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器的英语“syringe”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管”,最早的注射器确实只有活塞管而没有针头,它更多时候的作用是用来灌肠。灌肠作为中世纪医疗和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与风靡一时的放血疗法并驾齐驱,两者均是根据希波克拉底、盖伦的医学思想发展而来的治病方法。中世纪的欧洲民众相信用各种药物灌肠能够拯救重病,各国王室的推崇推动了“灌肠事业”的发展,浪漫的法国人更将灌肠从医疗手段提升为时尚潮流。
早期的灌肠工具是用动物膀胱做成球囊,连接管子,以压迫药液注入体内。随后欧洲人发明灌肠专用的注射器,以铜或玻璃材质居多。
注射器无针的历史,最终被一位非医学专业人士改变了。1657年,英国天文学家、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雷恩为了给朋友家一只身患重病的狗解除疼痛,将吗啡溶液放进一个动物的膀胱里,然后接上一根削尖的中空的鹅羽毛管,将溶液通过羽茎注入到狗前腿的静脉里。在吗啡的麻醉作用下,狗很快安然入睡,暂时摆脱了病痛折磨。雷恩的大胆实验影响深远,开创了静脉输液治疗的先河。直到1844年,爱尔兰医生弗朗西斯发明了真正医用的空心针。医用针头诞生10年之后,在法国的查尔斯·普拉瓦兹和苏格兰的亚历山大·伍德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针头和针筒的结合,现代医学意义上的注射器终于诞生。
1853年,普拉瓦兹首先迈出关键一步,他将装有螺纹活塞棒的针筒和空心针头组合在一起,容量只有1毫升。同年,亚历山大·伍德获知这一新发明后,即刻想到是否可以用这种注射针向神经干注射吗啡或鸦片溶液,以减少神经系统疾病的发作。他用改进过的针头,给一位患严重颈椎病的患者注入镇痛注射液,效果十分理想。但是,他的妻子丽贝卡·梅西在使用静脉注射吗啡“治疗”睡眠障碍过程中,因缺乏操作经验而注射过量,不幸身亡。妻子的去世沉重打击了伍德,让他一度怀疑这项发明。不过,痛定思痛的伍德并未轻言放弃,他从中汲取了注射过量的教训,对注射器加以改进,为针筒加上了刻度,从此医师能够精确控制注射量。后来,为了解决注射引发的血源性疾病传播风险,全玻璃注射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应运而生。
为免除患者被针头刺破皮肤的恐惧痛感,针头不断进行改良,变得越来越细,甚至无针注射器也已变成现实。1992年,德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无针高压注射器,用于胰岛素注射。它的出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还不会出现断针的突发状况,堪称“医用注射技术的一次革命”。
回望注射器的发明历程,它的每一次细节变化和安全品质提升,无不彰显人类对于科技人性化和医学人文化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