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师道精神的脉承、升华与实践

2022-04-03 12:15李如密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3期
关键词:四有孔子

【摘 要】孔子的师道精神主要体现在“志道”“立德”“好学”以及“爱生”等几个方面,奠定了中国师道传统的核心内容。“四有”教师观是对传统师道精神的脉承与升华,是对新时代好教师特质的要求。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将孔子师道精神和“四有”好教师的要求相结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校本实践。

【关键词】孔子;师道精神;“四有”好教师;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2-0026-04

【作者简介】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的师道精神源远流长,孔子的师道精神是中国师道观的文化源头。后世教育家的一脉相承与不断丰富,形成了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四有”好教师的提出具有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蕴,赋予师道精神以新时代内涵。怎样实践“四有”教师观,是当前学校教师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南京市夫子庙小学的校本实践,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更多的学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孔子师道精神的主要内涵

孔子作为一个教师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所取得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教育成就,在2000多年前是举世瞩目的。其在长达4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师道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此后我国师道观的发展,特别是其中的精神内涵,对于“今天我们怎样做个优秀的教师”依然能够提供丰富而有益的启示。在我看来,孔子的师道精神主要体现在“志道”“立德”“好学”和“爱生”等几个方面。

其一是“志道”。孔子本人志存高远,一生“志于道”(《论语·述而》),甚至表示“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哪怕不能被人理解也“不愠”。认为一个人只有“志于道”,他才会“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才会不“耻恶衣恶食者”(《论语·里仁》),即才不会去贪图个人的物质享受。一个人只有“志于道”,才能达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的境界。孔子也是特别重视对弟子进行“志道”教育的,他经常与弟子讨论“志道”问题。如《论语》中那段著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就记录了孔子对学生进行“志道”教育的真实情景。孔子之所以这么重视对弟子的“志道”教育,是因为他认为“道”是靠人来弘扬的,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其二是“立德”。孔子倡导“君子”之德,也以此自我要求。在他看来,一个人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立身处世。他主张人要“据于德”(《论语·述而》)而行,即要符合“德”的要求,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且只有自正立德,才能以德育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所以,他非常重视“立德”教育,自觉以自身道德言行为示范,指导弟子进行道德修养。他培养了许多德行突出的弟子,像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等,均堪称当时的道德模范。其弟子曾参在个人修养方面尤为严格,“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达到了“慎独”的境界。

其三是“好学”。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他为人十分谦恭,但在“好学”上却特别自信,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是相信学以致知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在他看来“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否则会导致6种弊病。他曾语重心长地教导弟子子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好学的品质使孔子成为当世的“博学”之人,吸引了众多弟子前来求学。其弟子中最为好学者当属颜渊。有一次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其四是“爱生”。这是孔子“仁”思想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其教育爱的情感凝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论语·宪问》)即使在周游列国时,依然记挂着留在鲁国的弟子。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弟子冉伯牛生了恶疾,孔子亲至问候,“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弟子颜渊去世,孔子悲恸欲绝,连说“天丧予!天丧予!”孔子对弟子的关心、爱护,也得到了弟子们的热爱和尊崇。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孔子一生绝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在教育弟子上,并常以此为乐,体现了标志着他的教师职业意识觉醒水平的“乐教”精神。[1]

二、“四有”教师观是中国师道精神的脉承与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是对好教师特质的精炼表达。這既是对中国传统师道精神的脉承,也是对新中国教师发展经验的升华,更是对当前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其一,是要“有理想信念”。新时代的教师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人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就能成为真正的人。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需要教师有理想、有信念,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引导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才不致迷失于眼前的功利。有星空,才知宇宙的浩瀚;有灯塔,才有明确的航向;有梦想,才有奋斗的动力。教师是“托着太阳升起的人”,其职业的神圣责任不可漠视。人民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师工作无时无刻不是你世界观、人生观的亮相,你整天和学生在一起,你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自然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

其二,是要“有道德情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追求,而“育人”先要“育德”。我们的教育传统向来把“德”放在首位,重视人的德才兼备。研究表明,教育教学活动蕴含深切的道德意蕴,关注教师教学是否合乎伦理并考量学生福祉是很重要的课题。[2]全国道德模范张桂梅老师的事迹之所以感动了整个中国,就是因为她在极为困难的条件和充满诱惑的情境下,坚守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保护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面对利与义的激烈冲突时,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在个人和群体发生矛盾时,才能恰如其分地处理。教师在立德树人实践中,将“育德为先”落到实处,才有可能避免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其三,是要“有扎实学识”。这是做一位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教师应该是个有真学问的人,其知识应该是多方面的、扎实的。科学的知识是用来解蔽的、启蒙的,艺术的知识是用来体验的、鉴赏的,教育的知识是用来助力的、促进的。教育就是教师用知识去改变人,就是让学生也拥有知识,从而打开学生的眼界,扩展学生的心宇。那么,教师的扎实学识从何而来?这要靠教师的学习,扎扎实实的学习,精益求精的学习。教师的专业知识需要专精地学习,教师的相关知识需要跨界地学习,教师的实践知识需要体悟地学习。教师应该做个乐于学习的人,给学生以帮助,为学生树榜样,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力量,具有探求知识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经常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需要更新、调整、优化。

