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L5S1 髓核摘除术的“外科化”术式研究 *

2022-04-02 07:55:20刘万祥黄民锋李枝发张鸿升黄中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椎板椎间盘腰椎间盘

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是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优点,脊柱内镜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最为迅速的脊柱微创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LS腰椎间盘突出时,往往因为椎间孔小、髙髂嵴、横突肥大等客观条件,造成从椎间孔入路完成手术的难度增大,反复的透视穿刺、关节突打磨成形会增加术中出血的机率。由于LS的椎板间隙较宽、骨性结构少,相对侧路而言有更多的操作空间,近年来后路椎板间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手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

得到更多专家青睐。脊柱内镜手术在LS节段时,更倾向于选择椎板间入路。但椎板间入路时工作通道的建立没有唯一的标准,常见有Choi 等报道的透视下直接建立工作通道的方式,李振宙等改良的后路脊柱内镜的方式。随着镜外环锯等手术工具的更新,内镜手术有外科化的趋势,本研究对椎板间入路提出更进一步的“外科化”操作理念。我科采用后路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LS髓核摘除术治疗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疗效显著。

方 法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通过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核(KY201708),选取2018 年10月至2019 年4 月我科完成的30 例脊柱内镜下LS髓核摘除术病人为对照组,2019 年4 月至2019 年10 月完成的30 例“外科化”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LS髓核摘除术病人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0~56 岁,平均 (38.5±8.7) 岁;病程3~48 个月,平均 (19.6±13.8) 月。观察组30 例,男15 例,女15 例;年龄21~58 岁,平均 (39.0±8.3)岁。病程3~48 个月,平均 (20.5±14.1) 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反复腰腿痛非手术治疗3 个月及以上无明显改善,仍明显影响病人日常生活;CT 及MRI 影像学LS椎间盘突出影像与查体S神经根受压定位体征一致;X 线片上测量LS椎板间隙大于1 cm;过伸过屈动力位片未见LS节段失稳及滑脱,CT 及MRI 排除合并有终板炎、椎间隙感染等其他影响观察的疾病。

排除标准:腰椎不稳、严重腰椎管狭窄、腰椎感染或结核及肿瘤等病变者。

2.手术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软件对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放射线投照次数、VAS 和JOA 评分等进行配对资料检验分析,检验水准为α = 0.05。<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地方层面,除个别地区,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均成立了绿化委员会,各地相关部门也相应地进行了城市园林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如《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条例》及《西安市公园条例》等。

(2)观察组:采用外科化脊柱内镜下操作,病人全身麻醉后俯卧于手术台上,垫以腰桥垫使腰椎适度前屈位。透视定位LS伤侧“V”点(即L下关节突内下缘与S上关节突内上缘交汇点)(见图3),并作体表标记(见图4)。术区常规消毒铺巾。连接内镜光源、视频系统、闭式灌洗管道。按标记点做一长约8 mm 纵行切口,铅笔头导杆置入进一步明确椎板间隙后进行椎板表面的软组织剥离。置入工作通道并连接镜头。清除术野,找到镜下“V”点(见图5)。蓝钳抓取黄韧带,由外至内打薄黄韧带并打开小缺口,暴露椎管内硬膜外脂肪(见图6)。仔细辨别找到硬膜囊、神经根及突出椎间盘组织,用抓钳摘除突出髓核及椎间盘内髓核组织,射频止血及消融成形纤维环(见图7)。检查硬脊膜恢复搏动,神经根无张力为减压充分判断标准。拔出工作通道,缝合包扎切口。

3. 术后处理

7.胃肠神经紊乱。初产母猪,分娩时由于疼痛和疲劳使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高度抑制,造成胃肠蠕动和分泌功能下降,食欲随之降低。

