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0”战略工程的生态理念和实践引领

2022-04-03 07:41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福州文明战略

周 蓉

(福州市委党校 经济教研部,福建 福州,3500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理论创新并非一蹴而就,是在长期治国理政过程中的理论积淀与实践创新中发展形成的。福州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1]。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制定和实施《福州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下文简称“3820”战略工程),前瞻性地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福州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系统规划福州生态建设并付诸以实践。“3820”战略工程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历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为福州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引领福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梳理“3820”战略工程蕴含的生态理念及引领的实践探索,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把握、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3820”战略工程中蕴含的生态理念

(一)首倡“城市生态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高度

“3820”战略工程率先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理念,明确要把福州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2]146,这是习近平同志首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正式规划生态环境问题[3]。

1.国际视野与立足市情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普遍对环境保护不重视,对生态建设概念不清晰。“3820”战略工程能前瞻性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的理念得益于对国际形势的把握和立足市情的分析。一方面,随着西方工业化进程,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当时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开始把环境保护问题作为国家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心问题来对待;另一方面,从福州自身来看,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加上受基础设施的制约,城市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泄内河[4],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在全国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排在中下游水平[5]。

2.战略引领与系统工程

为了解决福州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明确“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环保体制,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标准”[6]。“3820”战略工程将“环境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市区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6平方米”等环境指标列为与GDP、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贡献率等指标并重的“10大具体战略指标”之一[2]6-7。并用大量篇幅规划环境保护问题,制定可实施的战略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明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3820”战略工程的硬指标,将福州生态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环境保护”已超越其本身的概念,生态建设的概念凸显出来。习近平同志指出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都与生态问题密切相关[7]28。“3820”战略工程提出的“城市生态建设”不局限于环境保护,而是将生态建设作为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融入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协调推进。

(二)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着眼长期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环保工作处在被动局面,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8]。面对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统筹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做保护性的开发[9]66。

1.环境目标与“3820”战略工程相适应

福州要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城市,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为基础。“3820”战略工程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2]1,结合福州的环境状况和技术水平,在战略步骤的三个重要阶段均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划目标,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明确通过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在福州建成现代化城市时生态环境也要恢复到良性循环。

2.提高经济结构保障环境目标

“3820”战略工程有一个鲜明的观点是“既要快,更要好”,其战略步骤重点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技术的投入。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3820”战略工程抓住产业结构这个关键环节来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通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环境目标的实现。1995年,“3820”战略工程迈向第二个阶段之际,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3820”战略工程第二阶段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但也要保证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不追求无效益的速度,强调生产效益、生活效益、生态效益为前提[10]。

(三)自然空间楔入城市,筑牢城市生态屏障

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沿海城市,“3820”战略工程明确福州的发展方向要“提高抗拒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高社会服务和居住水平”[2]30。既要系统治理环境,修建防灾安全工程,又要结合福州山水特点进行生态修复,控制资源开发界限,打造自然生态屏障。

1.规划防灾安全保障工程

针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及洪水内涝等灾害严重的状况,“3820”战略工程将治山、治水、治绿和治城有机融合、系统推进。规划加快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推进闽江下游防护堤工程、城区排涝工程[2]125-232,并大力推进“绿化福州”和内河综合治理[11]。在防洪排涝内河治理上专门强调“内河要建有排水、航运和景观功能,保证两侧绿化”[2]33,通过河内清污、河岸种树进行系统性生态修复,将城市建设和生态治理相融合。

2.构建自然生态安全格局

福州依山傍海,山体众多,沟壑纵横,自然条件优越。“3820”战略工程提出要充分发挥山、水、温泉自然特色,各市区之间充分利用城市自然山光水色形成绿化带[2]30。这些山水既是福州特色更是城市的生态屏障。为了避免城市的侵占,《福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重点修订内容之一是“充分利用福州优越而独特的山水自然条件,实施‘显山露水’工程,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空间环境”,并在具体规划中优化国土空间,以自然山水为框架,建设完整城市自然生态屏障。

