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孙文丽,杨荣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山东淄博 255000
研究表示,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理管理不规范导致的医患纠纷发生率较高,进而导致儿科护理人员处于高风险、高精神紧张、高强度、高压力的状态[1]。 因此,为确保儿科护理质量, 临床需要加强护理管理工作,进而提高护理管理水平,防止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护理需求随之增加。 因此,合理配置护理人员人力资源,提高护理管理水平,确保为患儿提供优质、高效护理服务是目前工作的重点[3]。在临床研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配置将导致不同层次的护理管理。 医院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根据护理人员团队的分级管理,为患儿提供综合护理服务[4]。 本文选取2021 年10月—2022 年10 月淄博市妇幼保健院56 名儿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对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为后续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儿科护士56 名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 研究组28 名:男2 名,女26名;年龄31~42 岁,平均(35.64±3.14)岁;护龄9.9~15.1年,平均(12.56±1.33)年;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分别为3、6、19 名。 对照组28 名:男1 名,女27 名;年龄28~42岁平均(35.64±3.13)岁;护龄9.8~14.6 年,平均(12.53±1.29)年;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分别为4、7、17 名。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主要实施内容为:要求相关护理人员严格实施轮班制度,按照职责和班次分工要求护理人员做好“五项风险评估”及患儿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包括测体温、量血压、心率等基础护理和常规治疗操作,以提升和保证管理质量。
研究组采用层级管理法,具体落实方案为:①层级设置与职责。实施连续责任制,根据临床能力,科学分配岗位,考虑教育背景、能力、资历等。 护理人员分为4 个层次:护士长、护理组长(全体护理人员投票,选择高级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好,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临床总带教、技能培训员、中级职称以上资格N3~N4)、中级护士(未担任护士长和责任组长、 带教老师、 护师以上资格N2~N3)、初级护理人员(低年资护师或护士N1~N2)、助理护理人员(中专护理人员、第三方人员N0~N1),各级职责明确。组长主要负责协助护士长对责任护士实施技术考核和教学培训、护理质量监督指导、病区质控、安全评估、制订护理培训计划、实施专题讲座等,参与值班、解决疑难问题。中级护理人员负责下级护理人员和助理护理人员的技术专业治疗、护理和指导,并为低层级护理人员提供指导。 初级护理工作者从事常规护理操作。助理护理人员主要负责无创的基础操作和患儿日常生活护理。 各层级均在护士长及组长的领导、指导下开展落实各项工作,为患儿提供高质量、高效的护理服务。②分组与排班。护士长对每一位护理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并按照层级考核目标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根据各级护理人员的年龄、经验、实际工作能力、教育背景、责任感以及职称,将各级护理人员分为3 个责任组。 护理组长领导责任组开展工作,实施APN 连续调度[A 班(08:00-16:00)、P 班(16:00-24:00)、N 班(24:00-8:00)],工作8 h,并将调度与分层分组相结合。 确保责任和护理措施的连续性、完整性,尽可能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③建立护理质量控制网络。 急救物资管理、院感管理及措施落实、基础护理质量、药品管理、病房管理、重症管理、护理文书、仪器设备管理、健康宣教、优质护理等质量控制项目。 每周、每月、每季度、半年分别评估质量控制问题和效果,进行质量改进措施的可行性讨论,运用9S、思维导图和品管圈等方法和质量管理工具制订改进计划和措施,全体护理人员参与,确定具体目标。④各班质量控制。 指导值班护理人员的专业工作,每班护理组长负责早间、下午、夜间三级护理查房及不定期单项抽查。新入院患儿首先进行“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及“五项护理风险评估”制订护理级别和护理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复评及管理,及时发现危重患儿、提出预测性护理意见,发现并解决患儿评估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检查评价工作,并指导下级护理人员的实施。 ⑤近年来因疫情防控等原因, 进一步加大对院感质量的控制,各病区分别设置医、 护感控队员协助护士长进行督导质控,两组人员同时要求严格落实各级各部门发布的防控要求及措施,加大培训、考核力度,增加疫情防控应急演练次数及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知识学习,涉及范围包括保洁人员及陪护人员,确保院感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杜绝隐患及传染病暴发。⑥积极安排研究组高年资及护理组长在育儿学校等进行线上线下专业知识讲座,提高其自信心和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充分发挥层级管理作用,取得较好效果。
①对两组儿科护士核心能力评分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法律及伦理实践(35 分)、教育与咨询(32 分)、批判性思维(45 分)、临床护理(40 分)、领导能力(45 分)、人际关系、专业发展(26 分),总分为258 分,分数越高,提示核心能力越强;②对比两组护理质量情况:病区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重症护理基础护理,均实施百分制评分,分数与护理质量呈正向相关;③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分析:分值0~100 分,包括不满意、基本满意、高度满意,分别为0~50 分、51~80 分、81~100 分。 总满意度=1-不满意度。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核心能力各指标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儿科护士核心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儿科护士核心能力评分比较[(±s),分]
