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22-04-03 23:18韩延明
广东教育·高中 2022年3期
关键词:刘基伢子太祖

韩延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的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真正意义的考古学研究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也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这些成果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华文明能持续数千载而不衰且日益光大,其中一定有着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优秀传统,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于这一宇宙观的探索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工作。

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有关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思考,古人理解得相当深刻。《周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些认识从根本上建立了天文与人文的固有联系。唐孔颖达对“文明”的解释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这里所说的“文章”意在强调文德的彰显,体现了中国先民对德行修养的普遍追求。事实上,文德的根源在于天文,这一思想在上古文献中已有清晰的表述。

龙是上古时观象授时的重要星象。龙源于中国传统二十八宿天文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七宿星官所构成的星象,而“见龙在田”所描述的则是龙星伏没之后,代表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的天象,民谚称其为“龙抬头”,原始历法以其为一年中新的农事周期开始的标志。那么龙星的重现与文明的诞生又有怎样的因果关系?

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长期的观象实践使人们懂得,虽然先民和时间从无约定,但其每每如期而至。如果“龙抬头”可以作为立春节气的标准天象,那么人们发现,这个标准天象和标准时间的对应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不变的。具体地说,假如人们在某年的立春观测到“见龙在田”,那么百年甚至几百年后,仍然可以在同一时节观测到同一天象。假如先民通过立表测影决定时间,那么这种对应关系将更为固定和持久。一年中正午最短的表影当在夏至,人们发现,如果他们在某天正午测知当天是夏至,那么在三百六十五天后的那天就一定还可以测知这天是夏至,千年如一,从无差爽,于是人们通过对时间的长期观测逐渐形成了“信”的思想。先民以为“至信如时”(战国竹书《忠信之道》),“天则不言而信”(《礼记》),可见时间最能体现“信”的德行。一些标准天象和标准时间的对应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不变的,这为他们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诚信观念源于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并成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涵,其后人们以文信修心,立身立命,从而建立了最早的文明。就人而言,文明是以文信修心之道德观念,此足以使人区别于动物;就社会而言,文明则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制度,此足可使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这一对于自身文明的认知无疑来源于观象授时的天文实践,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事实表现得非常清楚。

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因此,追寻天文学的起源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握文明诞生和发展的脉络。事实上,对于重建前文献时代的上古文明,天文考古学研究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文明创造并没有因时间久远而失去价值,在工业文明的今天,几千年前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更凸显出其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理念,这对于重塑中华文明,重树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非常重要。

(摘编自冯时《观象授时与中华文明起源》)

材料二 观象授时即通过观察天象来确定时间和创制历法。这一术语是清代毕沅在《夏小正考证》中首先提出来的,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原始民族的天文学知识,表达了先民在上古时期制历依据天象的事实。在有規律地调配年、月、日的历法产生以前,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都是观象授时的时代。

现存典籍最早而又比较完整记录观象授时的文字是《尚书·尧典》。其文曰,尧用羲氏和氏家族中之贤能者,敬顺天理,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以审知时候而授民,便于农事。可见上古帝王对观象制历何等重视,更看出星历在指导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职事上的特殊地位。

观象授时是古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冯时教授认为,“在远古社会掌握天时的人就是了解天意的人,或者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江晓原先生认为,观象授时“是依据历法知识,安排统治阶级的重大政治事务日程。”不管是哪种解释,观象授时不仅仅是天文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维护王权的政治活动,由此君权天授、以祖配天的古老宗教观也就天然形成。可见,有天文而人文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天然的思想路径。

(摘编自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考古学研究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又要通过物质遗存来研究先民的精神文化,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

B. 古人很早就对天文与人文之间的联系有了认识与思考,甚至还有一些中国先民对德行修养有普遍追求。

C. 材料引用《忠信之道》《礼记》等书中的名言,阐述了天文学与时间的关联,引经据典,增强了说服力。

D. 观象授时是指古人通过观察天象来确定时间和创制历法,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都是观象授时的时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华文明中蕴含着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优秀传统,这是中华文明可以经久不衰且日益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B. 文明既是修心的道德现念,将人和动物区别开,又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制度,将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区别开。