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随着手术工具的更新,如镜外环锯辅助下的可视化内镜操作。借鉴开放手术的直视下操作习惯,本研究对椎板间入路内镜手术提出了“外科化”的操作理念。通过两组间的比较,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评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术中透视次数比较,观察组具有明显的优势,观察组仅有1 例病人因解剖变异而术中追加了1 次透视,其余病人均做到了术中零透视,极大地减少了术中放射线投照次数,同时也减少了透视时间。但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并无明显减少。考虑是由于观察组做镜下“V”点的辨别及破除黄韧带等操作增加了时间。而对照组虽然透视次数增多,透视时间较长,但其是直接建立工作通道,不需要做暴露“V”点等镜下操作而减少了时间。虽然总的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观察组能明显减少透视,减少医患的放射线暴露。两组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髓核摘除彻底,神经根减压充分,无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病人恢复满意,在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评估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异性。但两组中各有1 例病人出现下肢感觉异常,发生率为3.3%,术后几天后均明显改善。考虑是术中操作时工作通道的牵拉刺激较大等因素引起。本研究通过两组比较,发现需要减少“V”点等解剖的暴露辨别时间,才能进一步提高观察组的外科化操作的优势。

5. 统计学分析

(1)对照组:采用透视下建立工作通道,全身麻醉后病人俯卧于手术台上,垫以腰桥垫使腰椎适度前屈位。透视定位LS椎板间隙,距离棘突约1~1.5 cm 处为穿刺点,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在C形臂X 光前后位透视监视下,紧贴S猫眼内侧缘穿刺,向上向外调整针尖方向,当穿刺突破黄韧带有落空感时,说明穿刺针尖进入椎管内,继续缓慢进针,透视可见到达椎间盘后缘,取出针芯。穿刺点切口约8 mm,放入导丝,取出穿刺针,沿导丝置入一级扩张管,适度力量锤击一级扩张管尾端突破黄韧带,旋转一级扩张管使之进入椎管内。依次逐级置入二、三级扩张管,前端不突破黄韧带位于椎管外。置入工作套管,方向与之前保持一致的同时,套管舌尖斜面朝向背侧,缓慢旋入,必要时轻轻锤击打入,建立工作通道并透视确定位置。最后透视时:前后位时套管外侧壁紧贴S猫眼内侧(见图1),侧位舌尖到达S上关节突前缘(见图2)。连接内镜光源、视频系统、闭式灌洗管道。旋转工作套管缓慢进入椎管内,舌尖背面挤开黄韧带。仔细辨别找到椎间盘组织,用抓钳摘除突出髓核及椎间盘内髓核组织,射频止血及消融成形纤维环。检查硬脊膜恢复搏动,神经根无张力为减压充分判断标准。拔出工作通道,缝合包扎切口。均应用德国Joimax 脊柱内镜。

结 果

1.操作评估

如何快速辨别镜下解剖,实现外科化操作,术前需明确定位“V”点。本研究定位的“V”点是关键,不存在旁开多少厘米。常规的后路脊柱内镜,其操作类似椎间盘镜,是定位节段的棘突旁开5 mm 不等作切口,但碰到体型差异大的病人,旁开距离有较大差异。常规的后路脊柱内镜,其扩张导杆定位于棘突根部或S椎板上缘,而脊柱内镜外科化操作时扩张导杆定位于“V”点。置入工作通道并连接视频后,清除残余软组织,暴露L椎板下缘、椎板间黄韧带及S椎板上缘,进一步明确“V”点。在“V”点上方利用蓝钳由外及内破开黄韧带(见图6)。当破黄后,利用水压分离作用,小心旋入舌片进行初步分离。S神经根始发于LS椎间盘偏上位置,多数的椎间盘突出位于S神经根腋下,所以此时进入椎管后多数时候能直达S根腋下,找到突出物(见图7),完成神经减压。

两组术后24 h 均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即时可下床大小便及活动,术后5~7 天出院,建议术后半月内多卧床休息,避免久坐久站及弯腰搬动重物。

2. 疗效评估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无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术口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两组各有1 例病人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异常,二种术式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的教学发展需求。学校管理重视机构、权力分配和规章法制,但严重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领导在处理事务时,态度不明确,而且处理方式死板。而且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受到多级领导的管理,他们的管理理念保守、落后,从而影响了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