(四)以生态为民为旨归,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对于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反复强调“各级领导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坎上”[12]。

1.明确以民为本的价值立场

环境问题既是政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强调“环境保护是‘内核’,这个内核永远都不能忽视”[9]389。“3820”战略工程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通过改善环境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需求,制定一系列环境目标和具体工程,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强调全民共建的工作路径

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生态保护受财政制约,一方面要集中财力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管理改善环境,倡导全民共同参与。“3820”战略工程是在群众中广泛调研形成的战略决策,强调“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要求“激发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2]51。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改善人居环境,“3820”战略工程提出走“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路子,并在城市建设的多个方面强调“动员各方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2]139。

二、“3820”战略工程生态理念引领的福州实践

(一)统筹谋划空间布局

1.显山露水修复生态空间

随着福州人口增加、工业发展,生活生产区域挤占了大量生态空间,造成环境承载压力过大,人居环境堪忧。按照“3820”战略工程规划,通过实施“显山露水”工程,重点保护“三山两塔一条街”的空间格局。严格控制山体周围建筑高度,逐步实现建筑搬迁,实现“还山于民”;拆除河道违规建筑,清淤治污,大规模治理水系;优化城市内部格局,区隔工业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结合旧城改造降低城市建筑密度,改善人居环境,并将所有市区内的工厂予以搬迁,逐步将城市侵占的山水请回来。

2.东进南下延伸城市框架

习近平同志提出并实施“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发展战略[9]283,开发新区以疏解旧城区过高的人口压力和优化产业布局,拉大城市框架为福州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在城市扩建时,明确生态界限,保障西部山区生态屏障。福州30年城市空间布局延续“东进南下,沿江向海”战略不断优化,从“三山两塔一条街”发展成“七山两江一面海”,沿海的长乐区建成城市的副中心“滨海新城”。新区按照高标准建设生态环境,中心城区也不断疏解压力改善人居环境,空间优化使城市发展与社会、产业、生态实现良性互动和深入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24日来福州考察时强调要将人居环境、城市空间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抓好。“3820”战略工程的空间布局是从全局系统的角度来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这与十八大以来强调“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一脉相承。

(二)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1.产业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

“3820”战略工程紧抓产业结构这一关键环节改善经济造成的环境问题。一方面,福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助对台优势引进高端产业,如冠捷电子、中华映管、东南汽车等;积极培育本地科创企业,支持“新大陆”等企业在福州创新发展;前瞻性部署通信技术,将其作为“3820”战略工程的“先行官”。在习近平同志的指导下,福州电信部门最早跟诺基亚、爱立信、富士通等通信企业开展合作[9]18。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技术,将一批大型污染企业进行环保技术改造,例如福州第一、第二化工厂实施污水处理项目、全国占有率领先的福州抗生素厂实施废水回收项目等,同时结合旧城改造,关停并转一批污染工厂[13]。

“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年以来,福州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加快智能化、数字化升级。十三五期间,福州R&D投入强度提高至2.2%,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并形成氢能源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光电产业等环境友好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4]。同时,深入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推动城区产业“退二进三”“退城入园”,引导高耗能、高排放产能有序退出。创新环境信用评价,完善排污权市场交易、抵押贷款和政府储备制度,排污权交易规模和市场活跃程度位居全省首位。

在“3820”战略工程统筹经济与环境的指引下,福州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实施、相互推进,GDP从1990年的102.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 02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1990年的0.29:0.4:0.31优化至2020年的0.06:0.38:0.56;相应的环境效率不断提升,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990年的245.2吨/万元下降至2020年的1.36吨/万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水平呈现一致的增长趋势,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环保形成良性循环。

2.因地制宜推进两山转化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强调“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山、水、田、海资源优势”,“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为现实的经济优势”[15],针对福州资源特点开发山水。对于山区开发,习近平同志亲自抓福州最贫困的永泰县,推动贫困县走出一条利用资源优势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明确罗源、永泰、闽清等山区是福州后花园,发展方向是绿水青山[9]112;对于江海开发,习近平同志基于福州历史沿袭、资源禀赋、区位演进需要,提出实施“海上福州”战略,开发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海洋经济[9]354。同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搭建资源转化平台,通过山区和沿海地区“结对子”将两者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城乡分工协作融合发展,助推山区生态价值实现。