C. 在远古社会中,掌握了天时的人就是了解天意的人,或者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这样的人是文明的代表。

D. 诚信观念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涵,它来源于古人对时间的认识,这印证了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事实。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观象授时的一项是(3分)

A. 通过立春观测和立表测影,古人发现一些标准天象和标准时间的对应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变的,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B. 龙星伏没之后,代表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古人把这一“龙抬头”天象, 作为一年中新的农事周期开始的标志。

C. 尧用羲氏和氏家族中之贤能者,敬顺天理,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以审知时候而授民,便于农事。

D. 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因此,追寻天文学的起源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握文明诞生和发展的脉络。

4. 简要概括你对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与评价。(4分)

5. 请结合材料,简述观象授时这一伟大成就体现了哪些文明思想?(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元

在这里,有个海拔五百多米的高地。

当年,十六岁的二斗伢子第一脚踏上高地主峰,小腿就陷在了土里。这是一种被成千上万颗炮弹炸成灰尘状的黑色浮土,像炉膛里烧过的稻草灰。阵地上光秃秃的,没有任何草木,不远处立着半截炭黑色的树干,树皮早已被气浪剥光。

二斗伢子跟在指导员身后,爬进一条朝西北方向的坑道。只见十七八米深的坑道里坐着或躺着二十几个人,全都是伤员。他们脸色灰黑,薄薄的皮肉包着颧骨、下巴,隐隐露出骷髅的轮廓。二斗伢子给伤员一个一个喂水,一个一个问他们部队的番号,二十几名伤员竟然来自十三支连队。那些队伍上来后,就再也没下去过……

夜,是乌蓝色的。密密麻麻的星星又冷又远。二斗伢子挖了一夜战壕,指导员坐在他旁边。

指导员问,你怕吗?二斗伢子问,怕什么?指导员说,死啊!二斗伢子说,不怕。指导员问,从坑道里拽出来那么多战友的遗体你也不怕?二斗伢子说,心里只想着报仇,不怕!指导员呵呵一笑,又问,你个小牛犊子,就从来没感觉到怕?二斗伢子说,从来没有。指导员不笑了,说,没感觉到怕,不是真的不怕。等你心里有了它,并且知道怎么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的不怕。

回到坑道里,二斗伢子坐在老兵李大棉裤旁边。老兵打过不少仗。只见他往铝饭盒盖里倒了薄薄一层炒面,用小手指甲仔仔细细地翻弄,像犁地一样,把其中的容壳、沙粒挑出来,然后小心地放进嘴里。二斗伢子说,老李,喝口水呗,小心刮破了嗓子眼儿。李大棉裤摇摇头,说,水?过三天你再跟我说喝水的事儿吧。

李大棉裤又说,等会儿敌人的炮弹打过来,你要学会分辨。如果是“呜儿呜儿”发尖的声音,那是远炮,你不用理它。如果是“呼——噗”一下过来,那就是近弹,你赶紧卧倒,能多快就多快……我说你个娃儿,别不当回事儿!二斗伢子用肩膀拱了李大棉裤一下,问,老李,你怕死不?李大棉裤说,肯定怕呀!但总得有人上战场啊!——二斗伢子又问,死是啥感觉?李大棉裤说,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

突然间,只见李大棉裤的嘴一张一合,却听不到任何声音。二斗伢子在黑暗里上下翻飞,昏昏沉沉,气若游丝。渐渐地,他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团微弱的亮光,像萤火虫似的飞在无边无际的黑夜里,又像一束瘦小的火苗,随时会被狂风吹灭……

黑暗中,有只手揪住二斗伢子的棉裤后腰,拎小鸡一样把他拎出坑道,颠簸了上百步,扔进了一个炮弹坑里。二斗伢子扭过脸,看到这人是机枪手大老张。大老张的手紫红色,手指头又粗又壮,每根都像茄子。他把机枪架好,瞄了瞄,对二斗伢子吼道,这两箱手榴弹归你!

