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娇,贾秀峰,于启霞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福建宁德 35210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女性群体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盆腔脏器脱垂与肛门失禁等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且给其日常生活与工作造成了不便[1-2]。因此,如何通过可靠且安全的技术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已成为妇产科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些研究发现,协调盆底肌活动功能、增强肌肉收缩力与改善局部神经功能是防治产后PFD的关键[3-4]。盆底肌肉训练是促进产后盆底康复的常见手段,能够增强盆底肌肉能力,改善尿道与肛门括约功能。电刺激技术通过对产妇盆底肌肉与神经进行电流刺激,可以激活与唤醒盆底肌,促进产后盆底肌群弹性及张力恢复。2021年12月—2022年5月期间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对46例阴道分娩产妇应用电刺激与盆底肌肉训练联合治疗,收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便利选取于本院行阴道分娩的9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与研究组(46例)。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30.50±2.08)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18.65~28.84 kg/m2,平 均(23.00±1.50)kg/m2;孕 周37~41周,平均(39.00±0.85)周;经产妇6例,初产妇40例;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15例,高中15例,初中10例,小学6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84~3.82)kg,平均(3.08±0.62)kg。研究组:年龄 22~38岁,平均(30.54±2.23)岁 ;BMI 18.66~28.86 kg/m2,平 均(23.02±1.56)kg/m2;孕 周 37~41 周 ,平 均(39.00±0.85)周;经产妇5例,初产妇41例;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15例,高中15例,初中10例,小学6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85~3.85)kg,平均(3.02±0.56)kg。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方案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足月妊娠、单胎产妇;产前无PFD病史者;产妇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本研究已向产妇与其家属进行充分的告知,并取得了知情同意权。排除标准:难产或剖宫产者;有产科合并症或并发症者;有盆腔手术、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病史者;躯体功能障碍者;既往有阴道前后壁膨出、引产史者;严重内外科疾病患者;精神异常者。
对照组在产后第42天行盆底肌肉训练,方法:①盆底肌收缩训练。指导产妇排空膀胱,取平卧体位,深呼吸后放松身体,双腿屈曲后张开,吸气时收缩肛门、阴道与尿道,保持 5~6 s,之后缓慢呼气放松 5~6 s,15~20 min/次,3次/d。②阴道哑铃。产妇取立站或平卧体位,放置阴道哑铃,初次训练时间为10 min,之后逐渐增加训练时间(最长时间为30 min),以由简到难为原则开展行走、上下楼梯、慢跑、咳嗽等动作,1~2次/d。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电刺激治疗,方法: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型号DS-E,生产许可证编号: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729号)治疗,产妇取仰卧体位,将电极消毒后分别放置在臀、肛门与阴道,调节治疗脉宽为250 μs,频率为 50 Hz,根据产妇耐受程度调节电流,以无疼痛感且肌肉跳动为宜,最大电流为600 VA,治疗时间30 min/次,治疗周期为6周。
①盆底功能:治疗前后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盆底肌平均电压与最大电压值。②盆底肌力:参照《妇产科学》9版[5]中盆底肌力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价。5级:阴道肌肉对抗手指压力5 s,收缩≥5次,肌肉收缩有力;4级:阴道肌肉对抗手指压力4 s,收缩4次,肌肉收缩有力;3级:阴道肌肉时手指向前或向上运动,收缩3次,持续时间3 s;2级:阴道肌肉明显收缩,收缩2次,持续时间2 s;1级:阴道肌肉轻微收缩,但未见持续性收缩;0级:阴道肌肉收缩并不明显,难以识别是否存在收缩。上述分级与盆底肌力呈正相关性。③产后PFD发生率。参照《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诊疗学》[6]中的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尿失禁、阴道脱垂。④生活质量:采用盆底障碍简易问卷(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short Form 7, PFIQ-7)进行评价,问卷分值范围为 0~300分,包括21个条目,涉及大小肠或直肠、膀胱或尿道、阴道或盆腔3个维度,分值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性。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描述,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盆底肌平均电压、盆底肌最大电压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平均电压、盆底肌最大电压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功能比较 [(±s),μv]Table 1 Comparison of pelvic floo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μv]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功能比较 [(±s),μv]Table 1 Comparison of pelvic floo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μv]