福州延续“3820”战略工程开发山海资源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因地制宜探索“两山”转化路径。2018年福州率先在全省推出具有“山-海-城”特色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福州模式”,让福州绿水青山的价值可核算。对于山海开发,永泰县创新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连江县推出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连江模式”等“两山”转化创新举措,并结合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开发一批休闲观光业、绿色生态农业,为福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新路。

(三)科学治理生态环境

1.从水系治理到建设“海绵城市”

福州有107条内河,沟壑纵横,随着城市建设侵占河道,内河污染和淤积相当严重,造成城市排洪排涝能力下降,成为我国城市内涝问题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按照“3820”战略工程的内河整治规划,习近平同志领导实施大规模的水系治理,成立内河管理处,在内河两边实施绿化,实现水下岸上系统治理[9]162。同步建设污水管网,将污水管埋下去,污水厂建起来,逐步做到雨污分流[16]594。对于内涝最严重的铜盘路,因地制宜开挖河道,将洪水疏通到西湖[9]97-98。

针对排水防涝,福州贯彻“3820”战略工程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相结合的规划,近年来系统性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将雨水在城市中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水资源利用和城市安全。内河作为福州最大的海绵体,将其两岸打造成集“风廊、水道、绿带”为一体的城市海绵空间,同步建设联排联调中心、地下管网系统等工程。2018年福州获得“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称号,“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试点建设目标已初步实现。

2.从绿化福州到建设“森林城市”

上世纪90年代,福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只有17%,低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16]575。福州生态基础薄弱,森林植被数量不足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推进“绿化福州”,强调“见缝插绿”和“成片种树”相结合,确立“抓重点、保基础、上水平、一体化”的绿化工作思路[11],组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7]29。图1显示福州主要年份绿化水平增长情况,30年来绿化水平显著提升,尤其在1996年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率分别提升至57.8%、23.3%。

图1 福州主要年份绿化水平增长情况Fig. 1 Growth of greening level in Fuzhou in major years数据来源:《福州经济年鉴》《福州年鉴》《福州统计年鉴》和历年福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福州按照“3820”战略工程的绿化规划赓续实践,全面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立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区的绿色屏障。贯彻“显山露水”的绿化理念,在修复生态保护自然山体的基础上建设大型生态公园,创新建设“福道”等森林步道,“以用促保”实现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相统一。在密集的城市空间“见缝插绿”,结合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以沿岸步道和绿带为“串”,以块状绿地为“珠”,建设379个串珠公园。2020年福州森林覆盖率58.36%,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35m2,均超过“3820”战略工程设定目标。福州相继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千园之城”等荣誉,实现从绿化后进生到生态优等生的转变。

(四)打造宜居典范山水城市

1.回应群众生态所盼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提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福州积极开展为民办实事项目,其中着力改善内河污染和城市绿化这两个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问题。习近平同志推动福州旧城改造时专门强调保护好内河水系和留足绿化空间[9]389。对于群众反映福州西湖污染的问题,强调“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持续推动西湖污染治理[17]。同时,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将福州定位为山水城市[18]。山水城市有很强的人民性,并非建设小山小水的私家园林,而是通过修复福州优越而独特的自然生态,打造开放的生态休闲空间,建设人民共享的山水城市。

30年来,福州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保护集中水源地,开展万里安全水系建设,持续推动空气质量改善,生态成果显著。2020年福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优,连续5年空气质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优良水质超过全国10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100%。对标山水城市建设目标,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打造人民共享的生态产品,依托自然山体和水系打造各具特色的山体主题公园和山水通廊,不断建设和谐宜居、绿色高效、智慧惠民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城市”。

