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均安样态”(上篇):区域记略

2022-04-03 21:28黄博彦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区教研学科

黄博彦

“十四五”期间,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是区域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聚焦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精神要求,通过建设学区教育共同体,完善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育人方式,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差距,实现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为推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新样态。

2016年起,在顺德区进一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均安将义务教育阶段的2所初中和8所小学,按“1所初中+4所小学”的模式,建立东、西两个学区教育共同体,分别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并设教學教研、德育、体艺专责领导小组,学区内初中校长担任学区长,推进学区教育共同体建设。

均安镇教育办主任李锡杰表示,建设学区教育共同体,需要打破初中与小学、小学与小学之间在行政、教学、德育、师资、资源上的“隔膜”。为此,均安提出“理念共同、九年一贯、学区一体、家校共育、特色发展”的学区教育共同体建设思路。

“理念共同”就是学区针对学区内5所学校的办学现状和发展需要,提炼符合实际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共同愿景。“九年一贯”就是学区在课堂教学、德育工作、教研工作、课程开发等方面,制订九年一以贯之的制度,形成顺畅的小初衔接机制,实现教育教学与学生个性特长的可持续发展。“学区一体”是指在学区内构建“纵向小初衔接、横向同级同科”的学区教研体系,以学区教研一体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家校共育”是指在学区内践行家校共育,统筹建设规范化家长学校,营造良好的家校社共同育人的教育生态。“特色发展”是指基于学校共同愿景,引导各学校发展特色项目和课程,打造办学品牌,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构建协同教研体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此前,均安在教研方面面临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镇内和学区内,两所初中在教学方式、教研氛围、师资力量上优于小学,但这种优势没能延伸至小学,出现了小初教学质量断层,教研实力、教学质量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各小学的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教师人数较少,没有足够的人力开展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活动,对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资源开发、优质作业设计等教育教学热点问题研究不深,导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均安镇教研室副主任刁小东告诉记者。为解决上述问题,均安通过构建协同教研体系,打造学区教研共同体,实现学区教研一体化,着力解决单个学校无法解决的教学教研问题。

学区初小纵向教研一体化

“学区初小纵向教研一体化”是在学区内,初中引领4所小学共同进行教学管理与学科研究,具体包括“教学视导”“小初衔接”两项内容。

“教学视导”工作由学区委教学教研专责领导小组承担,由学区内5所学校教学行政人员、学科组长组成视导小组,对学区内4所小学进行专项视导,聚焦教务管理、科组建设、教研过程等内容,帮助小学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初衔接”是在语、数、英学科及德育管理上,围绕语文名著阅读、数学知识点链接、英语口语教学、德育特色活动等内容进行充分研讨,形成“小初衔接、九年一贯”的教学教研逻辑,以支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学区小学横向教研一体化

“学区小学横向教研一体化”是指学区内4所小学分别派出各年级各学科备课组长,组成学区学科组,承担集体备课和专题教研任务。学区学科组组织成员开展教案编写、练习设计、资源制作等备课工作,每周开展1次集体教研活动,对备课成果进行完善。其后,学科组成员在各自学校进行二次备课,对同年级同学科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分析、重难点讲解、教学示范、资源使用说明,任课教师再根据班情学情调整、确定教案和教学资源。

“学区小学横向教研一体化”实现了学区内小学教研工作的协同开展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创共享,促进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例如,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精神要求,学区小学横向一体化教研工作聚焦“双减”政策下的集体备课,通过“研课标、定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巧方法、培思维、精作业、重实践”,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东学区语文学科教研组树立单元整体教学观,以问题贯彻课堂教学全过程,形成问题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点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要,优化作业设计,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低阶作业,设计实践性、创造性、开放性的高阶作业,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和教学评价的实效性,实现教学、作业、评价的一体化。

西学区数学学科教研组从“备教”转向“备学”,从“课时”教学组织转向“单元”教学组织,从“单学科”内容设计转向“跨学科”内容设计,通过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有层次性的问题链,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思考、操作过程,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形成较为稳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学科思维,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搭建教改经验交流新平台

2021年10月,均安镇第五届“课堂教学节”优课展示研讨活动在西学区举行,52名不同学科、不同教龄、不同层次的教师,围绕“双减政策下,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优课展示。自2017年起,均安便以“课堂教学节”为载体,探讨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问题,打造东西学区之间、本镇学校与镇外学校之间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思维的交流平台。

“课堂教学节”中,教师通过“课例研究”进行磨课研课和同课异构,打造特色优质课,提升教学设计能力;通过“课堂观察”进行课堂教学比较研究,积累教研素材,提炼、完善教学模式,撰写高质量的评课文章;通过“专家讲座”进行教学理论学习,学习最新最前沿的课改精神,加强教学反思和理论思考,变革教学思维。

活动结束后,教师们深有感触:“‘双减’背景下,美术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美术实践环境。”“实现科学课堂的‘提质增效’,教师应开设持续性的科技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创意思维、科学探究的能力。”

开发学区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开发学区特色课程,以此引领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此,均安制订了《均安镇学区特色课程建设方案》,从共时性和历时性2个视角构建学区特色课程:共时性视角,即依据某一发展时期内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建构以国家课程为主导、以学区、学校特色拓展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历时性视角,即注重学生学习的延展性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对小学到初中9年进行课程分段,构建分段螺旋衔接课程。该课程建设方案获得2017年广东省特色课程方案评比一等奖,并入选广东省课程方案成果集。