二斗伢子有点慌,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向下甩,却不知道炸到敌人没有。大老张给了他一个大脖溜子,喊道,看准了再甩!那手榴弹都是拿命换来的!二斗伢子愣了一愣,盯着大老张的手,又摸了摸发烫的后脖梗子。过去,二斗伢子挺怕这双紫红色的大手,现在,却觉得这手挺亲切。一巴掌过后,二斗伢子清醒多了,每次把手榴弹抛出战壕之前,总会把半个脑袋探出去,瞅瞅敌人已经冲到哪儿了。

不知过了多久,那只手又重重地拍了一下二斗伢子的肩膀,并且紧紧抓住他的领子。二斗伢子哆嗦着,向高地下方望去,只看到了美国兵的后背和屁股。他们挤成一小团一小团,向远处跑了。二斗伢子腿软绵绵的,稍不用力,准会跪在地上。他抹了一把满脸的鼻涕和泪水,心想,原来仗就这么打啊!他感激地扭过脸,想对大老张笑一下,道个谢。可是旁边的那挺机枪枪管给炸弯了,大老张也不在身边。二斗伢子把胳膊探向肩膀,把抓住自己领子的那只紫红色大手拿到眼前……

打退敵人的第一次进攻之后,指导员就一直让二斗伢子留在坑道里。二斗伢子总在想大老张的那只手。大老张他怕过吗?他思量着。春天那会儿,部队还驻守在别处,有只白羽毛的红嘴小鸟大概是被炮弹炸昏了头,落进了坑道。没有人去管它,大老张却把小鸟握在手心里,将嚼过的炒面吐在指头上,逗它吃。后来,他还用树枝编了个笼子,养着小鸟,直到它能飞了,才把它放走。几十年后,二斗伢子依然清晰地记得大老张伸出那根紫红色粗手指去喂小鸟时的画面和他又欢喜又天真的表情。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勇气拉响爆破筒吧。

坑道外面的仗一直在打。敌人的炮火覆盖高地时,战友们撤进坑道。待敌人发起冲锋时,他们再出去,把敌人击退。如此反复,从日出一直打到日落……

不知多少天后的一个早晨,敌人的炮弹地动山摇之后,二斗伢子和战友们冲出坑道。他看到东方的地平线上空挂着一轮红彤彤的朝阳,像一条从天而降的红色大河,把这个世界染得通红。二斗伢子深吸一口气,慢慢从战壕里立起身,迎着朝阳挺直了胸膛。然后,沉着地拧开一只手榴弹柄上的铁皮盖子,对着正在冲上来的敌人猛地扔过去……

那场战役中,连长、大老张、李大棉裤都相继牺牲了。古稀之年的二斗伢子说,当朝阳升起的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死。打那之后,死就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他终生都在想一个问题:人,应该怎样活着?

(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4期,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前三段对高地主峰自然环境和伤员情况的描写,突出了战争持续时间之长以及战争的惨烈,同时也预示了大老张等人的不幸结局。

B. 二斗伢子多次说自己不怕死,并非他真的不怕,而是他不懂得“死”意味着什么,指导员告诉他知道怎样面对死亡的时候才是真的不怕死。

C. 对炮弹“呜儿呜儿”和“呼——噗”等声音的描述,以及对如何躲避炮弹的交代,充分说明李大棉裤对炮弹很有研究,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兵。

D. 小说细腻描写大老张把那只被炮弹炸昏了头的白羽毛的红嘴小鸟握在手心里,给它喂自己嚼过的炒面,揭露了战争的罪恶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画线句对“朝阳”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既是象征战争胜利的希望,揭示人物内心的坚定,又是对战士用鲜血保卫阵地的歌咏。

B. 小说描写人物详略得当,既有对李大棉裤、大老张等个体的详细描写,又有对坑道中伤员的群像描写,塑造了守卫阵地的战士们的英勇形象。

C. 本文成功运用插叙的手法,开篇由眼前的高地起笔,自然插入对当年发生在高地上的战事的回忆,最终又回到眼前,插入部分是小说的主体。

D. 小说的结尾“人,应该怎样活着”由对故事的叙述转入议论,一句简短的反问,启发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8. 小说中为什么多次提到大老张的紫红色大手?(4分)

9. 有人说,小说标题可以改为“战士的成长史”,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二十年春三月,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建康,入见。太祖喜甚,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赐坐,从容与论经史,及咨以时事,甚见尊礼,命有司创礼贤馆处之。基自幼聪明绝人,凡天文、兵法、性理诸书,过目洞识其要。至正初,以《春秋》举进士,授高安县丞,累官江浙儒学副提举。元政乱,投劾去。常建议剿方国珍,不用,安置绍兴。