手术前后VAS 评分和JOA 评分比较,两种脊柱内镜下操作方式均有显著差异,且两组操作方式在术后5 天和3 个月时疗效相当(见表2)。

讨 论

开放性手术能在直视条件下操作,将突出髓核组织充分清除,临床效果显著。但存在出血量不少、术后恢复时间久等缺点。随着医学发展,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手术治疗时,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已作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方法,其手术入路衍化成经椎间孔入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 PETD)、经椎板间入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 两大类。而PETD 要求术者具备丰富的手术经验并掌握相关脊柱解剖知识,穿刺的高精准性对术者提出较高要求,特别在治疗LS椎间盘突出症中,往往因为受到高髂嵴、肥大横突以及关节突的影响,椎间孔入路时受到较大的限制。术者逐渐把切入点转移到常见后路椎板间隙,进而发展出了椎板间入路的内镜手术。

如果你每家品牌都看、每款腕表都试戴的话,一个星期时间,你都没办法把1号展馆逛遍。所以占据了最好位置,也是斯沃琪集团要付出高昂场地租金的原因。

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放射线投照次数,术前及术后5 天、术后3 个月时腰痛、腿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评分:0 分为无痛,10 分为剧烈疼痛。术前及术后5 天、术后3 个月时进行腰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 评分:①主观症状(9 分):A. 腰背痛;B. 腿痛兼/或麻刺痛;C. 步态;②临床体征(6 分):A. 直腿抬高试验(包括加强实验);B. 感觉障碍;C. 运动障碍;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评分(14 分):A. 平卧翻身;B. 站立;C. 洗漱。JOA 评分满分29 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对照组手术时间40~80 分钟,观察组手术时间42~83 分钟,两种脊柱内镜下操作方式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和观察组住院时间均为5~7 天,对照组术中放射线投照次数4~10 次,观察组术中放射线投照次数0~1 次,两组术中放射线投照次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术中需要透视次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可做到术中0 透视(见表1)。

外科化的内镜操作特点是逐层暴露、逐层分离、逐层进入。与透视下建立工作通道对比,外科化操作更安全。透视下穿刺的要点是靶点指向关节突内侧缘,再逐级扩张后直接建立工作通道,已经得到广泛共识。但对于巨大的腋下脱出的椎间盘,会增加神经损伤发生率。因为此时S神经根被推挤至靠外靠上的位置,椎管内的有效操作空间偏小,这时先置入工作通道,可能会造成医源性神经损伤。而全身麻醉下的操作,缺少病人的疼痛反馈,也会降低手术的安全性。所以,透视下建立工作通道的要求更高,本研究对照组做法即经改良后,舌片前缘不能直接到达椎间盘后缘,可避免偏前的操作不当引起神经损伤。

该坝处于寒冷的峡谷地段,属强震区高坝,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坝体设计及应力应变计算情况,参考国内外混凝土面板坝的观测布置,设置的监测项目有:坝体外部变形监测,坝面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坝体内部垂直位移监测;坝体内部水平位移监测;周边缝位移监测;岸坡位移监测;垂直缝位移监测;面板应变监测;面板变形监测;坝体与坝基渗流压力、坝肩绕渗监测;地震反应监测。

经皮内镜技术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麻木等症状,治疗的关键是充分减压、尽可能减少手术损伤和并发症。对术者的相关操作技巧和经验提出更高要求。我科目前开展外科化后路脊柱内镜下LS髓核摘除术,但仍有不足之处:麻醉方式如果选择局部麻醉,部分病人无法耐受疼痛,体验感欠佳;在有限的工作通道下,如何快速定位镜下“V”点,缩短手术时间;研究病例数稍小,还需要作更大样本的对比;随访时间缺乏中远期的疗效观察等。

以机械手的操作为例,在设计与实施任务时,教师应把机械手多个学习模块分解为抓取、握持、向上运动、向左旋转、向右旋转、释放等一个个可以完成的“任务”。通过开展任务分工教学,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可以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给予肯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鼓励小组内成员进行互评,积极听取同伴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分析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于机器人课程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7]。

综上所述,外科化的内镜操作更符合开放手术的操作习惯,能降低陡峭的学习曲线,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椎板椎间盘腰椎间盘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颈腰痛杂志(2023年2期)2023-05-05 02:20:32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云南医药(2019年3期)2019-07-25 07:25:16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52
椎板棘突切开复位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