组别研究组(n=28)对照组(n=28)t 值P 值专业发展23.50±2.15 20.50±2.24 5.116<0.001人际关系领导能力临床护理批判性思维29.32±3.16 24.14±3.34 5.956<0.001 41.43±3.14 33.43±3.18 9.468<0.001 36.39±2.13 31.00±2.14 9.441<0.001 39.57±3.14 32.54±3.33 8.133<0.001教育与咨询 法律及伦理实践28.57±3.23 22.54±3.27 6.952<0.001 31.29±3.17 26.57±3.26 5.485<0.001
研究组护理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儿科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儿科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消毒隔离护理文书研究组(n=28)对照组(n=28)t 值P 值97.36±1.34 94.31±4.28 3.627 0.001 97.21±1.23 94.54±3.24 4.094<0.001 98.57±1.20 92.54±2.27 12.445<0.001病区管理 重症护理基础护理98.29±1.15 92.57±3.26 8.748<0.001
研究组管理模式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儿科护士对管理模式满意度比较[n(%)]
公众对医疗保健工作的需求不断增加、医疗环境的变化以及医疗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护理制度的完善[5]。由于患儿作为护理管理对象有一定特殊性,因此对于儿科护理管理风险较高。主要是因为患儿存在自控力弱、依从性低以及免疫力差,年龄小,发育不完善等特点,加之大多数患儿疾病发病迅速,使患儿家属情绪更加冲动、 焦虑, 增加了儿科护理管理的复杂性、风险、难度[6]。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护理过程中,沟通、管理不善会对治疗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容易增加护理纠纷以及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7]。 因此,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护理的整体质量, 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效抑制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8-9]。
分级责任制护理管理分为4 个层次,是基于护理人员的教育、职称、工作经验等实施的管理措施,可以为培训、教学和护理工作提供方便[10]。 儿科护理对不同资历的护理人员进行不同培训,一方面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制订一个连贯的护理流程,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帮助其更好地明确护理职责。研究结果显示,以往常规管理措施的实施只有高级护理人员具有教学资格,对于低级护理人员的指导存在被动性,只通过听讲座等形式进行学习,容易被遗忘。在层级管理模式下,各级护理人员都扮演双重角色(培训师、培训生)[11]。 同时,在高级护士培训过程中发挥分级效应,对下级护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激发护理人员教他人学习、自主学习的潜力。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无论有资历或职称的护理人员,没有职业发展体系,都从事相同的工作,不能反映护理的专业性、发挥护理人员的功能水平。 因此,导致儿科护理人员短缺[1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核心能力以及护理质量均更优, 护士对管理措施的满意度较高 (P<0.05)。 其原因分析为:通过层级管理模式,通过形成一种良性的晋升机制,可以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地位。高级护理人员可以发挥监督和指导的权利,作为负责组的管理者,为进一步帮助护理人员激发潜力,需积极制订可行的护理措施。 护理管理模式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儿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患儿年龄较小,疾病发展迅速,不能客观表达疾病,加之护理人员工作繁琐,进而导致护理差错及风险事件发生率较高。 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护理质量以及综合能力等均得到有效提升,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的发生率[13]。 除此之外,层级管理模式不仅强调对护理人员的分级培训模式,而且管理过程中确保对人的责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减少护理管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 在护理实施的过程中,以舒适为目标,提高儿童和家长的满意度[14]。 护士长观察患儿的病情,发现问题、评估护理问题,制订相应的护理方案,确保护理措施的严格实施,解决患儿的需求。
层级管理模式是对管理模式进行细分、优化,充分考虑护士的专业素质, 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更具针对性。每个护士在其能力范围内为患儿提供服务,保障相关工作更合理、更有针对性[15]。 同时,层级管理模式可保证整个护理过程的流畅性和完整性,护士所面临的疾病不会超出其专业能力的范围。 由于儿科患者群体相对特殊,加之人们对护理的需求逐渐增加,医院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较大,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能力。随着医疗手段的提高,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增加,进而对疾病治疗及预后结局产生消极影响。 对于上述状况,儿科护理人员需要具备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心理咨询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进而为患儿提供更具科学性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 层级管理模式可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实施价值, 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提升其核心能力,进而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