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科英 左元金
【摘 要】江苏省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以“诚毅”校园文化为核心,以“幸福童年,结伴成长”办学理念为引领,立足学生的生命价值,致力于研发让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幸福童年”课程。通过营造自觉的课程文化,树立统整的教学理念,打造“具身”的实践样态,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为儿童创造幸福童年而努力。
【关键词】幸福童年;课程内涵;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8-0044-03
【作者简介】1.钱科英,江苏省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026)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左元金,江苏省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026)课程发展中心,一级教师。
江苏省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创办于2013年,地处充满生机活力的无锡新吴商务商贸功能区。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流教育新高地”,努力将规模外延式发展转为注重内涵式发展。在此背景下,学校以“幸福童年”课程为载体,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依托,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培育“阳光健美的世界公民”,着力创办“师生向往和留恋的幸福家园”。学生向往这所学校,能在学校幸福成长,并为终身学习和获取幸福人生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在学校能够愉悦工作、成就事业并感到幸福;学校能够赢得家长满意和社会赞誉。
一、“幸福童年”课程的内涵
“幸福童年”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儿童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童年对环境中的人、事或物的体验,多半影响成长后的生活方式。拥有幸福的童年,对于“整体的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基于儿童的“幸福童年”课程。
儿童精神世界中自有一套内在的逻辑规则,呵护童真、童趣和童心,要把儿童视为“整体的人”,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自主性和谐发展。首先,课程要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使儿童智力和人格协调发展。其次,课程要关注儿童的学习需求及兴趣点,采取合理方式识别、发现、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能体现具有“逻辑结构”与“心理結构”统一的“连续性幸福经验”,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设计课程,以开放的、诗性浪漫的、具有游戏精神的方式实施评价和管理课程。
2.注重经历的“幸福童年”课程。
课程应该让儿童在想象、游戏、活动中体验情感、积累经验、孕育智慧。课程要聚焦儿童幸福成长,“幸福童年”课程表现出鲜明的回归属性,回归到“教育即解放”这一原点。依据儿童的实际,开发适合他们的“生命图景”,将教育哲学和课程研究相结合,转变“教”与“学”的行走方式,激发儿童生命的灵性,理解和尊重儿童的天性。培养儿童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创造能够激发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课堂,真正做到关爱每一个儿童生命成长。
3.独特生命的“幸福童年”课程。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主、自发、自然的生命状态,整体性和差异性,普遍性和个别性是儿童表现的一体两面。我们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引导儿童将要求化为需求。儿童生命中天然蕴藏着人类不断筛选迭代的“真、善、美”基因,蕴藏着生命传承的文化元素,这就需要用教育去唤醒、激活、浸润,滋养这些沉睡着的品质。“幸福童年”课程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尊重每个儿童的生命体验,珍视他们的感悟和选择。
二、“幸福童年”课程建设路径
1.变革与重塑,营造自觉的课程文化。
首先,课程是一种文化范式,要对课程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和顺势而为的重塑。要关注学习方式的多变性和场景性、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和可支配性、学习空间的多元性与舒适性、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易得性,让所有的时空都释放出教育的价值,让所有的时空都成为课程场景。“幸福童年”课程氛围的营造以及学校“诚毅”文化的自觉生成,是课程文化重塑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童年”课程活动主题仪式化,如秋季田野劳动的“丰收节”、开阔眼界的“旅游节”等,需要师生经过精心准备、周密策划,从而充分发挥师生的智慧。
其次,是践行“空间学习化”,善于发现空间的“意义结构”,赋予学校空间以教育意义,以活跃的空间文化布局重新诠释“空间即课程”的深刻内涵。如学校食堂空间布置温馨便于儿童交流,楼道空间富有美感更具艺术性,图书廊馆富有特色彰显人性化,教室空间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等。要最大限度地让校园空间成为“幸福童年”课程有机组成部分,努力突破教室和校园围墙的限制,让社区、大自然和各种场馆成为不断推进课程实施的广阔空间。学校对不同楼层走廊进行了整体打造,如设置了“吴文化”“锡城风貌”等主题走廊,将课程理念转变为看得见的空间课程,让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要。
2.关联与整合,树立统整的教学理念。
关联与整合以各学科的独立性为前提,对课程内容进行多维度的组织,打破原有学科的界限,寻找课程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以项目化、主题化、大单元等方式进行统领与整合,关注知识应用,注意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加强各学科的课程内容与儿童个体学习需求的广泛联系。“幸福童年”课程设计源于儿童“整体的人”的发展需要,采用射线式和聚焦式整合的方式,以学科为圆点,以特定资源为主题,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如在“美食”主题课程中,学生查找汤圆来历,诵读汤圆童谣,学习制作汤圆,最终完成汤圆综合实践报告。活动既体现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又从儿童认知出发,丰富学习内容。从表现形式来看,有“学科间统整”,有“跨学科统整”,又有“学科与活动统整”以及“校内与校外统整”。
3.体验与探究,打造“具身”的实践样态。
杜威说“一切学习来自经验”,实践、沉浸、对话、互动、参与体验是儿童在课程中最活跃、最富灵性的身影,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法。真正的学习应是“具身”的,是通过感觉运动系统而发生在心理和情感上的变化,只有儿童个体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才称得上是学习。课程本质上是一种经验,是让儿童体验各种经历,由此将知识以及其他的各种可能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幸福,实现自身的“细微变化”。“具身”学习已然成为“幸福童年”课程的实践样态。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具身”的知识比“离身”的知识更有力量,能够勾连起想象力的知识比无想象力的知识更有力量,有繁殖力的知识比无繁殖力的知识更有力量,成体系的知识比碎片化的知识更有力量。如在实施“10个一百”课程中,让儿童采用活泼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如指尖学习、圆桌学习、触点学习、聚焦学习等。凡是儿童生活世界里精彩纷呈的做事方式,就是课程实施的可能方式。
4.多元与选择,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
学校全面实施各级各类课程,不断尝试创新课程实施方式,尝试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拓展与特色化补充。学校还积极创设了“一核六品、四驱六维”的“幸福童年”课程体系。“走班化课程模块”便体现这一思想。以三年级自主课程为例,学校开设了篮球、轮滑、合唱、线描画、科学小实验等8大类14个课程项目,丰富了学生的选择。这些课程是真正“还原儿童兴趣和爱好”的选择性课程,培养了儿童的自主学习意识,并指导儿童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帮助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
5.情境与生活,充满“童性”的启蒙行动。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儿童创造基于生活实践的课程,满足儿童身心发展、个性发展需求。“幸福童年”课程体系中开设了“生活德育”课程,探讨课程内容如何从过于强调知识框架走向基于生命成长的能力框架。学校的“职业意识启蒙创享行动”项目成功申报无锡市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力求为儿童打下职业启蒙的底子。如在城市中显得弥足珍贵的学校“百草园”,成为学生亲近自然、亲近土地的好去处;科学实验组“虫虫小分队”带上放大镜观察昆虫,对昆虫进行研究;“快乐小园丁”组开展种植,到收获的季节,菜园里红绿纷呈。看似“玩”,却是儿童这个自然生命体的最大“童性”呈现。“玩”实质是儿童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和活动特质,真正实现儿童自身发展的教育本义,也是他们最认同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