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克亮 张福琴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据2021年联合国IPCC最新评估报告:在2011—2020年间,全球地表温度较1850—1900年间升高约1.1℃,并预计未来20年间的平均温度将突破1.5℃。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能源消耗所引起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则是造成全球气候极端变化的重要原因。①刘玉珂、金声甜:《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19年第39期。因此,降碳减排与绿色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要途径。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中国政府积极承担碳减排国际责任,并承诺分别在2030年、2060年前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逐步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有研究发现,碳排放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业结构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中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产业间发展不相协调,出现了资源要素配置扭曲、产能过剩等“顽疾”,并加剧了碳排放,这与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距甚远。①张伟、朱启贵、高辉:《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与产业体系低碳化发展》,《经济研究》2016年第12期。产业结构升级作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纽带,不仅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也影响着地区的环境质量。
随着中国步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既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也需要深入践行降碳减排与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既是推进碳减排和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②邵帅、张可、豆建民:《经济集聚的节能减排效应:理论与中国经验》,《管理世界》2019年第1期。同时,地区的环境状况同样约束着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与经济发展质量。③陈诗一、陈登科:《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因此,只有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才能够保证在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不迷失方向,在环境保护中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最终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于此,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中国碳减排和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否可以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体的传导机制是什么?是否存在空间溢出特点?碳排放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否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对于上述问题的相关探究,一方面丰富了低碳、能源与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同时,对于准确理解碳排放对中国结构转型的直接与间接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推进降碳减排、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其中,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④黎智洪:《我国产业发展“三大变革”的理论逻辑与方法论》,《改革》2018年第9期。这已成为共识,因而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定义来看,产业结构指的是产业间各经济要素的数量比例关系和质量协调关系。⑤张国兴、张培德、修静、柴建:《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有效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2期。学术界多运用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指数探究产业结构演进过程来表征产业结构升级,这种方法体现了产业间要素合理化配置与经济结构服务化趋势,因而更加贴合产业结构升级定义。⑥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研究表明,能源消耗巨大且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结构、煤炭为主的高碳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较高的能源消费强度是二氧化碳产生的重要原因。⑦张宏艳、江悦明、冯婷婷:《产业结构调整对北京市碳减排目标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2期;朱欢、郑洁、赵秋运、寇冬雪:《经济增长、能源结构转型与二氧化碳排放——基于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年第11期;王瑛、何艳芬:《中国省域二氧化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世界地理研究》2020年第3期。在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依赖于能源消耗,而能源消耗量的增加使得碳排放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①Kinzig A P, Kammen D M, "National trajectories of carbon emissions: analysis of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ic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998, 8(3), pp.183-208;郑蕾、唐志鹏、刘毅:《中国投资引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及脱钩测度》,《资源科学》2015年第12期。当前,以碳排放为代表的环境污染问题业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低碳减排与绿色发展势在必行。因此,已有研究致力于如何实现碳减排,并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三条路径达成了共识,尤其是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碳减排意义重大。②Zhu Y B, Shi Y J, Wang Z, "How much CO2 emissions will be reduced through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if China focuses on domestic rather than international welfare?" Energy, 2014,72(C), pp.168-179;周迪、王雪芹:《中国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及耦合路径》,《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11期。当前,国内外学者们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节能减排效应展开了大量研究。Guo等的研究发现,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产业经济活动,而产业结构升级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路径;Ning等基于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关键排放行业数据的研究表明,要想降低碳排放,必然要调整产业结构;邓光耀等提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张琳杰和崔海洋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研究发现,相较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碳减排作用更加显著。③Guo R, Cao X, Yang X, "The strategy of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Shanghai", Energy policy, 2010,38(1), pp.633-638;NING C,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reduc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 Chinese application",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 103(9), pp.40-48;邓光耀、韩君、张忠杰:《产业结构升级、国际贸易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软科学》2018年第4期;张琳杰、崔海洋:《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改革》2018年第11期。也有学者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如顾阿伦等运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进行分解,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度很小。④顾阿伦、何崇恺、吕志强:《基于LMDI方法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资源科学》2016年第10期。此外,王钊和王良虎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⑤王钊、王良虎:《R&D投入、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关系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5期。
