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导向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

2022-04-02 19:07:16潘同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身份认同大学生

潘同人

摘 要:高校的政治认同教育主要从情感方面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新时代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的培育需要通过信仰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并由理想建构、理论阐释、情境再现、规范导入等要素构成。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方面,要融通个体理想和集体理想,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构建理论产生的复杂情境,增强课程讲授的叙事色彩。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身份认同;信仰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1.02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1-0154-06

一、政治认同的理论回顾

政治认同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本国政治体系所表现出的支持和拥护的心理倾向。换言之,只有大多数民众“从心眼里”支持和拥护现行的政治体系,这个体系才会保持稳定和发展。[1]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青年社会精英,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传承力量,一个政治体系只有赢得了大学生群体的普遍支持和拥护,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它所坚持的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才能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理论界对政治认同的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强调制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这种研究路径突出了公民整体对政治体系的认可。例如阿尔蒙德等人认为,一个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取决于当权者获取和行使权力时是否遵守既定的宪法程序。[2]资本主义国家运转的这种程序性特征早就引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注意,他们发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垄断政权的方法在于“轮流地使政权从一只手中放下,又立刻被另一只手抓住”[3]。二战以后,随着福利国家模式的发展,人们对政治认同的研究开始转向政治体系的有效性维度。这种研究路径强调,如果一个政治体系能够保持长期的有效性,那么它也可以获得社会成员的支持和认同。[4]然而,有关政治认同的宏观研究缺乏社会结构的视角,没有具体分析某一个阶层或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况。

微观研究区分为利益导向和情感导向。利益导向关注政治认同的利益因素,强调个体利益满足与政治认同的相关性。正如王浦劬所言,“在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中,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对于人们的政治心理尤其具有决定意义”[5]。但是,这种利益分析法对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也缺乏解释力。因为,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他们对于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缺乏深刻的体会,还没有形成对于这些利益关系的理性认识。相比而言,政治认同研究中的情感导向更适合分析大学生的种种政治认同倾向。这种导向关注政治认同背后的情感因素,它将人的政治见解理解成无意识或非理性的产物[6],强调感情和本能的作用,将政治认同解释成一种“归属感”[7]。

政治认同教育要牢牢把握情感因素,从情感方面影响大学生。从理论上讲,政治认同教育是一个灌输性的教育过程。但是,任何灌输性的教育过程都离不开情感层面的共鸣,理论与情感在教育教学当中,是辨证统一的整体。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同不是空中楼阁,这种认同要建立在他们对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现代中国发奋图强、当代中国走向复兴的情感体验之上,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对大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进而使他们产生一种情感层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在逻辑

1.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本质是身份认同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本质就是搞清楚自己属于哪个群体,进而赞同这个群体的意志。美国学者罗森邦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自己属于哪个政治单位。[8]这里的政治单位,既可以是国家或民族,也可以是城镇或区域,还可以是某些团体或组织。如果一个人属于某个政治单位,他就具備了某种身份特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种种原因意识不到自己的这种身份特征,这就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从外部启发人们,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身份特征,进而产生对某个政治单位的认同感。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不容易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具有的身份特征,这就更需要以政治认同教育为载体,向他们传递一种与身份相关的观念,进而促进他们产生身份认同。

