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摘要:牌坊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中国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经济思想等众多内容影响之下的产物,但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真正保存下来的牌坊却是极少的,这些文化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开始走向衰落。因此,在人们对于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长之下,对于牌坊文化的保护工作也变得更加的重视。据目前的调查显示中国的牌坊文化分布存在着较大的地理差异,尤其南北最为明显,南方牌坊文化主要是以孝廉文化为主,而北方则是京师文化为主。本文将南北方牌坊文化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希望能够为我国的牌坊文化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国牌坊文化遗迹 地域分异 特征 成因
牌坊文化历史悠久,在对众多的文字材料进行考证中发现,针对牌坊文化的记载真可谓众多,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牌坊文化的踪迹随处可见,这些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中的灿烂一笔。在传承千年的牌坊文化之中,很多的人都看到了牌坊这一区别于其它建筑的特殊之处,它既可以是表达人们对于丰功伟绩的歌颂,又可以是对仁义礼智信的赞扬,还可以是对祖先的无限缅怀,可以说它将情感与景物进行巧妙融合的产物。但是,目前中国的现存牌坊建筑存在着极大的地区差异。本文对张玉舰《中国牌坊的故事》以及金其楨《中国牌坊》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并集合众多参考资料对中国的现存牌坊展开了如下分析。
一、中国牌坊文化的演化
中国的牌坊文化传承千载,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针对这一特殊的文化地位,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与保护可谓势在必行。相信在这一文化的影响之下,中国的文化将会出现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以下将演化过程和分类进行细致分析。
我国的牌坊演化过程可以分成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不同的时期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可以说牌坊从产生到繁荣的过程经历了众多的变迁,即使牌坊的形式众多,但是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大体相同的,那就是柱子和横梁,对于这种由一根横梁两根竖梁建构起来的建筑,被称为“衡门”。对于衡门可以说有着众多的史料记载,在《诗经》中就提到了“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在文学家的笔下对牌坊进行了详备的记载,从中不难看出牌坊文化的重要性,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牌坊文化形成的初期;第二时期,在经济的不断的发展下,对于牌坊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实现了逐步的提升,尤其是隋唐,牌坊的称谓出现了改变,分为“坊”与“里”各坊之间相互隔离开来,呈现了不同的区域划分,起初这种“坊”与“衡门”之间并无较大区别,但是在经济的演变中,人们对于坊的建造也变得逐渐苛刻,更多的注重外形与建造艺术之美,将门的样式进行了革新,称为“乌头门”,也就是被后世称为“棂星门”的建筑。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牌坊文化的延续时期;第三时期,对于衡门和棂星门来说,它们还不算是完全独立的建筑,而到宋代则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先进的经济条件与各种不同文化的涌现,里、坊逐渐被一些城墙所取代,而坊则是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形式,并逐渐独立成为了一种新的建筑样式。可以说它是自成体系,更加的注重装饰性和艺术性,呈现地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逐渐应用运祠堂、庙宇等。这一时期常常被称为牌坊的独立与发展时期;第四时期,对于牌坊来说它蕴含着众多的文化内涵,因此,历来受到不同朝代的推崇,在时代的演变之下,牌坊也实现了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以至于在宋代因其固有的标识性、代表性等功能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可谓是牌坊文化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样式众多,内涵丰富,人们将最初的简单牌坊进行深度的加工,将一些稀有动物雕刻在上面,更加凸显出了牌坊的气势恢宏,清朝时期大型牌坊众多,所以说,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牌坊的鼎盛时期。
二、中国牌坊的地域分异特征
提到牌坊众多的人都会想到牌坊文化浓郁的徽州地区,牌坊文化也一直备受推崇。牌坊文化总体来说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在北京、安徽、浙江等地牌坊较多,但是在一些北方地区像吉林、黑龙江、宁夏等地区少有分布,因此,牌坊的分布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一)牌坊种类繁多
牌坊并不是单一的文化建筑形式,而承接了众多的文化意蕴,分别从标志坊、庙宇坊、节孝坊、功德坊、陵墓坊、百岁坊、宗族坊展开了分析,提到标志坊和庙宇坊,最先联想到的就是北京,这座现代化与古代文化相交融的城市完整的向人们展示了牌坊文化,而节孝坊、功德坊则是集中在沿海地区。这四种牌坊在中国的数量相对于陵墓坊、百岁坊、宗族坊来说数量还算充足,陵墓坊、百岁坊、宗族坊这三种牌坊在中国现存的牌坊文化中数量较少,局域分布特征明显,陵墓坊多分布于津京冀地区,百岁坊、宗族坊则是在江浙一带。
(二)牌坊结构众多
对于不同地区的牌坊样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牌坊来说,南方存在较多的是石牌坊,提到南方牌坊不得不提的就是棠樾牌坊群,结构布局十分严谨,精雕细琢,七座牌坊拔地而起,生动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人文内涵。北方牌坊结构众多,有木牌坊、琉璃牌坊、石牌坊等,北方尤其以北京牌坊文化最为突出,北京木牌坊的数量众多,牌坊上沿较短,多用黑色进行布瓦,琉璃牌坊都是一些庙宇、教育领域等,例如国子监琉璃牌坊。石牌坊则是多用于陵墓和景园为主。
三、中国现存牌坊文化地域分异的成因
牌坊文化虽然是极具个性化的建筑,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它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影响,例如经济、文化、保护程度等,但是总的来说则是地理差异导致的。
(一)经济差异的影响
牌坊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经济水平影响的,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会更加的多样化,这就为牌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的经济水平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南方向北方递减的总体趋势,所以,现存的牌坊也呈现着这样的分布格局。在明清时期牌坊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国家出资建造牌坊,在清代国家手工业、农业、贸易水平都很高。在清代,在广州等南方地区设立了海关——十三行,出现了一口通商的局面,广州的贸易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而北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未能进行有效的对外贸易,所以,经济面貌较为落后,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牌坊文化的分布差异。
(二)保护程度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延续千年的大国,在中国伴随着众多的王朝更替,自宋代开始北方可以被称为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牌坊出现较早,但是北方地区气候十分的干燥并且伴有大风等一些恶劣天气,这就导致北方牌坊文化的保护程度存在着很大的挑战。而南方的天气较为湿润,在南方地区牌坊能够适时而变,因地制宜,由木质牌坊发展到了留存较长的石牌坊,可以说南北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此同时 ,沿海地区和山地丘陵的内陆地区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内陆地区,一些地形十分不利于建造牌坊,而且这些地区拥有较大的风蚀地貌,这些自然条件也是导致差异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石牌坊可以说是见证了王朝的兴衰,验证了时代的进步。
四、结语
众多的牌坊,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相信在牌坊文化的影响下,中华民族能够更加深入的去体悟历史。虽然,牌坊文化在种类、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南北差异,但是,相信在不断的交流中能够实现牌坊文化新的发展。本次的论文虽是基于牌坊的现存数据和相关的材料出发的,但是在深度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相信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将自己对于牌坊文化的了解变得更加的深刻。进而为牌坊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佳丽.石牌坊[J].美与时代(中),2018,(08):151.
[2]刘仙芝.浅谈中国古牌坊[J].大众文艺,2015,(15):55-56.
[3]麻勤.中国牌坊文化遗迹空间分布特征与旅游资源价值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15.
[4]董春.徽州牌坊文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