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视角下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4-03 03:02马晓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

马晓文

摘  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之一。课程思政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将思政元素、价值理念、精神追求融入各门课程之中。跨文化能力培养中蕴含丰富的思政育人要素,本文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构建了“德、知、行”的课程三元教学目标,并从传播传统文化、聚焦真实案例、中外文明互鉴、结合全球热点四个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融合之道,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

关键词:课程思政;跨文化交际;国际汉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4-0-03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一系列会议精神都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并明确了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2],从而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属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推进,世界各国间的联系逐步加强,跨文化交际就是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的产物。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文化背景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形态等都存在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学生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异文化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尤其在与自身文化距离较大的人们交往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此过程中如果忽视对学生文化自信和自觉观念的培养,将会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文化挫折和文化休克,延长文化适应过程,并可能影响其对自身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因此,在多元文化的渗透中坚定自身文化立场、保持文化自觉、抵制文化霸权、讲好中国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要建构意识形态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通过文化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深度挖掘提炼语言和文化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思想價值和精神内涵,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通过培养其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文化[4]。

二、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汉语教师

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密切相关,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国际汉语推广事业的发展,给汉语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每年有大量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被派往海外从事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学工作,他们担起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也由“面向国内”转为“面向世界”。具备能进行有效而得体交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能力是汉语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5)(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规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祖晓梅(2015)认为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其中前者是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其包括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要求国际汉语教师掌握应对文化冲击的有效策略,对不同的文化有开放和积极的态度。

《标准》要求国际汉语教师首先应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能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5]。国际汉语教师是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同时从职业特点来说,也存在大量接触外国文化和思想的事实。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我国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应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我国文化和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国际汉语教师要为党和国家服务,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具备时代精神,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4]。

三、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路径探索

长期以来,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重点是教学和跨文化的技能。随着全球互通的增强,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目的愈加凸显。因此,在完成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外,也要关注学生爱国情怀和价值观的培育,从跨文化交际教学向跨文化交际教育转变。

在建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过程中,教学团队自觉将育人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有意识地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德、知、行”(即育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三元”目标。“知”主要包括汉英语语言知识、中西方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知识;“行”主要体现为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较高的人文综合素养与宽广的国际视野;“德”则包含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正确三观与健全人格、为国服务与爱岗敬业等内容(如图1所示)。

根据“三元”目标,在教学中除了开展跨文化交际技能训练,同时也要重视中西方文化对比,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使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能有意识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一)传播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高尚道德情操不谋而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和多样的形式表现,有意义深远的育人功能[6]。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国志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块,教师团队拟定了两大思政主题。

一是以知名政治家、外交家的典型跨文化交际案例或辉煌事迹鼓舞学生,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奉献。二是突显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内涵。比如,在学习“中外角色关系”过程中,以“中外家庭关系及观念”作为延伸案例,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享不同国家的家庭观念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关系,并与中国的家庭观念做比较。中国文化重视家庭关系,讲究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以和为贵,学生通过分享自己与家庭成员的故事,更深刻地领会中国文化家和万事兴的积极意义。

国际汉语教师既是语言的教授者,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汉语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中国文化,才能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中国文化。基于这一职业内涵的双重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拟定相应的中华文化探究主题,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进行跨文化背景下的探究,进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模拟实践活动。比如,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优美的汉语汉字文化、中国传统服饰等,结合小组报告或中华文化“文创IDEA”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民俗线上推广等活动,在新时代下重新审视中华文化独有的气质、内涵和神韵,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奉献的情感。

(二)聚焦真实案例,增强职业责任感

在实际教学中,汉语教师要面对中国文化与异文化的碰撞与冲突,通过汉语教师尤其是在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发动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以实际的视角代入式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民族中心主义”时,涉及“偏见”“定势”以及“刻板印象”,可利用在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刻板印象的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要消除这些刻板印象并不容易。这种情况下,加强群际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海外汉语教师就承担着一部分这样的重任。他们给这些外国人提供了一个客观认识中国的视角,毕竟大多数海外民众能接触到的中国人有限,而汉语教师就构建了他们认知里的中国人形象。通过这样的案例可以告诉学生,在面对外国人对中国表现出的刻板印象、偏见歧视时,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本着相互学习和探讨的精神,帮助他们用全面、客观、发展地眼光看待中国。在这个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对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的认知和定位,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中外文明互鉴,树立正确价值观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开幕式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观”的思想。其核心要求就是坚持包容开放、互学互鉴、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样才能建立起合理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首先是对自我的肯定,其次是肯定自己对其他文化的认同正确性和认知能力。“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确实应该抱有一种热爱、一种家国情怀,恰恰因为有这两种情感我们才会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而思考和着想,而懂得向西方文化学习、充分吸收西方文化优秀成果才是长期发展的有效路径”。习近平主席的文明互鉴观为我们维护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智慧、提供了一项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其对待异文化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们跨文化生活、工作、交际的适应状态。汉语教师应警惕出现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开放、宽容、尊重的态度看待其他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涉及大量西方文化知识及思想,应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发掘思政要素及育人功能,通过平等基础上的中外文化对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价值观塑造,进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中外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交际情景短剧表演”“经典跨文化影视作品欣赏”等系列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及跨文化意识。通过对中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人际关系、交际规范、伦理道德以及中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等的比较,学生可以在查阅和整理资料的同时,学会从自然、人文、经济、政治、社会等多角度分析和探讨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可二次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够学会批判性、辩证性地看待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合全球热点,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具有规约性,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通过开放的课堂,引进全球熱点问题,观察和分析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行为模式,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以及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全球热点或重大新闻事件,如2019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8年意大利著名品牌D&G辱华事件,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美国教育家乔治·库罗斯曾提出过“课堂教师”“学校教师”和“全球教师”的概念,其中“全球教师”应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他们将世界上过去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人类文明和精华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用世界的目光思考和行动。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应该要成为“全球教师”,要有世界的眼光,要有国际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解、尊重、欣赏、学习所在国的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国际汉语教学的任务。

以全球抗疫为例,中美两国政府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时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念”这一概念,引导学生对两种做法进行分析。进而进一步明确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坚定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是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府和人民的党,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在以抗疫为代表的全球热点问题下,引导学生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家国情怀,进一步完成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坚定文化自信的心态。

四、结语

课程思政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提炼语言和文化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文化,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传播中,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4]。

参考文献:

[1]石仁春.泰语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与实践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6):144-146.

[2]刘晓华.微生物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1(7):92-94.

[3]徐欣.新时代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探索[J].校园英语,2020(50):62-63.

[4]马燕红.把“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N].甘肃日报,2021-04-13(6).

[5]马晓娜.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能力探析——以国际汉语教师为视角[J].汉字文化,2021(5):148-152.

[6]栾萌萌.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探析[J].品位经典,2020(1):63-64.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