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空分布论海南牌坊的功能类型之演变

2022-04-03 00:13袁雅辉陈琳仲荣坤
文化产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牌坊海南文化

袁雅辉 陈琳 仲荣坤

源远流长的海南牌坊

海南牌坊的起源

海南曾经有着“牌坊之岛”的称号,牌坊数量占比较多。牌坊作为中华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最初“衡门”作为牌坊的雏形出现,后坊墙中间设门通行称为坊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隋唐时期将华表柱与坊门进行了结合,使其形制比普通的坊门要气派庄重了许多。另一些坊门则吸收了“阙”的形制,形成了屋宇式牌樓、冲天式牌楼。中国疆域面积宽广,牌坊数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对比之下海南的牌坊文化自宋代儒学设立开始,多设立科第功名坊;加之海南气候宜人,老人多长寿,所以此地又多“百寿坊”;此外海南当地居民信仰丰富,修建的祠庙众多,牌坊也多作为其标志而设立。海南的牌坊又与琼台文化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牌坊自身形制的变化,海南牌坊文化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海南牌坊的发展

唐宋时期海南受“流放文化”影响,牌坊文化从宋代肇始,至明代海南文化事业发展达到高峰,牌坊更为盛行。早期木构建筑形式由于气候等因素不易保存,到元末明初木构牌坊便逐步过渡到石质或砖砌牌坊。随着清代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官学私学文风愈振,此时海南的牌坊争相涌现,达到发展顶峰。

海南牌坊的时空分布特征

时间分布特征

海南牌坊按时间分布,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始建时期,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始于隋朝,但海南由于唐代文人被贬谪至此,使得海南文化教育事业开始有所起色,在宋代出现了15位进士。另一方面是由于此时期大陆大批移民迁入海南促进了海南经济文化发展。此阶段以仕科功名类牌坊和墓坊门坊类牌坊为主,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此时,海南的牌坊少,并且由于木构建筑难以保存,如今我们只能在书画中一览风采。结合牌坊的发展可以看出学宫分布与科举人才的数量是影响牌坊分布的重要因素。

第二阶段是繁盛阶段,明清时期牌坊文化遗迹大量建设,在各省份分布广泛。海南也不例外。随着社会发展和等级制度的鼎盛,贞节道德牌类牌坊大量涌现。此阶段木质牌坊开始向石制牌坊转变。明《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全岛牌坊共有345座。清道光《琼州府志》也记载,海南全岛共有牌坊555座,民国《琼山县志》则记载有牌坊348座(表2-1-1)。明清时期相比宋代牌坊数量猛增,这是由于从明朝开始,政府加大了对海南岛的统治范围。此时的海南岛已不再是流放地,学宫书院遍布,反而向中原输出了一批科举进士。另外,海南地区儒家文化在明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多元文化碰撞交汇,至此,明代岛上还开始设立了旌表节妇的牌坊,其他类型的牌坊也拔地而起。

第三阶段为衰减阶段,这个阶段牌坊的类型已经发展完全,在材质方面更是出现了水泥牌坊。但民国时期受新文化运动以及国家局势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海南牌坊数量下降。经过历史岁月的变迁,海南现在仅有36座牌坊遗存(表2-1-2),其中列入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座。

空间分布特征

据明代《正德琼台志》中记载的345座牌坊中琼山县就占了160座,澄迈县老城镇的牌坊占40多座。清道光《琼州府志》中记载的牌坊有250座位于琼山县,《琼山县志》又载,琼山共有牌坊339座(含已废的16座),其中府城地区有将近100座牌坊。琼山县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较高的政治地位,随着海南读书人的增加,在琼山县中举人、登进士的人数就高达423人。为表彰这些学子,朝廷更是为其大立牌坊,其中府城牌坊数量更是占据全县之首。

从海南整体区域来看,历史上海南牌坊的分布较广,在琼州各地区均有分布。如今现存的牌坊主要集中于琼北地区,在海口市、澄迈县、临高县、文昌市、定安县、儋州市、琼海市以及洋浦经济开发区有分布,其他市县地区数量皆为零。首先是因为琼北地区地形多为台地平原,而南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所以村落多分布在北部地区,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海南牌坊的分布。其次,古代府城作为海南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在此处不断涌现出大批人才。将海南牌坊类型进行分析,在《琼山县志》记载的339座牌坊中,有仕科功名类191座,贞节道德类126座,名胜地名坊22座。海南整体多仕科功名类牌坊,这与海南的文教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海口作为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占比更是重大,文化古村攀丹村和金花村就位于海口市,攀丹村往府城的道路上就建有近10座牌坊,其牌坊类型均为旌表和纪念唐氏进士、举人等设立的。历史上金花村出了两位名臣,一位是丘濬、一位是海瑞,而金花村为丘濬就建有7座牌坊,金花村的牌坊以贞节坊占有较大比例。同时,海口羊山地区又多旌表寿民牌坊,此地普遍被火山石覆盖,因此,牌坊的材质多为火山石,而羊山地区形成的羊山文化也与火山群有关。