其四,是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用“心”成就的事业,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教师的仁爱之心就像普照的阳光一样温暖。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主张“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被称为“国宝”教师的霍懋征,也是一位“把爱献给教育的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更是主张“母爱教育”,她说:“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事业的集中表现。”其实,教师之爱比“母爱”要伟大得多,因为它远远超越了血缘之亲。教师之爱是一种大爱,是对学生命运的关心,是对人类未来的期望。相信人类的未来,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学生的发展,才能形成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教师对学生要关心,细致入微;要耐心,静待花开。同时,教师也要将仁爱之心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关心,“推己及人”,关心别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关心世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夫子庙小学将孔子师道精神和“四有”好教师相结合的校本实践

夫子庙小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夫子”命名并传承孔子教育思想为特色的学校,通过学习孔子的师道精神,寻找“四有”好教师的校本表达,自觉推进教师队伍的成长。夫子庙小学的校本实践注重对标“四有”好教师要求,目标明确、效果突出。具体说来,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校本实践。

其一,怎样才能做到“有理想信念”?首先,要求教师“眼中有榜样”。什么样的教育人身上有理想信念呢?那就是古今有成就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们。有鉴于此,夫子庙小学组织所有教师修学“见贤课程”。在见贤课程中,向孔子、陶行知等教育家学习,向斯霞、王兰等“大先生”学习,目的就是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一场场精神奔赴中“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其次,要求教师“脚下留足迹”。怎样保障教师的理想信念不落空谈?那就要引导教师脚踏实地地用脚步丈量到理想的距离。夫子庙小学引领每一位青年教师结合原有经验、发展背景,主动制定三年期的“青年教师个人成长动态规划”,内含“青年教师个人发展情况分析”“青年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轨迹图示”和“青年教师个人成长记录”等四部分。于此,教师的理想信念追求转变成脚踏实地的真实进步。

其二,怎样才能做到“有道德情操”?首先,对教师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要求。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夫子庙小学对教师提出“德才兼备”的要求。德才兼备的“贤达教师”,正是需要“德行”与“才干”的两翼并举,既要做到以德立学,也要做到学以养德,通过道德自律激发“为己之学”的内驱力,再从学习中唤起并强化个体自身的道德情感。其次,要求教师不断地自我完善,实现“以德育人”。教师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其精神境界每提升一步,就会对教育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得更深刻一些。相应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也就自然升高,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的做人教益也就更为丰富。潜移默化之下,学生的道德情操就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三,怎样才能做到“有扎实学识”?首先,为了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夫子庙小学成立了教师发展平台——孔子书院,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设立不同层级的研习社,如面向职初教师的“敏学研习社”、面向骨干教师的“仁智研习社”、面向名特优教师的“明格研习社”等,彼此学习、坦诚交流、合作互助、专业探究,“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其次,夫子庙小学作为夫子庙小学教育集团总校,坚持以集团内教师队伍建设均衡发展为首要任务,定期组织名师工作室教师开展观课、研课活动。再次,夫子庙小学注重教师全面素养的优化,追求着“君子不器”,教师们都在如饑似渴地学习着诗歌、书画、民乐,汲取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此外,夫子庙小学尤其注重教师的读书习惯、读书能力、读书品质的提升,以读促学,“书”“人”统一,“教”“育”合璧。教师们“学然后知不足”,能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其四,怎样才能做到“有仁爱之心”?首先,设立“仁爱奖”。从2010年开始学校设立该奖项,正是为了发现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主动承担责任、帮助他人、服务集体、奉献爱心之人。获奖的人中就有不少教师,他们的身上都体现着孔子提倡的“仁爱精神”。其次,倡导“仁爱厚责”微公益。2021年,学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仁爱厚责:智多星微公益行动”,希望在丰富多彩的微公益活动中,让师生有责任之心、仁爱之心,从而实现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在觉悟、自由生长。再次,争做“仁爱之师”。现在,夫子庙小学教师人人洋溢着仁爱之心。如有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师论语”中这样写道:“学生,永远是老师眼中最美的风景。爱学生,不需要理由,因为当你走进童心,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么纯洁的殿堂!我愿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我愿用爱浇灌孩子的心田,创造一个属于他们的美妙天堂。”可见,“仁爱之心”已然成为温暖夫子庙小学师生的校园之风。

【参考文献】

[1]李如密.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中华书局,2011:269.

[2]简成熙.新教育哲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6:170.

猜你喜欢
四有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你好,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常怀仁爱之心,争做“四有”教师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四有”书记谷文昌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