相比之下,有关碳排放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事实上,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紧密,产业结构升级是降低碳排放的良策,而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同样受到碳排放的约束。⑥周迪、王雪芹:《中国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及耦合路径》,《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11期;孟浩、张美莎:《环境污染、技术创新强度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当代经济科学》2021年第4期。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地区的环境质量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的影响巨大。⑦邓慧慧、杨露鑫:《雾霾治理、地方竞争与工业绿色转型》,《中国工业经济》2019第10期。已有学者的研究丰富了关于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认识,但仍存在以下拓展空间:一是在研究对象的度量方面,以往研究大多采用产业间、产业内产值或增加值占比衡量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特征,较少关注有关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因此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衡量不够全面;二是在研究视角上,缺少基于能源消费视角探讨碳排放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三是研究内容上,学术界关于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大多基于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这一单向作用,忽视了地区碳排放水平同样对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产生重要作用。就此,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不同于以往考察产业结构对于碳排放的影响,本文探讨了碳排放如何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进程进而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2)基于能源消费视角,分别以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作为中介变量揭示碳排放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3)采用2003—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不同计量模型,分别探讨碳排放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异质性与空间溢出影响,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碳排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
本文首先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以探究碳排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除了上式所体现的直接效应,为讨论碳排放对产业结构升级可能存在的间接传导机制,本文依前文所述并借鉴温忠麟的三步法①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年第5期。,检验能源结构与能源强度是否为二者之间的中介变量。相关检验步骤如下:①在式(1)与式(2)中排放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影响的系数和 均显著的基础上,构建对能源强度 的回归方程并判断系数的显著性;②继续构建中介变量对的回归方程,通过系数的显著性判断中介效应是否存在。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仅展示以能源强度为中介变量的公式:
为进一步探究碳排放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在不同分位点处的异质性影响,本文构建如下所示的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
最后,为进一步讨论碳排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分别在式(1)(2)的基础上引入各变量的空间交互项,构建如下所示的空间杜宾模型(SDM):
1.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包含两层释义:一是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间的耦合与协调程度,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产业结构向高层次结构的演化过程,即产业结构高级化。①杨骞、秦文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11期。故本文运用产业结构高级化( )与产业结构合理化( )两个指标对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度量。
(1)产业结构高级化( )
本文借鉴干春晖等的研究②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之比( )来衡量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 值越高即经济结构正日趋服务化。
(2)产业结构合理化( )
本文借鉴韩永辉等的研究③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进生态效率了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在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基础上改进并提出新型测度指标:
式(10)中, 表示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 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与总就业人数, 与 代表各产业的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 值越大,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2.核心解释变量—碳排放
众所周知,碳排放主要产生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本文借鉴已有研究④田建国、王玉海:《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10期;于智涵、方丹、杨谨:《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评估——以山西省为例》,《资源科学》2021年第6期。并根据IPCC公布的碳排放系数选择与碳排放密切相关的柴油、焦炭、煤炭、煤油、汽油、燃料油、天然气和原油等八种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来估算碳排放量。估算公式表示如下:
式(11)(12)中, 为第 种能源消耗量, 为能源 的碳排放系数,其余指标释义见表1。为更加准确的反映碳排放情况,选取碳排放总量与地区总人口数之比即人均碳排放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ACO2)。
表1 主要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折算表
本文以2003—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展开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2004—2020年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的统计公报。为避免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导致估计结果偏误,本文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后发现变量间相关性系数最高值为0.676,表明后文回归分析中基本可以忽略共线性的影响。此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3报告了碳排放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估计结果。分别由表3中第2列和第3列可知,碳排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现阶段碳排放阻碍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进程,这间接表明降碳减排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究其原因,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中国已经成功实现“脱贫奔小康”,但却存在着以恶化环境质量换取物质生活富足的倾向,根本原因在于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模式。因此,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相互关联。当碳排放日趋严重,意味着企业维持能源与污染密集型生产方式仍有利可图,社会生产依旧依赖于化石能源要素投入,导致企业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与环境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因此不利于产业结构朝着更加高级化与合理化方向发展。