既而,總制官孙炎以上命遣使来聘,基遂决计趋金陵,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嘉纳之。太祖一日从容问陶安曰:“刘基四人之才何如?”安曰:“臣谋略不及刘基,学问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及章溢、叶琛。”太祖深然之。未几,以濂为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遣世子受经。以溢、琛为营田司佥事,基留帷幄,预机密谋议。二十一年春正月朔,中书省设御座,奉小明王行庆贺礼。刘基怒曰:“彼牧竖耳,奉之何为!”不拜。太祖召基入,问之。基遂陈天命有在。太祖大感悟,乃定征伐之计。

二十三年春二月,申将士屯田之令。时康茂才屯积充仞,他将皆不及,特申谕及时开垦。二十四年春正月,李善长等以太祖功德日隆,屡表劝进不允,乃率诸臣奉上即吴王位。建百官司属,以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谕善长等曰:“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当鉴其失,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充位而已。”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B. 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C. 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D. 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建康,又名建邺、京口、金陵等,是南京在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朝时的名称。

B. 中书省,是中国古代中枢官署,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

C. 屯田,是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屯田保证了边防军的粮饷需要,有利于开拓边疆和巩固边防。

D. 相国,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官职,它与丞相完全不同,相国的地位高于丞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祖善用人才,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名士至建康,太祖特地筑礼贤馆,请他们做自己的顾问,并根据他们的才能授予官职。

B. 刘基深得太祖器重,考中进士后,被授予高安县丞、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等职位;他多次陈述对政局的建议,太祖每次都会采纳。

C. 刘基一心为太祖,中书省设御座敬奉小明王,刘基坚决不拜,并陈述天命自有所归之说,使太祖大受感动,拟定征战讨伐的计策。

D. 太祖功德日益增长,李善长等人上书劝太祖登上帝位,没被允许,太祖告诫李善长等人,应当以元朝的过失作为借鉴,励精图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从容与论经史,及咨以时事,甚见尊礼,命有司创礼贤馆处之。

(2)时康茂才屯积充仞,他将皆不及,特申谕及时开垦。

14. 明太祖是我国古代圣明君主之一,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作简要的分析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驩州南亭夜望

沈佺期

昨夜南亭望,分明梦洛中。

室家【注】谁道别,儿女案尝同。

忽觉犹言是,沉思始悟空。

肝肠余几寸,拭泪坐春风。

【注】室家:即家室,此处指妻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照应诗题,并以“望”字引出诗歌后面的内容。

B. 第二句为乡梦之始,对故乡的思念让诗人不知不觉进入梦境,足见其思乡情深。

C. 第三、四句为虚写,写诗人梦见别人阖家团圆,而自己却与家人分别,因而感到伤心。

D. 第五、六句笔锋一转,诗人由梦境回到冰冷的现实,意识到刚刚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16. 本诗的最后两句意蕴深沉,情甚哀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彩虹为喻,写出楼阁间的双层通道给人的观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清风明月是自然界赐予人们的无穷宝藏,大家应该好好地享受。

(3)美好的事物如英雄人物总会随岁月流逝而不复存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对此深有感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关于江南的意象,古代诗词中________。其中,运河作为出入江南的重要通道,成了古典诗词的审美对象,因而有着“唐诗之河”“宋词之河”等美誉,在江南文化中有着________的地位。运河诗词中所蕴含的“下江南”意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母题。

“下江南”意象是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古代江南,水乡泽国,以河代路,是船的天下。江南的河连通南北,突破了江南地区地理意义上的封闭状态,模糊了文化意义上的传统吴、越文化的分区,成为一个统一的江南文化区。

“下江南”意象中总有浓得化不开的别样离愁。下江南,意味着与政治中心的“渐行渐远”、与故乡亲友的离别,其间自有一种或________或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________,船行运河之上,是既封闭而又开放、既固定而又流动、既热闹而又冷清、既无聊而又充满希望的,四时风物的变化,也容易感荡心灵。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俯拾皆是 举足轻重 痛彻心扉 更有甚者

