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松
摘要:文章强调了推行“互联网+农业机械化”的现实价值,并阐述了一系列“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的构建思路。同时,结合安徽省长丰县农业机械管理局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切实推行农机联网、结合信息技术实施农业化作业模式的创新、加大在农机人才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为“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化展开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机械化;信息技术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有所变更,为农业机械化建设升级提供的技术支持。基于此,区域农机管理部门应当持续加深先进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应用程度,搭建生产指挥平台,依托网络实现农机数据互传,促使“互联网+”深入融于在区域农业机械化生产。
1 “互联网+农业机械化”的现实价值分析
“互联网+农业机械化”的建设与发展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及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农业机械化管控服务与推广应用工作升级的同时,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更好实现提供支持[1]。实践中,区域农机管理中心应當持续加深先进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应用程度,搭建生产指挥平台,结合网络完成向农机终端的数据传输,切实推行农机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以此保证“互联网+”可以深入融合在区域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总体而言,在当前发展“互联网+农业机械化”具有极为理想的现实意义,值得重点探究与优化发展。
2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的构建思路分析
2.1 基于“互联网+农机服务企业”的服务模式
区域农机管理部门为该服务模式的主办主体,为区域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提供支持与指导服务,并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管理。
2.2 基于“互联网+农机服务协会”的服务模式
政府部门或是区域农机管理部门为该服务模式的中介组织,组建起专业性更强的农业合作组织,即农机服务协会,结合信息技术为农机企业、农民群众提供服务,消除信息的不对称。
2.3 基于“互联网+农机服务合作社”的服务模式
基于个人或是农村集体资产入股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为该服务模式的主体,依托集体资产进行购机,并投入农业机械化生产。
2.4 基于“互联网+农机服务联合体”的服务模式
农机企业依托协议所构成的服务组织为该服务模式的主体,保证在区域农忙时期最大程度发挥出农机设备的优势。此时,主要依赖于互联网全面掌握所有闲置农机信息。
2.5 基于“互联网+农机服务专业户”的服务模式
农机手为该服务模式的主体,依托网络接受专业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率。
3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化展开路径探究
3.1 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现阶段,出于对更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考量,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极为必要。在此背景下,需要在区域内组建起专项管理部门组织,对农机工作中互联网技术的引入规划制定与实际应用实践进行管理。总体而言,想要实现“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化展开,推进“互联网+农业机械化”行动是必然选择,由此可以达到持续促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效果,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升级。
实践中,区域农机管理部门必须要主动联合区域内其他农业部门以及企业落实“互联网+农业机械化”工作,搭建并推广应用农机信息智能调度平台。在该农机信息智能调度平台的支持下,区域农业生产指挥、智能调度等功能得到高质量实现,能够实现区域农机化作业动态的及时掌握,为作业供求信息的精准发布创造更好条件,由此引导农机在区域内实现合理性且有序性的流动。同时,应当在全面实现农机作业电子智能实时监控的条件下,将监测设备逐步投放至更多农机设备及农业机械化生产环节中,以此促使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测成为现实。另外,在农机社会化服务方面,区域农机管理中心应当主动与区域农机专业合作社远程视频的技术培训和监管指导;联合区域内的农机企业共同开发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云平台、农机信息智能调度平台,并依托该平台实现在区域内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农机作业的统一性调度,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调结构”及“补短板”[2]。
3.2 切实推行农机联网
“互联网+”视域下农业机械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融合应用互联网与农机设备,实践中,农机联网、农机统一监控管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此时,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支持下,所有农机设备均可以与综合控制中心保持连接状态,依托计算机终端即可完成农机设备运行情况的监控,并实现对作业质量的全面、精准分析,从而达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区域农机管理部门应当积极联合区域内其他农业部门与企业针对不同农机设备开发管理终端及管理平台,例如,进行深松作业监测终端开发,并将其加设在土地深松机上;在该监测终端的支持下,依托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引入,土地深松机可以直接实现与农机深松作业监测信息化服务系统的畅通连接。在该服务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互联网通信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深松机具状态检测传感技术的优势,实时性落实对该农机设备作业过程、面积、深度等运行参数的全面检测、统计分析,并对相应信息进行可视化转化,方便农民群众及时、真实掌握农机设备运行状态信息,为农机管理工作的优化展开提供支持,并促使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率表现出大幅提升的趋势。另外,可以同时将远程电子监测设备加设在农机设备中,推行作业的电子智能实时监控,使得针对所有农机设备运行情况、作业进度、工作质量的实时性监测成为现实,促使区域农业种植绿色增产的实现拥有更多技术保障。
应当积极搭建并推行“互联网+农机”模式,针对区域内存在的农机设备全部加装农机作业监管终端设备,数据顺利接入中国农服平台。农机作业监管终端设备“上岗”后,可在中国农服平台上实时显示车辆位置、作业轨迹、作业面积等信息。平台管理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处理农机作业的状态和数据,实时获取作业现场高清影像,为服务主体提供作业面积自动统计、农机实时监控、作业质量审核等服务,实现“互联网+农机”的大数据管理。数据接入中国农服平台后,各服务组织、农机手可以通过注册“农乐宝”APP处理工作、上报项目等。作为中国农服平台与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践相结合的定制化产品,相应平台APP”可实现项目数据的全程自动同步,避免人工数据录入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还可以帮助政府开展生产托管项目实施动态管理。预计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后,每年每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机手可增收30%以上。设计并开发农机监管服务平台。该平台利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可以监测和查看区域内所有农机的作业情况和作业轨迹数据,对于不合规的情况进行大数据和AI判定,迅速予以调整控制。该平台的运用一方面便于农机监管人员实时了解区域内所有农机的作业情况,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机主实时观测作业质量,了解作业面积,远程查看车辆作业轨迹和图像,高效管理车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缩减种植户在实际农机使用中需要投入的管理工作精力,并达到更好维护农业机械化生产质量与现实效率的目标。
