核、院优秀学术期刊评选表彰等活动的重要依据。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审读工作开展25年來,对保证全院期刊质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这样讲,社科院学术期刊之所以质量高,得到学界公认,期刊审读制度的实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些审读专家反映,之前审读报告中指出的一些期刊的问题,在之后的出版期刊得以改正,表明编辑部积极采纳了审读意见。有的专家反映,一些期刊已经越来越难以找到编校方面的硬伤了。还有的专家反映,审读制度实施后,一些期刊质量进步明显。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审读工作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开展期刊审读。自1996年建立期刊审读制度以来,这一制度得到较好地坚持,未曾中断。截至2021年9月,已累计开展72次期刊审读活动及《期刊审读意见通报》的印发工作。一次期刊审读对办刊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微弱的,但经年累月、持之以恒地开展审读,久久为功,帮助期刊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效果必然显现。
2.重视政治方向、学术导向的把握。对社科学术期刊来说,政治方向、学术导向正确是办好期刊的前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担负着繁荣学术思想、引领学术发展和推动学术进步的职责,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导向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社科院期刊审读工作将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发现问题苗头,及时提醒和纠正,防止小失误发展为大偏差。值得注意的是,重要人物、事件、理论、机构、表述等出现错字病句,表面上是编校质量问题,但很可能酿成政治方向差错。因此,对于学术期刊政治方向的审读,也应当纳入到编校质量领域。
3.立足于帮助编辑部办好期刊。期刊审读的目的不是为挑毛病而挑毛病,因此,管理部门需要摆正位置,帮助编辑部办好期刊。审读专家的意见,多数仅供编辑部参考,特别是学术方面的意见,而非修改准绳;少数编校质量方面的硬伤才需要编辑部反馈并确认。同时,对于编辑部的申诉,认真倾听,仔细甄别,若确为审读专家之错应及时撤回意见;对于拿不准的问题,或存在争议的领域,不急于下结论。另外,在《期刊审读意见通报》中用好表扬和批评两种武器,以宣传办刊成绩、交流办刊经验为主。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审读工作的这些做法和经验,也因此深得广大期刊编辑部的理解和支持。
4.不断改进期刊审读工作。新闻出版总署的《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院内的期刊审读管理办法,都只规定了期刊审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方面,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需要结合实际,在不断完善审读制度过程中予以解决。如,为提高审读的公正性,2016年起开始引进院外审读专家,先后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信息大学的退休学者,担任中国社科院的期刊审读专家。现任的24名期刊审读专家中,外单位审读专家3人。又如,为解决部分审读报告内容随意的问题,科研局2017年制定了期刊审读报告撰写要点,对审读报告的格式、内容、要素等提出规范性要求,提高了期刊审读报告的质量。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事后审读工作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优秀的期刊审读专家相对缺乏。审读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读专家的质量。优秀的审读专家需具备的素质有:较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办刊工作较了解,最好有编辑工作经验;对审读工作较热心;认真责任;身体较好,能承担较繁重的审读任务;有充分的时间。符合以上标准的专家并不容易找,而符合标准的专家又多有繁忙学术活动,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审读。中国社科院现有的24名期刊审读专家基本都是退休人员,虽然在时间和学术水平上有较高保证,但他们如果长期脱离研究一线,知识结构容易老化,也会影响审读效果。另外,对审读专家缺乏制度性约束,导致有的审读专家经常缺席期刊审读会议,审读报告迟交,提交的报告质量不高甚至不交报告,对办刊工作的指导作用难以发挥等,这些都是审读工作中的普遍问题。
2.专家与期刊的匹配有待改进。审读专业学术期刊,需要匹配本专业领域的专家,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容易实现。中国社科院有90多种学术期刊,涉及九、十个学科(含一级、二级、三级学科),期刊数量远远多于审读专家数量,因此不可能为每个学科的期刊都找到相应专业的审读专家。除经济学相通性较强,其他多数学科差异大。这就意味着,各位专家除審读本专业期刊外,还需审读相近专业的期刊、甚至是专业跨度较大的期刊。此外,期刊审读要求的单位回避也很难完全做到。一般情况下,专家不能审读所在单位主办的期刊。但一些特殊学科的期刊,专业性强,或对外语语种有特别要求,只能找主办单位的专家来审读。
