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琳琳
(本溪市中心医院普外第三病区,辽宁 本溪 117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静脉滞缓、静脉壁受损、血液高凝等致使血液于静脉内非正常凝结,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并引发静脉壁炎性改变的疾病[1-2]。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临床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重者可因栓子脱落引发肺栓塞死亡,因此有必要强化妇科肿瘤患者等高危人群的预防与护 理[3]。临床研究发现,集束化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该类高危人群术后效果,并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4]。本文主要经对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接收的3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行集束化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脉血栓的效果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接收的乳腺癌手术患者中选取64例开展本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参考组 32例和试验组32例。其中,试验组年龄最大、最小分别为58岁、30岁,平均年龄(44.23±6.56)岁。参考组年龄最大、最小分别为57岁、31岁,平均年龄(44.37±6.68)岁。组间基线资料(年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予以对比。纳入标准:确诊为乳腺癌;均已行乳腺癌根治手术;存活期限超3个月;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严重神经系统受损;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精神异常;意识障碍;中途退出;依从性差等患者。
1.2 方法 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予以患者正确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并对患者术后凝血情况等进行协助检查,再予以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指导等。试验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具体如下。①由科室护士长与护理人员一起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再结合乳腺癌手术患者病历即数据等制订相应的集束化护理方案,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②健康宣教:经健康宣传手册、视频播放、院内专家讲座等方式予以患者及家属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防治的知识讲解等,以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措施,以有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③心理护理:确保患者病房温馨、整洁、舒适,并多与患者主动交流,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变化情况,针对心理状态不佳的患者还需予以及时心理疏导等,期间可结合患者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病情等予以适当安抚、鼓励,以便患者恐惧、失望或绝望心理减轻或消除,并多向患者分享成功案例,以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能够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此外,还需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告知患者家属多鼓励、理解、关爱患者,以此进一步强化患者治疗信心。④病情监护:住院时,护理人员应每日定时对患者患肢周径进行测量,并及时做好记录,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患肢皮肤、色泽变化情况等,若患者主诉患肢疼痛减轻、肿胀消除,肤色转红,则表明疗效良好。此外,在患者行抗生素预防治疗时,应对患者用药情况予以密切监测,如呕血、意识情况等,并及时询问患者有无血尿、牙龈出血、黑便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师处理。⑤强化基础护理:术前叮嘱患者尽可能少摄入盐、脂肪,并多摄取纤维素、优质蛋白等;并须予以患者针对性心理安抚,以纠正患者错误认知,使患者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以便使患者以愉悦情绪面对手术;叮嘱患者穿着宽松;排便时须控制好力度,以防腹压升高;还需叮嘱患者注意下肢保暖,以促进血液循环。⑥风险评估:临床护理人员可经PT、TT、PLT、APTT、D-二聚体等指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情况予以密切观察,一旦上述指标出现异常,应定期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并测量患者双下肢周径等,一旦下肢间周径差距在1~5 cm,则须告知医师予以处理。⑦训练指导:术前,指导患者每日于室内外进行30 min行走。术后24 h,予以患者足踝旋转训练、按摩等被动训练。术后24~72 h,予以患者抬蹬等被动训练,还需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并予以患者握拳、抬高前臂等主动训练。术后3 d时,予以患者踝泵运动、踝关节屈伸、内旋、外展等旋转动作,并行膝关节伸屈运动、下肢抬举运动等主动训练指导。待患者可下床活动后,须予以患者肩关节训练指导及手臂上举等,待病情稳定后可行负重训练指导至其恢复正常功能即可。⑧患肢护理: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应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并行肢体制动,同时将患肢抬高,使其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以加快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同时,应注意患肢防寒保暖,但不可对患者进行热敷及按摩,以防栓子脱落加重病情。睡前可叮嘱患者进行温水泡脚,以利于下肢血液循环加快。此外,若有必要可予以患者弹力袜,在穿弹力袜时,应使患者平卧,先将弹力袜从上卷至脚部,用两手向两边撑开袜子,将下肢抬高后,自脚部起轻柔向上拉袜子,并确保袜子松紧均匀。术后当日可遵医嘱予以患者充气压力泵治疗,每次30 min,每日2次,以促进挟制静脉血液流速。