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助来
众所周知,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公考”)与大学生就业是紧密相关的。近年来,许多大学生通过公考这一方式实现了就业。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考作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然而,如何抓住公考的机遇,迎接相关的挑战,也是许多有志于参加公考的大学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公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公考是指公务员录用考试;广义的公考可称为公共部门录用考试,包括公务员录用考试、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考试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录用考试等。从其发展历程看,我国最早实行的是公务员录用考试,在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到其他公共部门。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决定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强调:“凡进入业务类公务员队伍,应当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也就是正式提出“凡进必考”要求。1989年,中央有关部门组织了公务员公开考试录用试点,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称赞,迈出了公职人员考试录用的历史性步伐。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2018年对该法进行修订,都进一步强调和规范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原则和操作方法。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成功,为各类事业和国有企业单位通过考试录用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经验。目前,公考已经成为公共部门录用工作人员的主要方式,不仅各级各类公务员“凡进必考”,各类事业单位新录用工作人员,也基本上做到“凡进必考”,一些社区工作者、国有银行等大型企业录用人员,也要经过考试选拔。
我国公考从其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始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公开原则,指的是公共部门录用相关人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即考试的标准、条件、方法、程序和结果等,都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公考有严格的考录程序,包括发布招考公告、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察、录用公示等,这些都进行全流程公开,没有“暗箱”操作的空间。平等原则,指的是公民报考公共部门的法律地位平等,只要符合法定的报考条件,不管性别、民族、职业、家庭出身等,均不得受到歧视或者享有特权。竞争原则,即公共部门考试录用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开竞争,录用严格按照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并考察本人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根据身体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层层筛选和淘汰,保证录用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择优原则,即报考者是否被录用,完全取决于本人的政治、业务素质,根据其考试成绩和考察结果的优劣,通过各轮筛选,将优秀人才选拔出来。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生活,也关系到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但近年来,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学生就业矛盾更加突出。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19年834万,2020年874万,2021年909万,2022年根据教育部的介绍,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 076万人。为此,国家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列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其中,公考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公共部门招考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一些私营部门由于受经济波动的影响,纷纷减少新录用人数,甚至裁员。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为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鼓励各类公共部门挖掘岗位和职位潜力,尽可能扩大招录大学生人数,以对冲私营部门缩减招人计划的影响。近3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以下简称“国考”)人数及报名人数都有较大增长。根据国家公务员每年发布的国考招生简章及相关数据汇总,2020年国考招录人数为24 128人,比2019年度的14 537人大幅增长65.9%,报名人数为143.7万人;2021年度,国考招录人数为25 726人,报名人数157.6万人,在上年基础上均继续增长;2022年度国考招录人数为31 242人,报名人数为212.3萬人,招录人数突破3万人,报名人数突破200万人,均创历史新高。各省公务员及各类事业单位考录人数近年也有所增长。根据测算,每年全国公共部门通过考试招录的人员,包括各级机关公务员、各类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的人员,总数达200多万人,被录用的人员中高校毕业生占大多数。
二是公考政策向应届大学生和基层倾斜。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公务员考试职位条件,有近50%要求有工作经历,这样应届毕业大学生能够报考的国家公务员职位有限,最后被录用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也相对较少。但近两年,为了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调整了公考相关政策,有更多公务员考录职位向应届毕业生开放。比如,根据国考《招生简章》,2022年度国考公务员招录中不限制工作经历的人数有26 869人、14 100个职位,占总人数的86%、总职位数的84.2%,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同时,明确招录应届毕业生的招录人数为20 893人、10 738个职位,占总招录人数的66.9%。gzslib202204041919另外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公职岗位就业发展。2021年度和2022年度,国考招生职位,有90%多是地市级以下职位,其中县区级基层职位占到了总数的70%多,这两年国考职位扩招力量主要来自县(区)级及以下基层,对一些艰苦边远地区一线基层岗位,采取降低学历要求、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并在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时进一步予以政策倾斜。通过多种举措,鼓励引导优秀高校毕业生报考基层职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三是公考类型方式多样,为大学生参与公考提供了较多选择。随着公考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公考实践的不断推进,我国公考呈现出类型多样、分级分类分层考试的特点。从公务员录用考试看,有国考、省联考、省考、遴选、军转、选调等;从事业单位考录看,有教师岗位招生、各类事业单位招考等;从国有企业单位看,国有银行等系统普遍实行考试录用;其他考试还有社区工作者、基层党务人员、军队文职人员等。从考务主体看,有国家级、省级的、地市级,还有部门和系统组织的考录。这些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全年每个月都有相关的公考笔试和面试。这些公考项目,尽管种类繁多,但总体上规范、严谨,由各级党和政府统筹安排,各地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考试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信力不容置疑,科学化、制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尽管公考规模持续扩大,考试种类也很多,大学生可以做多种选择,但目前公考市场也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国考近年来笔试的考录比平均都在50:1左右,有些职位的竞争达到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程度。面对这种挑战,有志于从事公考的大学生,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争取在激烈的公考竞争中脱颖而出。
公考不同于高考或研究生考试,无論是笔试还是面试,往往不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测查,而是着眼于测评从事公共部门职业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考的是能力而不是知识,包括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素质的提升,当然离不开知识水平的提高,但知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从事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有些人的学科专业知识达到硕士,甚至博士的水平,但在公考时并不一定具有明显优势。要提升公考的能力水平,需要大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体系,而能力体系的构建,不能靠临时的突击,要有一个长期的学习和训练计划,特别是要注重在综合分析、资料阅读、文字表达、口头表达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功底,这样在应对各类型公考挑战上才会有充足的底气。
当然,任何一种考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都需要加强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公考也不例外。比如,申论、行测、结构化面试等都有一些技巧和方法,需要学习和掌握。如果能将这些考试科目的内在规律和知识要点融会贯通,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真正提升公考的能力,不仅要在书本上下功夫,更主要的是要在社会实践上下功夫。“功夫在诗外”,公考命题,往往着眼于社会实践问题,如申论和面试,都是关于宏观政策、社会现象、公共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思路。如果一个大学生,对国家大事不关心,对公共管理和服务不熟悉,自身也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面对公考就会感到很吃力,也难有作为。因此,对广大学生来说,公考的准备过程,既是将长期学习的知识体系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关心国家大事,培育公共管理思维和服务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方能通过公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系我国公共绩效管理和公共部门考试录用研究专家,曾担任原国家人事部行政管理研究所公共行政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课题组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