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好”战胜“坏”

2022-04-02 15:26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负面效应威力坏事

在人类历史上,不乏好坏的双方对立。我们总觉得好的一定会胜利,但事实未必如此。

在很多时候,谣言往往更容易获得市场。可以说,负面效应主导了人性,对于现实的扭曲力量也很强大。“坏”如此强大,那么“好”如何获胜?

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指出,坏事的威力至少为好事的2倍;如果考虑情绪因素,坏事的威力一般至少为好事的3倍。那么可以根据这个结论做什么?

比如我们制订的计划,坚持不下去的一刻,往往是我们首次不守承诺的一刻。就像你想减肥,却鬼使神差打开一桶冰激淋,本来只想吃一口,但因为这一口破坏了自己的规矩,你多半想着破罐子破摔,管他的,结果就吃了很多甚至全部吃完——这下,心理防线往往崩塌了,你又会从自责走上了放弃的道路。

这样的心态很普遍,核心在于我们不能容忍自己一开始不守承诺的“坏”,好像我们一次不遵守承诺,事情就被完全破坏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思考如何弥补,比如制订好的计划并不一定要严格执行,预留给自己20%的自由空间分界线,用剩下80%的守规矩来弥补。这样即使偶然破坏了计划,心态也不会崩塌,可以不会因为一次的犯规而放弃。

这个智慧也适用于教育孩子。我们对孩子,总是倾注很多热情,总是担心不够好。事实上,研究表明,家长避免坏影响比塑造足够好的影响更重要。也就是说,天天担心孩子没有发挥什么优点,不如想象,自己有没有给孩子落下什么致命短板。与其揠苗助长让孩子赢在起跑点,不如想想如何避免扭曲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效应。荷兰的研究人员就发现,在预测孩子们成长至少对预测哪些孩子不快乐、哪些孩子会触犯法律等因素上,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坏”的特质,比如家长发脾气、管教太严厉和不公平。

推而广之,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要发挥“好”的作用,那么可能就不要过分追求完美,而是要求避免“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足够好。这要求我们首先不要在意别人负面评价,责备他人也三思而后行。一句话,对人对己不要求全责备,守住不做坏事的底线,好事也自然而来。管理预期也很重要。就像承诺60分,结果做到了80分,大家都很高兴,但很多人往往是承诺120分,做到了80分,却引发了矛盾,这就是忽略了“坏”的影响。

猜你喜欢
负面效应威力坏事
有时候,放弃其实 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一不小心成了“舆情”?未必是坏事
由“奥迪二手车”广告的负面效应谈媒体广告的自律与他律
传播学视角下网络直播的负面效应与出路
强震的威力
小镜子,大威力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负面效应分析
漫画
超级威力龙卷风
略论美国对华战略在国民党政权崩溃中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