B. 信手拈来 举足轻重 痛心疾首 荦荦大者

C. 俯拾皆是 举重若轻 痛彻心扉 荦荦大者

D. 信手拈来 举重若轻 痛心疾首 更有甚者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江南的河连通南北,打破了江南地区地理意义上的封闭状态,消除了文化意義上的传统吴、越文化的分区,成为一个统一的江南文化区。

B. 江南的河连通南北,突破了江南地区地理意义上的封闭状态,消除了文化意义上的传统吴、越文化的分区,建成了一个统一的江南文化区。

C. 江南的河连通南北,打破了江南地区地理意义上的封闭状态,模糊了文化意义上的传统吴、越文化的分区,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江南文化区。

D. 江南的河连通南北,突破了江南地区地理意义上的封闭状态,模糊了文化意义上的传统吴、越文化的分区,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江南文化区。

20.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发现并应用抗生素,是人类的一大革命。但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①      ,这使抗生素的使用出现了危机,出现了“超级耐药菌”。在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   ),这在一定程度上      ②     。医学研究者指出,每年在全世界大约有50%的抗生素被滥用。耐药性产生后普通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不佳,当地的医生在治疗病人时    ③    ,这再度导致病菌产生更强的抗药性。而药物的滥用,使得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购买抗生素时处方的作用通常并不重要

B. 抗生素通常不需要处方就可以轻易买到

C. 购买抗生素时人们并不看重处方的作用

D. 抗生素不需要处方就可以通常轻易买到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开幕前几日,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已经全部制作完毕,运抵首都。本届冬奥会颁奖花束不使用鲜花,而是采用了手工绒线编结花束,寓意着温暖、祥和,同时践行了可持续理念,能够永久保存。这种精美的手工工艺,是上海市的非遗技艺。本届冬奥会将奥运文化与“中国风”有机融合,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借助冬奥舞台悄然绽放。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特征明显;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错误,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这些成果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这些”是指通过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C项,“天文学与时间的关联”错误,由材料一第4段可知,应该是“天文学与文明的关联”。D项,根据材料二第1段的表述,“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都是观象授时的时代”前丢掉了前提条件“在有规律地调配年、月、日的历法产生以前”。

2. 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根据材料二,C项错把冯时教授的观点当作普遍观点,且“这样的人是文明的代表”于文无据。

3.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论述的是“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是“观象授时”。

4. ①“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理念,对于塑造中华文明非常重要;②“天人合一”思想將天时政治化,强调“君权天授”,包含着维护王权统治的用心。(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及辩证分析的能力。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一些曲解,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根据材料一末段可知,“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一种先进科学的理念;根据材料二末段可知,统治者有意将“天人合一”政治化,达到维护统治地位的目的。

5. ①建立了天文与人文的固有联系,主张人与自然和平相处;②通过对相当长时间内稳定不变的天象和标准时间的观测,逐渐形成了“信”的思想;③通过观察天象创制历法,安排重大事务日程,使人们的生活有序化。(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观象授时”所体现的“文明思想”,全面筛选、梳理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归类概括。根据材料一第2段、材料二第3段的相关信息,可以概括出要点①;根据材料一第4段相关内容,可以概括出要点②;根据材料二第1、3段相关内容,可以概括出要点③。

6. 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也预示了大老张等人的不幸结局”错误,这三段没有预示大老张等人不幸的结局,而是为下文做铺垫。C项,“对炮弹很有研究”错误,于文无据。D项,“揭露了战争的罪恶以及对和平的向往”错误,表现了大老张心底的善良以及对生的祈求。

7. 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结尾句“人,应该怎样活着”是一般疑问句,而不是反问。

8. ①印象深刻难忘。这双手将二斗伢子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并警醒他,让二斗伢子印象深刻。②塑造人物形象。这双手凸显了大老张久经战场和关爱生灵的形象特点。③揭示思想变化。这双手曾在坑道里喂小鸟,又敢于拉响爆破筒,促使二斗伢子对生死有了深入的理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回到原文找出描写大老张的紫红色大手的内容。第二步,从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第三步,梳理整合,分点作答。

