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足月胎膜早破治疗中抗生素应用时间对母婴结局的作用分析

2022-04-03 08:08白媛媛王盼盼孙丽君
中外医疗 2022年32期
关键词:胎膜抗生素出血量

白媛媛,王盼盼,孙丽君

南京市江宁医院产科,江苏南京 211100

胎 膜 早 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指的是临产前胎膜发生自然破裂的一种症状,孕龄不足37周发生的胎膜早破也称为未足月(早产)PROM[1]。PROM为产科发生率较高的妊娠并发症,可引发羊水减少、宫内感染、胎儿窘迫、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盘早剥、脐带脱垂等一系列不良妊娠结局,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健康[2]。目前未足月PROM的发生原因仍未明确,但分析其可能与遗传变异、感染、环境或其他因素有关[3]。抗生素是临床治疗PROM的常用药,相关临床研究显示,未临产前使用抗生素可有效减少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减少胎儿与新生儿并发症,有助于延长孕周,保障母婴健康[4]。但伴随临床研究的持续深入,不少研究指出不同的抗生素给药时机也会对临床治疗产生不同影响,针对未足月PROM产妇的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间仍存在一定争议[5]。对此,本文方便选择2018年6月—2022年5月南京市江宁医院产科接收的62例未足月PROM产妇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不同时间段予以抗生素用药(<12 h、12~24 h)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本院产科接受治疗的62例未足月PROM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抗生素使用时间不同将产妇分为两组,胎膜早破12~24 h予以抗生素治疗的30例纳入对照组,胎膜早破<12 h予以抗生素治疗的32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产妇年龄22~38岁 ,平 均(29.56±3.44)岁 ;孕 周 30~36周 ,平 均(33.56±1.27)周;初产妇与经产妇分别为16例、14例。观察组产妇年龄 20~37岁,平均(29.61±3.52)岁;孕周31~36周,平均(33.77±1.35)周;初产妇与经产妇分别为18例、14例。两组产妇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标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见阴道突然大量流液,后转为间断流出,阴道液体PH值≥6.5,且单胎头位;②床边超声最大羊水深度>3 cm;③单胎妊娠;④产妇、家属均知情。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妊娠期疾病者;②胎儿宫内窘迫者;③生殖泌尿系统感染、宫腔感染者;④妊娠期死胎者;⑤胎儿畸形者;⑥计划生育流产者。

1.3 方法

两组产妇入院后均指导其保持绝对卧床,并指导其正确进行外阴清洁,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与肛门检查。严密监测产妇各项生命体征、阴道流液量/性质等,同时定期复查血常规、羊水量、超声及胎心监护等,关注有无胎儿窘迫、绒毛膜羊膜炎、羊水过少等妊娠并发症发生。

基于上述常规治疗方法,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照组胎膜早破12~24 h予以抗生素治疗,用药方案如下: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国药准字H21021678,规格:0.25 g)0.25 g+生理氯化钠溶液(国药准字 H20113297,规格:4.5 g:500 mL)100 mL,用药时间间隔6 h;注射用青霉素钠(国药准字H37020079,规格:80 IU)480 IU+生理氯化钠溶液(同上)100 mL首次剂量,然后按照注射用青霉素钠 240 IU+生理氯化钠溶液 100 mL,用药时间间隔 6 h。两种抗生素同时使用,预防性使用 3 d,若仍有感染发生,可延长至7 d。

观察组胎膜早破<12 h予以抗生素治疗,用药方式及时间与对照组一致。

1.4 观察指标

①孕周延长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阿氏评分(Apgar):两组产妇孕周延长时间以及产后2 h、产后 24 h 出血量;同时评估胎儿娩出后 1、5 min 新生儿Apgar评分;其中产后出血采用有标识刻度的产妇计量垫进行测量;Apgar评分主要评估新生儿心率(0~3分,对应无、<100次/min、>100次/min)、肤色(0~2分,对应苍白/青紫、四肢青紫身体红、全身红)、呼吸(0~2分对应无、慢且不规则、正常且声音响亮)、刺激反应(0~2分对应无、有皱眉等轻度反应、喷嚏及哭声等明显反应)、肌张力(0~2分对应松弛、四肢略屈曲、四肢活动)等项目,总计0~10分,以>8分、4~7分、<4分分别对应体征无异常(正常新生儿)、无明显体征异常(新生儿轻度窒息)、体征异常(新生儿重度窒息)。②炎症指标:以POCT荧光免疫分析仪,以免疫发光夹心法对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水平进行测定。③产妇妊娠结局:比较两组产妇难产、产褥感染、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宫内感染的发生率。④新生儿结局:比较两组新生儿宫内窘迫、产后7 d内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周延长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