时空分布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海南牌坊不论是在时间分布还是空间分布上都存在分布不均的特点。从时间分布上看,海南的牌坊自宋代起总量不下一千余座,却以明、清时期为牌坊发展的高峰期,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大陆人陆续迁至海南,促进了其经济与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关。牌坊的整体数量在时间分布规律上呈现不断增加再急速下降的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可以看出,在早期海南牌坊分布较广,大部分地区都有牌坊存在。但总体趋势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牌坊多集中于琼北地区,海口区域数量尤其多,这与琼北地区的地形和海口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高度关联。在类型与材质上,海南牌坊主要以仕科功名类牌坊和火山石材质的牌坊为主。岛上各区域牌坊功能差异较小,仕科功名、墓坊、门坊、牌坊在宋代开始出现,于明清时期得以繁荣,贞节道德牌坊则始于明代,到清代达到鼎盛。火山石牌坊也多集中于海口、澄迈等地。

从时空分布看海南牌坊的类型演变

按建造意图分

从牌坊数量及类型上来看,海南牌坊功能种类丰富,由最早期的标识作用,再经过明清时期以表率嘉奖、标识引导、道德教化等功能的拓展不断丰富其建造意图,赋予了牌坊纪念文化内涵。按建造意图主要可分为四类:仕科功名类、贞节道德类、旌表寿民类、墓坊门坊类。海南牌坊类型以表彰先贤的功名仕科坊居多,占现存牌坊的45%。海口更是占重要比重,如現存海口的亚元坊、应奎坊(图3-1-1)、登龙坊、进士邦伯坊等都为功名仕科坊。而民国后,由于国人思想的开放以及政治斗争的影响,人们对牌坊的建造热情下降。当代牌坊也渐渐地失去了原本存在的功能内涵,牌坊的功能也转变为观赏,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场域的标识引导与区域划分功能。政府优先修复如文庄路旁关帝巷口的“琼台福地”坊、海瑞故居前的“南海青天”坊,水头村邱濬墓前的“理学名臣”坊、滨濂村海瑞墓前的“粤东正气”坊等地标性建筑。

按建造形制分

按照牌坊的建筑形式,海南现存牌坊主要可以为“冲天式”和“屋宇式”两种,按形制又主要可以分为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如海口市卜宅村的应奎坊、节孝坊,定安县的丹桂坊等都为“冲天式”牌坊。海口的进士邦伯坊、定安县的太史坊(图3-2-1)和亚元坊、洋浦发祥坊等则又为“屋宇式”牌坊。以上牌坊均为四柱三间,海南的牌坊多为此形制,而发祥坊中的演清坊则为一座两柱一间石牌坊。清雍正年间,人们对牌坊的推崇到达了鼎盛时期,经过恩准最多可建“四柱三间七楼”,加以旌表立于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入口处。在那个时期,立牌坊成为了至高无上的荣誉,牌坊也由此变成了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按建造材质分

从牌坊的建造材料上来看,主要有木牌坊、石牌坊、琉璃牌坊几类,也有火山石砌垒成的,后期还有水泥制成的现代牌坊。宋代各类坊门主要为木材建造,由于海南气候条件影响导致木制牌坊的保存时间要远低于大陆。从明代开始,牌坊的社会功能发生变化,为确保牌坊的纪念性功能,建造材质由木材向石材过渡。

古代牌坊因地制宜,使用材质也呈现出区域化的不同,海南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大约一万年前,雷琼火山大爆发,火热的熔岩流冷却后,给琼北地区留下了遍地的火山石。而琼北地区的火山遗迹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火山石古村更是在海口、澄迈、儋州等地区多有分布。如海口市卜宅村的节孝坊(图3-3-1)就是用天然火山石建造。而发展到现代,牌坊材质多为水泥,缺少就地取材的特质。

经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海南牌坊的时间发展是从宋朝开始,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海南牌坊的类型演变与牌坊时空分布的规律密不可分,受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海南牌坊又以仕科功名类为主。从地域分析方面来看,由于经济、文化等综合作用,呈现北部—南部—中部逐层递减的趋势。建筑材料从木构到富有地域特色的火山石材质,再到如今的同质化发展。通过对海南牌坊的分析我们从中了解到其时空分布规律既有政治、文化、经济因素的制约,同时又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南牌坊经过人口迁移与多元文化的熏陶拥有了属于它自己的独特魅力。牌坊作为不可再生的遗产资源和中华文化的符号表达,在其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将现存牌坊的“魂”留住,要关注其自身物质空间的真实性,尊重历史文化,保留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对新建牌坊要赋予一定的时代内涵,形成整体的历史文化氛围。结合其时空分布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增强海南地方文化特色,更好地发挥牌坊的旅游价值,要将其作为海南打造自由贸易港、体现海南文化价值不可或缺的一员。

参考文献

[1](清)明谊修,张岳崧.纂.道光琼州府志[M].海口海南书局铅印本,1923.

[2]金其桢.中国牌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王俞春.海南移民史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4](民国)朱为潮,徐淦.民国琼山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5](清)杨宗秉.乾隆琼山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6]徐琛.基于文化地理学的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7]闫根齐.海南建筑发展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9.

[8]吴清,柯月嫦,李细归.西江流域现存牌坊的时空分异及其功能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05):169-174.

[9]张继焦,侯达.从牌坊看中华民族集体意识的凝聚和共同体的产生——基于海南牌坊的考察[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1):22-28.

[10]张继焦,吴玥.地方性知识视域下的海南牌坊文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3(05):100-105.

【基金项目】1. 2021年度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海南传统聚落遗产集群化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721RC604);2.2020年度海南地区海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场域与纪念性——海南牌坊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项目编号:S202013892066)。

猜你喜欢
牌坊海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
安徽桐城六尺巷
谁远谁近?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
断剑坊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