9. 标题“生”更好。①写出了十六岁的二斗伢子经过战火的洗礼,最终得以蜕变,获得灵魂“新生”的经历。②李大棉裤、大老张、二斗伢子等人虽渴望“生”,但为了战争胜利也不惧怕死,以“生”为标题凸显了他们不惧牺牲的战斗精神。③与小说结尾形成照应,引人思考“生”的意义,升华主题。(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标题“战士的成长史”更好。①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二斗伢子在战争的洗礼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成熟的战士的故事。②二斗伢子的成长经历是战士群像的映射,以点写面。③二斗伢子的成长中经历了战友的牺牲、战争的残酷,“战士的成长史”更能凸显对战士们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具有开放性,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如果认为以“生”为题更好,可重点分析“生”与文章主要内容的联系,以及其在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如果认为以“战士的成长史”为题更好,也可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

10. 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推戴予”意为“推举拥护我”,“推戴”与“予”之间是动宾关系,应在宾语后断句,排除A、D;“威福下移”“法度不行”都是主谓关系,且句式整齐,形成并列,谓语“下移”后面应断句,据此排除C。

11. 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建康,又名建邺、京口、金陵等”错,“京口”是江苏镇江的古称,而非南京。

12.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的是宋濂而不是刘基,该项张冠李戴。

13.(1)(太祖)从容地同他们谈论经史,并询问时事,特别显示出尊重之礼,下令有关部门创设礼贤馆来安排他们。(“咨以时事”“见”“处”译出各1分,句意1分)

(2)当时康茂才屯粮充足,其他将领都赶不上他,特申明告谕要及时开垦。(“充仞”“不及”“申谕”译出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咨以时事”为状语后置,是“用时事询问”的意思,可译为“询问时事”;“见”通“现”,是“显现,显示”的意思;“处”是“安排”的意思。(2)句“充仞”是“充足,丰盈”的意思;“不及”是“比不上,赶不上”的意思;“申谕”中“申”是“申明,陈述”的意思,“谕”是“告谕”的意思。

14. ①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礼遇刘基等人,并依据其才能合理任用。②咨询政事,善纳雅言。采纳了刘基的十八條计谋,同意陶安对刘基等人的评价。③以史为鉴,严明朝纲。警醒大臣以元朝的过失为鉴,不要苟且偷安徒有虚位。(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梳理出文本中记叙的关于明太祖的几件事,如礼遇刘基等四人、采纳了刘基的十八条计谋、咨询并同意陶安对刘基等人的看法、授予刘基等人不同的官职、要求大臣以元朝的过失为鉴,不要苟且偷安等,然后对这些内容归纳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二十年春季三月,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建康入见太祖。太祖非常高兴,说:“我为天下屈驾四位先生了。”给他们赐座,(太祖)从容地同他们谈论经史,并询问时事,特别显示出尊重之礼,下令有关部门创设礼贤馆来安排他们。刘基自幼聪明过人,凡是天文、兵法、性理等书过目一遍即可透彻领悟书中精要。元至正初年,(刘基)凭借精通《春秋》考中进士,被授予高安县县丞,又屡次升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元朝政局大乱,他呈上弹劾自己、请求辞职的状子后离去。他常建议围剿方国珍,不被采纳,便安身在绍兴。

不久,总制官孙炎受太祖之命派人前来聘请,刘基立刻决定前去金陵,陈述自己对时务的十八条计谋。太祖嘉奖并采纳了这些建议。一天,太祖悠闲地问陶安说:“刘基他们四人的才华怎么样?”陶安说:“我的谋略比不上刘基,学问比不上宋濂,治理百姓的才能不如章溢、叶琛。”太祖很同意这个看法。不久,任用宋濂为江西等地儒学提举司的提举,派遣世子在此处教授经文。任命章溢、叶琛为营田司佥事,刘基留在军帐,参与机密谋议。二十一年春正月初一,中书省设置御座,敬奉小明王,举行庆贺典礼。刘基很生气地说:“一个放牧牲畜的小子,敬奉他做什么!”说完不拜。太祖召刘基入内,向他询问此事。刘基于是陈述了天命自有所归之说。太祖大受感动并有所领悟,于是拟定了征战讨伐的计策。