2.全民共建生态文明

人民群众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习近平同志倡导全民参与福州城市生态建设,对于内河治理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治水方略[16]594;对于绿化工程强调“绿化福州大地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神圣而又光荣的任务”[16]575。习近平同志多次带领广大市民参加环境整治的义务劳动,以行动倡导生态文化。为缓解环境治理的财政短缺问题,福州通过社会共建一批环保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习近平同志推动建设福州第一个污水处理场——祥坂污水处理厂,是国内较早利用国外(芬兰政府)援助贷款建成的污水处理项目[19]。习近平同志亲自选址建设福州城区第一座垃圾综合处理场——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厂,之前垃圾堆放地也通过引入鳄鱼公园实现有效利用。习近平同志还主张通过土地作价作为乡里的集体资产,公园收入作为乡里的长期收益,解决保护和扩大西湖的属地矛盾,实现政府和地方共建西湖[9]66。

福州坚持人民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市场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于内河治理,延续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治水方略,创新推行政府和企业协同管理的“双河长制”,并建立社会参与水系治理的PPP项目;红庙岭垃圾场已经发展成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垃圾循环利用实现垃圾“零填埋”“近零排放”。在前端全民实施有效的垃圾分类,首创“三段四定”分类闭环处置,提高垃圾回收利用效率;开展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创造,积极建设生态文化体系,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共建的宜居生态城市。

三、“3820”战略工程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启示

“3820”战略工程尽管已经实施三十年,不同历史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和重点也并不相同,但其蕴含的生态理念和实践经验具有跨时空的借鉴意义,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经验和启示。

(一)坚持战略思维,统筹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20]。“3820”战略工程所提出“城市生态建设”是从战略全局上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战略观的最初体现。

习近平同志把握时代、着眼全局、结合市情作出前瞻性的战略分析,将“城市生态建设”作为“系统经济社会工程”进行规划。当下我国生态文明体制仍存在权威性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部门化、碎片化的现象。因此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拓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视野,遵循区域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以战略思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以系统工程置于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中。

(二)坚持辩证思维,掌握生态文明建设方法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21]。“3820”战略工程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思维奠定良好基础。

“3820”战略工程着眼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山水本底、人与自然、局部与全局等关系,认为矛盾双方普遍联系且相互影响和制约[22]。现在仍有不少人强调“两个必然”,即发展经济必然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然阻滞经济发展。因此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深入认识生态与经济的内在关系,从两者悖论关系中走出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则。“两山论”虽在浙江提出,但在习近平同志主政福州期间就已经孕育了,他倡导并实践的“开发山水”启示人们践行“两山论”时不要僵化认为只要保护生态绿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银山,而是要因地制宜,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条件,将生态效益最大化地转化为长远的经济效益。

(三)坚持底线思维,守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本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23]。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年代,“3820”战略工程前瞻性地规划城市生态建设,反映了决策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福州地理特点易灾害频发,促使“3820”战略工程要有察觉风险、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的决策部署,在“思危”中不断加强生态建设的战略定力。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问题累积叠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在这样一个关键期和临界点,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可能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进行前瞻性思考,掌握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权。在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上需明确,防灾工程是解决安全“近忧”的当务之急,而保护自然本底进行生态修复是消除“远虑”的治本之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需要把握自然自我修复的度,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因此必须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24]。

(四)坚持民本思维,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25]。“3820”战略工程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来满足群众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彰显了始终如一的人民立场,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3820”战略工程绝非单一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福祉相结合的全方位战略。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问题繁杂,应当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作为判断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矛盾的依据,因此要基于民本思维增强问题导向。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对福州的山水、特色资源保护都有很多文字描述,通过“以文化人”来培养人民的生态情怀;带领人民群众义务劳动来“以行践言”,推动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并创造性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远景目标,必然要实现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积极构建人的现代化。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全民共建的生态共治共享格局。

四、结语

“3820”战略工程蕴含的生态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福州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也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试验田。在理论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州孕育和发展,蕴含了极其丰富且具首创性的理念;在实践上,“3820”战略工程引领福州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3820”战略工程的生态理念及实践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能为我国现在与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难能可贵的启示和经验。

猜你喜欢
福州文明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战略
寻味福州
战略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