3.3 结合信息技术实施农业化作业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视域下,区域农机管理部门应当形成并在工作中深入推行“互联网+农机”理念,依托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深入性应用,形成基于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综合性服务,逐步实现农业化作业模式的创新。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出先进信息技术的优势,联合区域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多个组织部门,包括区域农机企业等,共同构建农机服务程序软件,并引导区域农民群众在个人移动终端上安装。在相应农机服务程序软件的支持下,农民群众通过在该软件内实时性上传农业生产信息与问题,第一时间在线上获取指导与帮助,以此保证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高效、高质量展开。同时,该农机服务程序软件的搭建与应用还为农机需求者与农机拥有者之间搭建起更加畅通的沟通交流渠道,借鉴“滴滴打车”模式实现农机资源的共享,确保农机作业有序流动。
就当前的农业生产环节与实践情况来看,虽然逐步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引入信息技术,但是在“互联网+农机”方面的总体应用力度依旧表现出偏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这样的情况,应当积极搭建起“互联网+农机”专项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打造,让农民群众在农机作业、农业机械的维修故障、相关政策信息了解等方面获得更好服务,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农机”专项平台的构建还要持续进行功能性的强化,继续探索在购机补贴上从咨询、报名、审核、支付的整体性线上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大的便利和服务。
3.4 加大在农机人才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
持续强化在农机人才培养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是保证“互联网+”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升级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切实推行“互联网+农业机械化”理念的必然选择。实践中,区域农机管理部门应当积极联合区域其他农业部门与农业企业,共同展开定期性的农机人才教育培训活动。实践中,应当依托“理论授课+实践操作”的培训模式,详细阐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景与趋势,提升受训人员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正确认识;针对先进农机技术进行讲解,包括机械化联合收割技术、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免耕精量播种技术、无人机植保技术等等,同时围绕农机种类、农机安全操作、维护修理、农机操作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展开理论授课;组织受训人员进入农业机械化生产基地进行实践操作,并现场观摩多类农机设备结构及其运行情况、操作过程,结合农机设备实物向受训人员介绍各个农机设备的性能和特点。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持续展开对人才培训教育模式的创新,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农业机械化生产情况等完成对针对性农机实用新技术乡土教材的编制;联合各部门、企业以及区域内的所有村庄实施联合培训,促使先进农机技术、农业机械应用于养护技术、现代工业新技术等技术知识内容在区域内得到广泛推广及应用。另外,应当参考区域农民群众农机技术需求和农业生产实际,推行农机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区域农业机械化生产队伍、农机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区域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升级。
3.5 重点关注并推行“互联网+农业农机”的多样化发展
(1)发展“资源整合+农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区域性互联网技术已日臻成熟,中国将出现以整合农业物资分配的农业物资区域化服务客户端,便于农民在区域范围内合理配置农业机械化,达到省钱省时省力。
(2)发展“科学技术+农业”。农民种地靠经验,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学种地、健康种地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和百姓关注的事儿。而“科学技术+农业”将会解决这一问题。
(3)发展,“科技进步+农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将会影响中国农业向科学技术进步与人工智能的转变,全家种地养全家将变成一人种地养全家。
(4)发展“大数据+农业”。互联网向数据转化的同时,大数据也将帮助广大农民分析出自己的土地适合种植什么、什么样的植物需求量大、市场的前景如何等问题,合理的指导农民种植土地,达到收入与土地的双发展,进而实现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3.6 加速发展区域“互联网+农机服务”技术服务
为了确保夏粮颗粒归仓、秋粮适时播种,区域农业部门应当大力发展“互联网+农机服务”技术服务,推动农机具安装智能化远程监控设备,承担作业补贴项目,增加农机服务收入。在此过程中,需要着重把握以下要点内容的落实:
(1)区域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设农机精准作业监管与服务系统,针对区域内所有农业机械设备、推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奖补项目的插秧机安装监测设备,具体而言,要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等农机配套安装作业监测装备。
(2)注定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云平台系统,对实施土地深翻、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农机具作业面积、作业质量进行监控。
(3)在“三夏”期间,区域农业部门及时开展作业市场调查,做好机具供需、作业进度、作业价格等信息的收集分析,利用“互联网+农机服务”平台,做好跨区作业市场对接与机具调剂,合理布局机械,提高作业效率。
(4)区域农业农村局等农业部门应当展开合作,共同在区域內组织数字农机作业点的现场观摩活动、农机技术培训活动等等。
(5)加速并全力打造数字农机,逐步在区域内搭建起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努力拓宽农机发展新思路,巩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域、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域成果,努力打造机械化还田示范区和农机服务组织创建示范区。
4 结语
“互联网+农业机械化”的建设与发展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及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发展“互联网+农业机械化”具有极为理想的现实意义,值得重点探究。实践中,在积极搭建“互联网+农机服务企业”“互联网+农机服务协会”等服务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切实推行农机联网、结合信息技术实施农业化作业模式的创新、加大在农机人才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提升了“互联网+农业机械化”的建设质量,推动了区域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升级。
参考文献
[1] 马千,兰天云,施文艺.“互联网+农机”融合 促农业现代化发展[J].现代农机,2020(6):7-8.
[2] 程海富,郭海龙.乘势而上久久为功书写农业机械化发展新篇章——山西省农机化生产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农机,2020(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