表3 碳排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控制变量中,城市化水平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产生了促进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户籍制度的放开,大量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倒逼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将有效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进程。然而,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尚未显著,这表明应持续推动高质量城镇化水平建设,进一步激发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显著为负,这表明当前以低端要素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难以推动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制造业的发展。而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了不显著的抑制作用,这表明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有所降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但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吸引外资过程中能够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东道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但是投资母国所淘汰的大多是污染能源密集型资本,不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信息化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进程。信息化以当代前沿科学技术为载体,一方面加快了信息科技等新型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另一方面通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资源要素合理化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但是促进作用不明显,表明国家应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平台,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口密度则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产生了负向阻碍作用,这表明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张将挤压产业经济活动空间,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压力,最终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均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即金融活动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优化资金配置,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发展。
为保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分别参考袁航和朱承亮、张林等的研究①袁航、朱承亮:《国家高新区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吗》,《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8期;张林:《中国双向FDI、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世界经济研究》2016年第10期。,重新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指标并进行回归(结果分别见表3第4列与第5列)。可以看出,主要核心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与作用方向基本未发生变化,这表明基准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考虑到静态面板模型可能会存在内生性问题,而以系统GMM为代表的动态面板估计模型将被解释变量一阶差分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能够有效解决内生性及估计偏误问题。因此,本文进一步构建系统GMM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分别见表4中的第2列与第3列。为保证稳健性,本文同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代理指标进行更换重新纳入模型回归(见表4第4列与第5列)。可以看出,碳排放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均为负,与前文估计结果保持一致。AR1和AR2结果表示模型存在一阶自相关,但不存在二阶自相关。Sargan检验的P值表明工具变量的选择是有效的,即系统GMM模型的建立是合理的。因此,可以认为前文估计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健性,且内生性问题可控。
表4 内生性问题处理
续表4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负面影响。那么,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呢?本文基于能源消费视角,分别选取能源强度与能源结构作为中介变量探究碳排放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结果分别见表5和表6)。
表5 基于能源强度的中介机制探究
表6 基于能源结构的中介机制探究
首先,碳排放能够通过提高能源强度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能源强度是引起碳排放变化的重要因素,较高的能源强度使得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更多,最终恶化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碳排放也意味着更高的能源强度,碳排放增加阻碍了能源强度的下降。表5报告了相关回归结果。第2列碳排放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即碳排放的增加提高了能源强度。进一步由第3列与第4列估计结果可知,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能源强度这一作用机制得到了有效验证,即碳排放能够显著提高能源强度进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发展。
其次,碳排放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另一重要机制是影响能源结构。由于资源禀赋特点,化石能源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供给,因此化石能源消费尤其是煤炭消费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碳排放增加能够固化当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利于向清洁型能源消费模式转变。表6报告了相关估计结果。第2列碳排放对能源结构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即碳排放的增加不利于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第3列与第4列估计结果显示,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影响系数均为负。因此,这一结果验证了能源结构在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中介影响,即碳排放不利于能源结构的改善从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升级产生了阻碍作用。
由于固定效应模型仅能得到碳排放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平均影响,无法反映其在不同分位点处的异质性影响,从而使得估计结果体现的信息不够全面丰富。因此,本文进一步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不同分位点处的异质性探究。由表7可知,在不同分位点处,碳排放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来说,碳排放对其的影响程度由低分位点处向高分位点处递增。这是因为高分位点处省市的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基本以制造业与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二、三产业为主 ,然而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仍处于以高碳化为特征的低端要素发展阶段,因此碳排放的增加对处在高分位点处省市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影响更大。就产业结构合理化而言,碳排放的影响系数由低分位点处的-0.475降至高分位点处的-0.299,显然对于低分位点处省市的影响程度更大。这是由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强调三部门产业间资源要素的合理化配置,而低分位点处省市受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禀赋的制约,产业结构并不合理,而碳排放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程度。
表7 面板分位数回归