镇本学科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均安组织东、西学区学科骨干教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依据学生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在镇层面上开发学科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语文科名著阅读教学课程面向四年级至九年级学生,以中外名著为素材,实行“导读”“导析”“导评”教学。其中,“导读课”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析课”引导学生围绕名著人物形象、语言特点、思想意义等进行阅读分析;“导评课”让学生通过互动式的阅读实践活动,提升作品评析和观点表达能力。

数学科几何知识点小初衔接课程面向四年级至九年级学生,通过优化整合小学初中数学几何模块课程内容,形成“角”“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图形变换与视图投影”等6个教学专题,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专题教学,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几何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实现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英语科口语教学小初衔接课程面向六年级、七年级的学生,依据教材相关内容,设置“传统节日”“家族”“学校日”“周末计划”“旅行”等12个话题,让学生在话题中复习巩固相关词汇和句型,并设置具体的话题情景,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和口语对话,培养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课程面向小学、初中全体学生,分“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3个模块。“自我意识”模块主要包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评价自己,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以成熟的自我意识对待自我发展等内容;“学习心理”模块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与进取心,学习焦虑、学习心态与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与创造性学习等内容;“人际关系”模块主要包括培养健康人格、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

学区德育课程:促进学生德性成长

立足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和学区、学校已有的德育工作基础,东、西学区提炼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制定学生德育标准,开发德育课程,打造学区德育品牌。

东学区长、建安中学校长林萌介绍:“我们在建安中学多年持续开展‘阳光课间’活动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阳光教育’。”基于“阳光教育”理念,东学区开发了“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阳光跑步”“雏鹰争章”“阳光社团”“国学经典作品表演”等一系列德育活动课程,并围绕品德素养、心理健康、安全教育三方面开发阳光德育课程,以培养具备健康、自信、乐观、进取、感恩、包容等特质的“阳光学生”。

“李文田、李小龙是均安本地历史名人,我们基于其勤勉博学、坚毅自强的精神品质,提出了‘双才教育’的理念,旨在培养‘文才武德,品才双馨’的学生,让学生‘讲文明礼仪、具才艺特长、有社会责任、会合作互助’。”西学区长、文田中学校长高建欢说。在“双才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西学区以“书写—书艺—书育”为主线,开发“书育”课程:在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教学和书法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偏旁、部首、笔画、形态、结构等教学,对学生进行自律、谦让、利他、包容、关爱等教育,并将书法学习与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在书法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

体艺活动课程: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为挖掘、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体艺素养的持续发展,均安依据各校已有的体艺特色项目,按照“小学全面普及,初中社团衔接”的思路,构建体艺活动课程。东学区各小学开展体艺特色普及课程,如天连小学在各年级开设乐器训练课程,南沙小学在全校开展篆刻教学,新华小学开设普及型和竞赛型毽球活动,仓门小学开设“三棋”课程。在此基础上,建安中学设立相应的乐器、艺术、毽球、阅读等社团,为学生升入初中后进一步发展自身的体艺兴趣特长提供平台。

西学区各学校开设了涵盖器乐、书法、诵读、游泳、武术、羽毛球、棋类等课程,在开设社团的基础上,西学区开展“体艺相馨、特色领航”校园体艺文化建设项目,将体艺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每年举办学区学生才艺大汇演,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特长的舞台。

2021年,均安积极开展“功夫文化进校园”活动,东学区学习咏春拳,西学区学习太极功守道,并举行了万人功夫大汇演,提升师生学习功夫的兴趣,助力“功夫特色小镇”建设。

实施家校共育工程,优化镇域育人生态

为解决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难同步、家庭教育制约学校教育发展这一难题,均安大力开展规范化家长学校建设。“2015年,在佛山市和顺德区关工委的指导下,均安被确定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在创建过程中,为全面进行家长培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强化家校共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连贯性,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规范化,均安构建了立体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均安镇教育办副主任罗佩华说。

构建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的服务指导体系

针对每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特点,设定家庭教育培训的重点,制定家长培训计划,均安镇德育中心教研组围绕亲子关系、学习习惯、品行教育、生涯规划等内容,编写家长学校培训教材教案,形成《均安镇家长学校教案汇编》,并组织“全部学校开展、全体家长参与、全程规范学习”的家长培训活動。

基于学校的家长学校建立分类教育指导体系

针对普遍性问题,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集中教学、个别指导、自主学习等方式,从新课导入、案例展示、案例分析、组织反思、引导践行、课外拓展六个步骤,开展案例教学;针对特殊性问题,如根据单亲、隔代、外来工家庭在性别、职业、心理情绪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以家教沙龙形式开展主题教育、亲子活动、团队辅导等活动,满足不同家长、家庭的需求。例如,建安中学多年坚持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名家长”活动,全校教师对学生家庭进行为期2个月的“普访送教”工作,为每位家长、每个家庭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辅导。

建立多方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学校与街道、医院、派出所、法院、心理指导机构以及其他社会机构联动,协同提供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例如,针对“学校学生多为外来工子女,家长受工作所限无法经常到学校参加培训”这一问题,西学区顺峰小学与家长较多的企业合作,把家长学校设在企业,由学校派出家庭教育导师到企业送教,企业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后勤工作,让员工带薪上课,通过校企合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家长的受训需求。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创新办学模式,实施集团化办学培育工程,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均安镇分管教育的党委委员刘璟瑜表示,“十四五”期间,均安将以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标杆示范”为目标,继续加大投入开展最美校园建设,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硬件基础;进一步深化学区教育共同体和规范化家长学校建设,营造校家社一体的区域教育生态,为均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制度支持;着力培养一支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好老师名教师队伍,努力争取将均安教育办成全市甚至全省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标杆示范。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学区教研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