3.审读意见不平衡的问题。理想的期刊审读,应该是办得好的期刊得到较多表扬,办得不好的期刊受到较多批评。但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一个办得较好的期刊,如果遇到的审读专家水平高且认真负责,容易被找出较多问题,受到批评;而一个办得不太好的期刊,如果遇到的审读专家水平不高或者不太负责,容易出现“没问题”或“少问题”的情况,不仅不会受到批评,有时甚至会得到表扬。虽然这种极端的情况较为少见,但审读意见不平衡仍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导致审读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的初衷难以实现。
4.审读工作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受审读专家的个人知识结构、学识水平的限制,审读意见可能存在偏颇之处,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读的作用,需要审读组织者对专家审读意见进行分析和鉴别,选择质量高、有价值的审读意见向编辑部反馈。但组织者自身在知识和学识方面的局限性,限制了他们对专家审读意见的筛选,大多数时候,期刊编辑部得到的是 “原汁原味”的反馈,审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此外,《期刊审读意见通报》撰写的质量和时效性,也有待提高。
期刊主管单位审读制度的目的是强化期刊管理、提高期刊质量。应当本着对党的出版事业和国家学术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总结主管单位事后审读经验,加强社科期刊审读工作的研究,结合学术期刊领域的新形势、新实践、新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社科学术期刊主管单位事后审读工作。
1.进一步重视主管单位事后期刊审读工作。从制度上讲,事后审读是国家出版管理法规对主管单位的明确要求,是主管单位履行期刊主管职责的具体体现,必须认真落实好。因此,期刊主管单位要进一步重视期刊审读工作,下大力气做好这项工作,尽到其监管职责。相关领导应亲自参加审读会议,加强对审读工作的指导,了解审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解决审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如,增加审读经费,聘请更多高水平的审读专家,并适当增加期刊管理部门人员,以便有更多的人力、时间、精力投入到期刊审读工作上。
2.加强期刊审读专家的遴选与管理。选聘审读专家时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拘一格。审读专家的遴选,可从主办单位推荐为主改为主管单位直接选聘为主。主管单位在多渠道了解专家信息的基础上,可以直接聘用适合担任审读专家的优秀学者,而无需征求期刊主办单位意见。同时,进一步提高外单位审读专家的比重,以及解决好专家与期刊的回避问题,对于特别优秀的专家,也可适当放宽年龄和连任方面的限制。在管理上,一方面加强对新任审读专家的培训,使其了解审读工作的内容,知晓党和国家关于新闻出版的政策法规以及期刊编校体例规范,掌握审读技能;另一方面,加强与审读专家的日常沟通,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有关精神,告知审读规范、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方面的变动情况,以便审读专家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对审读专家的纪律要求,对多次缺席审读会议、无故不提交审读报告或审读报告质量差且提醒后无明显改进的,应果断辞退。
3.改进期刊审读活动的组织。主管单位制定审读报告撰写要求并提供参考模板,但不宜规定过细、过死,要给审读专家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加强对拟反馈意见的审核和辨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删去容易让编辑部产生误解和抵触的表述,提升反馈意见的质量和价值,发挥好审读工作的正向作用。再有,汇总和梳理专家历年审读报告,整理和归类典型经验和问题,汇编成册,作为期刊编辑部的业务用书。另外,加强编辑一线与审读专家的沟通,完善编辑部代表列席期刊审读会制度,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误解和矛盾。
4.引入信息化审读手段。计算机审读不仅能提高审读的客观性,更可以提高审读的效率。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审读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为克服人情等因素对期刊审读的干扰,改善因审读专家负责程度及水平不同导致的审读意见不平衡、不公正问题,可适当引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机器审读。虽然这种审读方式有所局限,其审读结果也需要专家审核和判断后方能被采用,但仍是当下期刊事后审读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
作者刘普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孙婉婷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八级职员
参考文献
[1]刘清海,张楚民.期刊出版事后审读的定位与审读体系的规范[J].编辑学报,2009(05).
[2]李兴昌,姚希彤,张霞,许若冰.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组织期刊审读的做法与经验[J].编辑学报,2016(03).
[3]王力力.加强期刊出版事后审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01.
[4]刘斌,张海燕,王青青.编辑视角下的科技期刊出版后审读[J].科学传播,2019(19).
【编辑: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