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前检查带没带钱包,为方便找零,特意往裤兜里塞几枚硬币……这是当下大部分德国人每天的日常。
身为欧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德国,绝大多数店铺门口挂着“只收现金”的牌子。别说手机支付,连信用卡都用不了。根据“刻板印象”,无现金支付的普及率应该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但这个逻辑在德国不成立。以2016年为例,该国所有买卖中,80%都是通过现金完成的。这一比例在英国和法国仅为47%和35%。
欧洲中央银行在2017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人外出平均随身携带103欧元现金,约合人民币800元,是所有欧元区国家中最高的。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邻居法国,出门人均只携带32欧元现金;大洋彼岸的美国更少:3/4的受访者表示出门携带的现金金额低于50美元,剩下的1/4甚至少于10美元。
另一项数据同样证明了德国人对现金的巨大需求量——自2002年欧元在欧元区普及至今,德国央行发行的纸币数量比其他18个国家加起来还多。
德国人为什么喜欢用现金,难道单纯是因为德国人抗拒新事物吗?可德国又是世界上首个官方承认比特币的国家?稍做了解后便会发现,德国人钟爱现金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比如务实的消费观、隐私至上的理念,甚至是特定历史背景激发出的对纸币的“信念感”。
二战后,美、英、法和苏联占领了德国,一道柏林墙将整个国家一分为二,同胞转眼变天敌。这个过程中,就有不少类似电影《窃听风暴》展现的监听、跟踪、杀戮和阴谋,这也使德国人相较其他欧洲国家,更看重隐私,更在意自己留下的所谓痕迹。
推倒柏林墙后,在从战败国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过程中,德国人也与纸币发展出了“亲密关系”。具体点说,纸币——那时候还是马克——不仅是德国经济奇迹的缔造者,还是建设全新民主国家、和平秩序及自由的“见证人”。
不过,改变同样正在发生。随着网购普及和距离二战越来越远,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变得更包容。哥廷根大学国际经济学副教授Agnieszka,对班上年轻人调查后发现,80%的学生经常频繁使用非现金支付方式消费。疫情使得部分商家将“只收现金”的牌子改成“只能刷卡”。但专家估计,现金在德国的“王者地位”还要保持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