政治认同教育需要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份。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只有认同这种政治身份,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从而更加珍惜大学阶段的宝贵时光,发奋学习,提高本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只有让大学生认同这种政治身份,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9]可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承担的重要政治任务,政治认同教育应该成为建构这种身份认同的主要工具。当前,高校的一些专业课当中充斥着自由主义的各种学说,这些学说往往以专业的面目出现,其根本的出发点是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通过其个体本位的方法论,解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份认同,一些大学生受其影响,朝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方向发展。因此,政治认同教育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各种自由主义学说开展有针对性的辨析和批判,以巩固和强化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只有基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份认同,大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及具体的政策。从认同的范围来看,政治认同可以分为自我认同和集体认同,只有先解决“我是谁”的自我认同问题,才能回答“我为什么要赞成现有秩序”的集体认同问题。[10]如果缺少了自我认同的环节,抽象的集体认同教育,只能成为毫无意义的说教。基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份认同,正是构建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核心要素。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容易将单纯的社会问题上升为体制问题甚至是道路问题,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局部问题或阶段性问题解读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缺陷或中国共产党的失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大学生缺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份认同,他们往往以一种“局外人”或“旁观者”的心态看待某个社会问题,进而忽视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以及党和政府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因此,只有通过政治认同教育,将大学生从“局外人”或“旁观者”转化为“局内人”或“参与者”,引导大学生建设性地思考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构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份认同,进而形成对中国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的认同。gzslib202204021907

2.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是信仰教育

政治认同教育具有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中,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础,信仰教育是知识教育的升华。通过信仰的建立,大学生对中国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了解到赞同的过程,政治认同的程度得到了加深。需要指出的是,信仰教育的过程同样是充满理性的,甚至需要比知识教育更加严密的逻辑。只有如此,才能让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深信不疑。从人类认知的规律来看,人们之所以对某些命题感到确信,是因为那些命题是他们自己从其他命题当中推导出来的。[11]如果要促使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上升到一种信仰的高度,那么必然要给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运用逻辑思维,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完成从知识到信仰的升华过程。

对大学生开展政治认同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信仰教育的功能。政治认同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政治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政治体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要素所流露出的政治情感。政治认同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伟大理想的指引下,大学生可以萌发出与其“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份相适应的政治情感。这种政治情感,可以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信不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深信不疑。[12]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由于大学生没有参加或较少参加生产劳动,因此,政治认同的利益机制对他们的作用是比较小的,这就更凸显了政治认同教育的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党和政府解决了很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很多过去想办而没有能力办的大事。这些难题的解决和大事的办成,要切实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感。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需要通过有效的政治认同教育帮助其充分认识到国家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教育的信仰教育属性,可以使政治认同的情感机制发挥作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情感的激发和引导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经过了多年的持续学习以后,大学生一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更加渴望深入地接触和了解自己置身其中的社会。为此,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开始通过各种校外实习的方式建立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刺激,进而影响他们的政治认同。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利用政治认同的情感机制,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内心的情感状态层面实现“同频共振”。

3.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构成要素

(1)理想建构

政治认同教育包含了大量的理想建构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所要实现的宏伟目标。政治认同教育帮助大学生建构高远的社会理想,其核心就是讲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和实践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13]政治认同教育以其强烈的政治性,成为帮助大学生建构社会理想的基本途径。

政治认同教育的理想建构,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理想产生向往。政治认同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认可,是人们对某种政治秩序发自内心的接受或拥护。社会理想是一个政治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理想形态。如果通过政治社会化途径,使大学生对这种理想形态产生向往之情,那么就意味着增强了大学生对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因为,政治认同教育已经让他们初步确信,只有现有的政治体系,才能实现他们心中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此外,社会理想的建构也是身份认同的重要保障,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大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4],从而激发自己内心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2)理论阐释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逻辑。政治认同教育中的理论阐释,就是帮助大学生克服感性认识中的肤浅性和片面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很容易从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对于国家在各方面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也更加敏感,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形成有利于政治认同的感性认识。政治认同教育要帮助他们分析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最终让他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通过政治认同教育进行理论阐释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的对象产生理性认识。“理論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5]在高度开放的社会当中,大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受到各种网络信息的冲击和影响,他们的政治认同理念更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在这种条件下,要达到“把道理讲明白”这个政治认同教育最根本的要求,反而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论阐释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道路,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重大事件,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中国发生的。