⑨行为护理:强化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可按照患者血管条件进行PICC置管、上肢浅静脉置管等,且可最大程度减少穿刺次数,以防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壁。⑩用药指导:术毕,在予以患者训练指导同时,可遵医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等药物,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⑪饮食护理:术后,结合患者病情、饮食习惯等予以适当饮食方案,确保患者摄取的食物富含蛋白、纤维,且低盐、低脂。同时,叮嘱患者家属多为患者准备果蔬等粗纤维饮食,并叮嘱患者多饮水,禁止食用油腻类食物,以免血液高凝。⑫肺栓塞护理:一旦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后,为避免其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应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2周叮嘱患者呈绝对卧床状态,并确保大便通畅,且不可屏气用力,若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告知医师处理。在康复治疗出院后,应行抗凝药物3个月作用,并保持合理饮食,以防血小板聚集,并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再次形成。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上下肢运动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对。经3周护理,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予以统计。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对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予以评定,其中上肢运动功能总分66分,下肢运动功能总分34分,分值越高表明肢体运动功能越佳。经我院自制问卷调查、统计患者护理满意度,问卷总分100分,共分十分满意(超过 85分)、较满意(65~85分)、不满意(低于65分)三级,十分满意率、较满意率相加即为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描述,行t检验,P<0.05,比较具有差异性。
2.1 比对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试验组患者共发生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6.25%),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有1例(3.13%)、1例(3.13%)、0例;参考组患者共发生1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40.63%),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有6例(18.75%)、4例(12.50%)、3例(9.38%)。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25%相较于参考组的40.63%更低,比较具有差异性(χ2=10.536,P=0.001<0.05)。
2.2 比对两组上、下肢运动功能 护理前,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不具有差异性(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试验组高于参考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比对两组上、下肢运动功能(分,±s)
表1 比对两组上、下肢运动功能(分,±s)
2.3 比对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试验组患者中穿刺部位渗血、血管再度狭窄、肾功能损伤例数分别为 0例、0例、1例(3.13%),并发症发生率为3.13%;参考组患者中穿刺部位渗血、血管再度狭窄、肾功能损伤例数分别为3例(9.38%)、2例(6.25%)、3例(9.38%),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13%相较于参考组的25.00%更低,比较具有差异性(χ2=6.335,P=0.011<0.05)。
2.4 比对两组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患者中十分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例数分别为16例(50.00%)、14例(43.75%)、2例(6.25%),护理满意度为93.75%;参考组患者中十分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例数分别为11例(34.38%)、12例(37.50%)、9例(28.13%),护理满意度为71.88%。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3.75%相较于参考组的71.88%更高,比较具有差异性(χ2=5.379,P=0.020<0.05)。
乳腺癌为中老年女性常见肿瘤,临床多经手术治疗,但术后较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而影响患者康复效果[5]。临床分析认为,乳腺癌患者术后应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引发血栓;手术麻醉可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肌肉张力,显著减少静脉回血量,也易形成血栓;术中操作可牵拉、压迫肌肉,使机体凝血机制激活,也易引发血栓[6-8]。基于上述血栓形成的原因,须临床予以适当护理干预。
集束化护理为危急重症常用护理模式,其以循证依据为基础,可确保护理措施同步临床诊疗,再据此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可更有效预防疾病风险,促进患者预后[9-10]。本文研究予以了试验组患者集束化护理,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降低。分析原因为集束化护理可经临床护理人员的经验及总结制定适宜护理措施,再经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予以患者异常情况密切监测,并提前予以相应预防措施,以最大程度降低血栓发生[11-13]。此外,经适当肢体训练,即由被动训练逐渐转为主动训练,渐渐恢复机体功能,以此减少血栓发生可能,再经适当肢体按摩、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等巩固预防效果,以此减少引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血栓形成 可能[14-15]。
综上,予以乳腺癌术后患者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并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