二十三年春季二月,(朝廷)向将士们申明屯田令。当时康茂才屯粮充足,其他将领都赶不上他,特申明告谕要及时开垦。二十四年春正月,李善长等人因太祖的功德日益增长,屡次上书劝谏太祖登上帝位,未被允许,于是率领各位大臣敬奉太祖成为吴王。建立百官司属,以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太祖告谕李善长等人说:“你们大家为了百姓的生存大计,推举拥护我,但是建国的初期,首先应当整肃朝政。元朝皇室昏庸腐败,赏罚大权被下面篡夺,法律、规章不能执行,人心涣散,最终导致天下骚乱。现今各位将相大臣们要以元朝的过失作为借鉴,同心协力,励精图治,不要苟且偷安按照原来的样子虚充职位。”

15. 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写诗人梦见别人阖家团圆,而自己却与家人分别,因而感到伤心”错误,第三、四句写的是诗人梦见自己与妻女未曾分别,正高兴地享受着全家在一起的团圆之乐。

16. ①第七句紧承前面所叙,写梦醒后发现梦中的相会与欢乐都为虚幻时肝肠寸断的心理状态,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梦醒后心灵的不堪承受。②第八句将“拭泪”与“坐春风”两个细节并举,以乐景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无比凄凉,突出了乡思的无法排遣,更增添了思乡的苦痛感。(每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最后两句所写的内容,进而分析其中蕴含的哀情。“肝肠余几寸”紧承前句所叙,突出梦醒后一切都是虚幻的伤感;后句“拭泪”与“坐春风”以春风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哀情,更显得无比凄凉。据此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17.(1)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1)的关键词“霁”;(2)的关键词“之”“适”;(3)的关键词“榭”。注意字形字义,谨防写错别字。

18. 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信手拈来: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假思索,就能写出来。根据适用对象“意象”,应选“俯拾皆是”。第二空,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举重若轻: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语境强调运河在江南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应选“举足轻重”。第三空,痛彻心扉:指的是痛这种伤害直接冲击到内心的最深处,形容非一般的痛。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语境是讲离别的悲痛,应选“痛彻心扉”。第四空,更有甚者:不仅如此;况且。荦荦大者:是指明显的重大的方面。语境中表示语意更进一层,应选“更有甚者”。

19. 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语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突破”和“封闭状态”不搭配,应将突破”改为“打破”;二是偷换主语,“成为一个统一的江南文化区”的应该是“吴、越”,而不是“江南的河”,应在“成为”前添加“使之”。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C项修改完全正确。

20. 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地描写了船行运河之上离人所经历的风物变化及其内心的感受,(2分)四个短句结构一致,一气呵成,富有气势,具有震荡心灵的艺术感染力。(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修辞手法、内容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答。如本题考查的句子运用了排比手法,描写历程中的风物变化和离人内心的感受,富有气势和艺术感染力。

21. 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文段陈述的对象是抗生素及其使用,所以,填入括号内的句子的主语应与文段保持一致,而A项的主语是“处方的作用”,C项的主语是“人们”,上下衔接不连贯;D项,“通常”应是修饰“不需要”的,其位置不当。再根据括号后面的内容,所填入的句子应该是讲“通常不需要处方就可以轻易买到抗生素”的后果,故选B。

22. ①耐药性便出现了②导致普通民众滥用抗生素③不得不使用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每处2分,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后文中的“这使抗生素的使用出现了危机,出现了‘超级耐药菌’”可知,此处表达的应是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耐药性的产生,故此处可填“耐药性便出现了”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由后文“大约有50%的抗生素被滥用”作逆向推理,可知此处可填“导致普通民众滥用抗生素”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前文“……治疗效果不佳”和后文“这再度导致病菌产生更强的抗药性”可知,此处可填“不得不使用药效更强的抗生素”之类的内容。

23.【写作点拨】点拨:别具一格的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的制作,打破了常规思维定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可谓匠心独运,令人耳目一新。材料蕴含的写作角度有很多:从制作材料上看,颁奖花束由惯用的鲜花改为手工绒线编结花束,体现了“敢为人先”“大胆创新意识”;从制作理念上看,手工绒线编结花束便于永久保存,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意。手工绒线编结花束属于中国非遗文化,将它与奥运文化相融合,由此作为突破口,可以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等角度立意写作。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刘基伢子太祖
缔造明朝的传奇军师
八月十五月儿明
毛委员带走了他俩的心
棉的骨头
婆婆纳
月亮鸡蛋
红裙
曹植聪慧
刘基的隐与显
刘基的识人之智与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