(3)情境再现

任何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具体情境,大学生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应该置身于具体的情境当中。在政治认同教育当中,情境再现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情境再现是政治认同教育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只有引导大学生看到书本和文字背后的鲜活的一面,大学生才能参悟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例如,“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在理解“党指挥枪”的时候会出现偏差,他们错误的套用所谓“军队非党化”“军队国家化”等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术语来解构“党指挥枪”的科学性。针对这样的问题,政治认同教育要再现“党指挥枪”产生的历史情境,让大学生深切感受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悲惨情境,进而认识到“党指挥枪”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正确选择。gzslib202204021907

政治认同教育是一种情境再现的机制。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大学生可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背后的历史情境。正如马克思自己所指出的,科学的理论不是熟练背诵的教条,而是人们亲身体验过的东西,只有这样,理论才能“深入他们的心坎”。[16]在大学生看来,政治认同教育所传授的理论是抽象而复杂的,严格的学业考核制度使得这些理论具有了某种教条的特征,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亲和力。因此,要通过情境再现,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直抵大学生的“心坎”,和大学生产生情感层面的“共振”。

(4)规范导入

要将政治认同转化为大学生的实践,就需要通过政治认同教育来导入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系统地学习了理论知识、并且对理论产生的具体情境有所感受以后,就要引导大学生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去实践。人们只有遵循了一定的社会规范,才能形成并且巩固现有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认同。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社会规范刚刚形成,还没有完全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实际行动。因此,发挥政治认同教育的规范导入功能是非常迫切的需要。

通过规范导入,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才能完成再生产的过程。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在建立以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若要维持一种稳定的状态,需要完成再生产的过程。阿尔都塞认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技能的再生产以外,更重要的是服从的再生产。[17]换言之,随着社会成员的代际更替,附着于社会成员思想意识领域的对各种社会规范的服从,同样需要某种“再造”。如果一个政治体系无法完成这种“再造”的过程,那么社会成员对它的政治认同将遭到侵蚀。因此,高校的政治认同教育不仅是一个建立信仰、传递知识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导入规范的有力工具。

三、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

1.融通个体理想和集体理想

在政治认同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将个体理想升华为集体理想,将集体理想化约为个体理想。任何伟大的社会理想,必然包含了个体理想和集体理想两个层面的内容。大学生处于风华正茂的事业起步阶段,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开始自觉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具有了个体理想的雏形。然而,此时的大学生在集体理想层面还相对欠缺,他们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以及国家发展与个人幸福的联系缺乏科学的把握,这就要求教育者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说明白。要让大學生意识到,国家为他们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最可贵的平台,离开了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发展的平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一些人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最佳地点,他们做着所谓的“美国梦”。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要直面现实,旗帜鲜明地弘扬“中国梦”所体现的政治价值,阐明“中国梦”所融通的个体理想和集体理想,增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融通个体理想和集体理想,可以让政治认同教育更具亲和力,更“接地气”。一些高校的政治认同教育之所以效果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设计太强调“高大上”的一面,缺少对受众群体的现实关怀。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学生“获得放飞人生梦想的强大思想力量”。[18]这种强大的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大学生对国家发展大势的科学理解。也就是说,大学生在了解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后,对于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对于自己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在真正明白了国家发展大势以后,大学生就不会认为宏大的集体理想与自己毫无关联了。

2.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

政治认同教育的理论传授要满足大学生的知识需求、职业发展需求和道德伦理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9]高校的政治认同教育首先要满足大学生的知识需求,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协同推进。其次要满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建立直接的联系,大学生才会真正重视政治认同教育所讲授的内容。再次要满足大学生的道德伦理需求,只有将道德伦理需求全面融入教学设计,政治认同教育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政治使命。

政治认同教育的理论传授要回答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中的热点问题。一个科学的理论被提出以后,如果不能回答现实问题,它就会演变成空泛的、毫无意义的教条。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2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会出现“失语”“失踪”“失声”等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进程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理论未能及时回答人们所关切的各种问题。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会让他们产生疑惑,另一方面,自身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会让他们产生不解,各种疑惑和不解将伴随着他们的整个青年时代。因此,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授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帮助大学生搞清楚来自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的各种疑惑和不解。