观察组孕周延长时间长于对照组,产后2 h、24 h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新生儿 1 min、5 min 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孕周延长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stational age extension, postpartum blood loss and neonatal Apgar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孕周延长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stational age extension, postpartum blood loss and neonatal Apgar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2)t值P值孕周延长时间(d)5.86±1.25 7.65±1.65 4.791<0.001产后出血量(mL)产后 2 h 202.56±27.55 160.57±20.49 6.839<0.001产后 24 h 271.55±28.67 178.56±22.41 14.278<0.001新生儿Apgar评分(分)产后 1 min 7.62±0.65 8.77±0.71 6.639<0.001产后 5 min 7.92±0.77 9.52±0.42 10.244<0.001

2.2 两组PCT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C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 PCT 水平对比 [(±s),ng/mL]Table 2 Comparison of PCT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g/mL]

表2 两组 PCT 水平对比 [(±s),ng/mL]Table 2 Comparison of PCT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g/mL]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2)t值P值治疗前3.85±0.91 3.81±0.87 0.177 0.860治疗后0.65±0.15 0.48±0.11 5.112<0.001

2.3 两组产妇妊娠结局对比

观察组难产、产褥感染、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宫内感染的总发生率为9.38%,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妊娠结局对比 [n(%)]Table 3 Comparison of pregnancy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2.4 两组新生儿结局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宫内窘迫、产后7 d内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质量的总发生率为9.38%,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新生儿结局对比 [n(%)]Table 4 Comparison of neonatal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3 讨论

PROM发生后对产妇及胎儿均具有严重影响,从产妇方面来看,可能增加产褥感染、宫内感染、产后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风险;从围产儿角度来说,则会增加宫内窒息、窘迫、败血症等不良结局风险[6-7]。此外,既往临床实践还显示,感染是造成PROM的独立危险因素,因而在治疗中应以抗感染治疗为主[8]。现阶段抗生素在未足月PROM治疗中已得到了较为显著的疗效,但部分研究人员发现,针对未足月PROM产妇在胎膜早破后不同时间段应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部分研究认为胎膜早破<12 h实施抗生素治疗能够有效防范多种并发症,保障母婴安全[9-10]。但也有相关研究认为在12~24 h内实施抗生素治疗也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1]。

为探析科学的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间,本研究对本院62例未足月PROM产妇展开了分组探究,经研究发现,观察组(胎膜早破<12 h治疗)孕周延长时间长于对照组(胎膜早破12~24 h治疗),且产后2、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膜破<12 h予以抗生素干预能够发挥更为理想的疗效。同时,本研究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难产、产褥感染、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宫内感染的总发生率为9.38%,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观察组新生儿宫内窘迫、产后7 d内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质量的总发生率为9.38%,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在杨洋等[12]的相关研究中也发现,抗生素使用时间<12 h的甲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0.00%,均低于用药时间12~24 h的乙组(4.00%)和用药时间>24 h的丙组(22.00%)(P<0.05),与本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提示未足月PROM产妇早期抗生素治疗有助于预防感染,可促进胎肺成熟,改善母婴结局。

分析原因为,本研究使用的抗生素头孢唑林钠为临床常见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谱广,其在进入机体后可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及蛋白相互结合,促进转肽酶酰化,抑制细菌生长,使其溶解而亡,达到灭活病原菌、控制感染的作用[13-14]。阿奇霉素则为氮杂内酯类药物,可结合敏感微生物50s核糖体亚单位,干扰其蛋白质,但不会对核酸合成产生影响,可实现抑制细菌繁殖的效果[15];且该药物对各种链球菌、革兰阳性/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均较强,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16]。上述两种药物药理作用基本一致,但用药时机对药物疗效存在一定影响。相关研究显示,若抗生素预防性应用较晚,则会增加病原体进入母体宫腔的风险,增加新生儿及母体宫腔感染的风险,导致治疗滞后性出现,难以控制炎症反应与部分组织损伤,因而建议在胎膜早破后尽早予以抗生素药物预防性治疗[17-18]。但本次研究样本较少,随访时间较短,未对母婴远期预后进行评估,因而针对胎膜早破后抗生素药物使用最佳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综上所述,未足月PROM治疗中12 h内实施抗生素的预防性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可降低炎症指标,改善母婴结局,保障母婴安全。

猜你喜欢
胎膜抗生素出血量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抗生素的故事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Toll样受体在胎膜早破新生儿宫内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
足月胎膜早破256例妊娠结局临床分析
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胎膜早破和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胎膜组织中MMP-9、MIF的表达和羊水中IL-6水平检测
童年重负:“被摄入”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