组别研究组(n=46)对照组(n=46)t值P值盆底肌平均电压治疗前11.02±1.52 11.03±1.47 0.032 0.975治疗后13.85±1.02 12.55±0.98 6.233<0.001盆底肌最大电压值治疗前13.52±1.47 13.48±1.38 0.135 0.893治疗后23.65±1.80 18.54±1.78 13.691<0.001
治疗前,两组盆底肌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比较 [(±s),级]Table 2 Comparis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grade]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比较 [(±s),级]Table 2 Comparis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grade]
组别研究组(n=46)对照组(n=46)t值P值治疗前1.85±0.32 1.84±0.40 0.132 0.895治疗后3.78±0.56 3.00±0.45 7.364<0.001
研究组产后尿失禁、阴道脱垂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后PFD的发生率比较 [n(%)]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partum PFD incid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治疗前,两组PFIQ-7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FIQ-7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point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points]
组别研究组(n=46)对照组(n=46)t值P值治疗前110.02±10.23 109.65±8.89 0.185 0.854治疗后42.56±6.56 60.52±5.44 14.293<0.001
PFD是影响女性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妊娠与分娩、盆腔手术、腹型肥胖、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是本病的高危因素。研究发现,妊娠与分娩是导致女性盆底损伤最重要的原因,妊娠后腹压增加,加之分娩特别是在产钳助产与胎吸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导致筋膜、肌肉、韧带过度牵拉,降低盆底支撑力量,继而增加产后PFD风险[7]。同时,产后过早开展体力劳动对于盆底组织张力恢复也具有一定的干扰,最终造成PFD。据相关调查显示,国内女性群体产后PFD的发生率高达18.5%~46.5%[8]。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产后PFD,对于保障广大女性的生活质量十分必要。
目前,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是促进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重要手段,其中盆底肌收缩训练通过伸展骨盆底耻骨-尾骨肌肉群,能够有效增强其肌力,继而降低尿失禁、子宫脱垂等PFD问题[9]。阴道哑铃是由无毒硅胶制作而成的医用训练器械,将其放置在女性阴道内并进行步行、上下楼、慢跑等运动,可以刺激阴道肌肉收缩,为盆底肌肉恢复提供良好的支持。盆底肌康复训练操作简单,便于产妇回到家庭后坚持操作,训练效率与依从性较高[10]。然而,由于产后盆底康复进程较慢,单纯开展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难以完全恢复受损的肌肉与神经,所以取得的效果仍有欠缺[11-12]。盆底肌电刺激是基于组织、器官电生理特征所开展的新型康复治疗技术,其通过经皮植入刺激器、腔内电极与皮肤电极以脉冲电流刺激神经肌肉,提高其兴奋性,可以达到唤醒盆底神经细胞功能与本体感受器的作用,促使肌肉被动收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强化盆底功能[13]。学者刘端[14]对80例自然分娩产妇分别应用了常规盆底康复训练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盆底肌最大电压值(23.48±2.13)μv高于常规盆底康复训练组(18.54±1.660)μv(P<0.05)。本文研究与以上报道结果相近,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平均电压(13.85±1.02)μv、盆底肌最大电压值(23.65±1.80)μv结果高于对照组(12.55±0.98)、(18.54±1.78)μv,盆底肌力结果(3.78±0.56)级高于对照组(3.00±0.45)级(P<0.05),说明盆底肌肉训练可以增强产妇自主控制盆底肌肉的能力,电刺激则通过不同频率电流良性刺激盆底肌,二者联合应用有效促进了产妇盆底功能与肌力恢复,为盆底康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15]。同时,研究组产后尿失禁、阴道脱垂的发生率(0.00%、4.35%)均低于对照组(13.04%、19.57%)(P<0.05)。早期盆底肌肉训练与电刺激治疗通过节律性的盆底伸展与收缩,不仅提高了肌肉的兴奋性,抑制肌肉不良收缩,且利于盆腔内脏器复原与逼尿肌功能恢复,进一步减少了PFD的发生风险[16]。学者张彩红[17]对50例产妇应用了盆底肌电刺激与盆底肌肉训练治疗,结果发现本组PFIQ-7评分(42.87±7.23)分低于单纯盆底肌肉训练组(63.69±9.14)分。本文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PFIQ-7评分(42.56±6.56)分结果低于对照组(60.52±5.44)分(P<0.05)。可见,随着产妇盆底功能与肌力的康复,膀胱、尿道、阴道、盆腔等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生活质量随之提升[18]。
综上所述,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于盆底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改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与肌力,预防PFD,保障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