此外,本文进一步将中国内地30个省份按照所处的地理位置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以探究碳排放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程度的差异性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共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共8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共11个省市。,估计结果见表8。可以看出,碳排放对三大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升级的影响均为负,即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但影响程度与显著性各异。就产业结构高级化而言,碳排放对其的影响程度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依次递减。而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碳排放对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的影响更为显著,东部次之,而中部地区受到的影响最低且不显著。究其原因,东部各省市地处沿海地区,自身经济与科技发展起步较早,因此面临较高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发展需求。然而当前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是中低端制造业与服务业占主导,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发展不足。因此,若碳排放持续增加可能导致东部地区持续被中低端产业锁定,陷入结构转型乏力与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因经济发展落后、技术不足等原因,在承接东部地区落后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进展缓慢。碳排放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冲突,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其中对于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的西部地区影响最为显著。
表8 地理区位异质性分析
本文在进行空间计量分析之前分别检验了一阶邻接空间权重矩阵下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空间相关性。由表9可知,在整个样本期间内,两个变量的全局 指数均至少在半数以上年份显著,且指数值有随着样本年份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空间相关性逐步增强,即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表9 空间相关性检验
表10报告了碳排放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估计结果。在此之前,首先参照Elhorst的思路①Elhorst J. P., "Matlab software for spatial panels",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14, 68(2), pp.401-420.,依次进行LM检验、SDM模型时空固定效应、Hausman检验以及LR和Wald检验,最终确定包含时空双重固定效应的SDM模型为本文的最佳选择。此外,为保持稳健性,本文同时列出地理权重矩阵下的空间估计结果。由表10可知,在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产业高级化与合理化的空间自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碳排放对本地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升级的影响均显著为负的同时也对邻近地区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由于空间交互项系数并不能直接反映碳排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边际影响,本文进一步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总效应以解释碳排放对本地区以及邻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可以看出,碳排放对本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升级影响的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这与前文估计结果保持一致。碳排放对邻近地区影响的间接效应同样为负,这表明碳排放的增加不利于邻近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进程。这是因为,一方面地区的碳排放越多表明该地区的环境规制力度较弱且对于能源、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依赖越严重。因该类型产业所需的资源投入价格与排污成本低廉,企业缺乏环境技术创新主动性使得该类型产业在当地产业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另一方面,当地碳排放量的增加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会迫使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移至周边邻近地区,加重邻近地区环境污染程度,因此碳排放的增加也不利于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总体而言,碳排放增加本质上并没有促进技术进步与资源优化配置,最终的污染成本还是由国家承担,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表10 碳排放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
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相互联系,内在统一。因此,从碳排放角度探讨产业结构升级方向,是攸关中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根据八种化石能源消费量估算得到碳排放量,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数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程度,分别运用多种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碳排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从能源消费视角切入研究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增加碳排放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能源结构与能源强度是碳排放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机制;(3)在不同的分位点处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中,碳排放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异质性特征明显;(4)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且无论是从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来看,碳排放均不利于本地和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根据本文结论,可以得出如下政策意涵:
第一,污染没有边界,治理需要协同。在传统的“唯GDP增长”的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下,社会各界关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关系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二氧化碳是伴随经济发展而生的不可规避的“副产品”。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对碳排放“听之任之”,从而对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然而,通过不断地污染排放刺激经济增长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在以二氧化碳排放为代表的全球气候变化困境下,经济资本的无限扩张同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各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降碳减排政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必须加强省际间的跨区域合作,以促进区域间协调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为国家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积累经验。
第二,把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粗放式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产业结构在数量上的调整,忽视了其调整的高度化与合理化程度,且片面关注于各产业的成长性与收益性,没有考虑资源环境约束下产业发展的负面性。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期,能源资源约束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在充分考虑能源资源约束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才能避免高耗能、高污染型产业的过度发展,引导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升级与内部合理化发展。因此,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必须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准,推动能源低碳化革命与产业低碳化转型。
第三,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特征,制定差异化的降碳减排与产业发展政策。对于处在高分位点处以及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省市而言,应重点促使产业结构高端化升级,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为降碳减排赋能,将过去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化为以信息化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集约高效型新模式。碳排放对于低分位点处和西部地区省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升级的阻碍作用更大。因此,该地区应提高产业准入标准与环境规制力度,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型产业迁入,坚决遏制与治理产能过剩,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资源要素合理化配置,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