3.构建理论产生的复杂情境

在政治认同教育的过程设计中,要着重考虑情境因素,避免平铺直叙。只有让大学生深入到理论产生的复杂情境,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一切的正确性,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阐述和政策主张。强调政治认同教育的情境因素,也是由这种教育形式的特质所决定的。高校的政治认同教育既有政治性的一面,又有很强的艺术性。这就要求相关教学活动在传播政治性内容的同时,要十分注重传播方式的选择和优化。政治性内容要包含在具体的情境描述当中,无论是历史事件、政治主张还是关键人物,都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教学内容。只有如此,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才能建立稳固的根基。gzslib202204021907

在政治认同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构建复杂的教学情境。第一,通过案例教学,让大学生与教学内容产生“深度接触”,例如在“科学发展观”的教学设计中,选择太湖流域某工厂作为典型案例,观察它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历史变迁。第二,通过参观体验,拉近大学生与理论知识的距离,例如安排大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大型主题展栏,让受教育者近距离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第三,通过角色扮演,调动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例如讲授“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时,以舞台剧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设身处地地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第四,通过模拟实验,以人机互动的形式构建出行为选择所需要的具体情境,目前,深圳大学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该校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当中运用了模拟实验技术。第五,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帮助大学生全方位、全身心投入到具体的教学情境当中,受教育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或与其直接进行自然交互”[21]。此外,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政治认同教育中的应用,也非常值得关注。

4.增强课程讲授的叙事色彩

教育者要精心选择、准备和改造故事,以叙事教学法传递有关社会规范的信息。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意味着课程所传递的理论性知识要得到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和接受。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治认同教育不断增强敘事色彩,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将相关的社会规范传播到大学生当中,使其“落地生根”。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进行叙事化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具有“鲜明的生活情境性、丰富的意义承载性和多维的互动交流性”等特点。[22]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引领受教育者认可和接受现行的社会规范。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设计当中,可以选取大城市中普通人的奋斗经历作为叙事材料,讲述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村大学生在国家政策的帮助和指引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大城市当中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以这种叙事来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增强课程讲授的叙事色彩,其意义还在于以叙事性来消解政治认同教育的说教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政治认同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说教性特征。课程改革不论如何进行,“由外而内的灌输”都是政治认同教育的根本途径。但是问题在于,“人应当受教育,但不要使他感觉到在被教育,对于别人不知道的事,要当作他忘记的事告诉他”[23]。对于政治认同教育的说教性,教育者应该采取某种艺术的方式,对其进行加工或处理,使受教育者无法察觉到“灌输”的痕迹。也就是说,要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的宏大叙事与充满市井气息的个体言说有机融合[24],让大学生在富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教学素材当中体验到理论的真谛。只有当政治认同教育的说教特征被有效地消解时,大学生才会在心理层面放下对教育者的戒备,敞开心扉与教育者沟通和交流,政治认同教育所承载的各项政治任务才有完成的可能。

结语

高校的政治认同教育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这种增强是通过政治认同的情感机制起作用的。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认同教育,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具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份,并通过信仰教育逐渐地认同了这种身份。现阶段,部分大学生缺乏政治认同是由于主观体验与理论表述之间存在着脱节。部分大学生基于其人生阅历的有限性,未能充分感知国家的发展进步,或者未能充分理解国家的发展进步对于个人的重大意义,因而对党和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缺乏认同。针对这种情况,政治认同教育要充分发挥其功能,通过理想建构、理论阐释、情境再现、规范导入等机制弥补大学生群体在认知层面的不足,通过各种教学改革手段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桑玉成,梁海森.政治认同是如何形成的[J].复旦学报,2017(4):134-143.

[2] [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3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99.

[4]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9-60.

[5]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0.

[6] [美]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

[7]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1.

[8] [美]罗森邦.政治文化[M].陈鸿瑜,译.台北:台北桂冠股份有限公司,1992:6.

[9]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10] 彭勃.自我、集体与政权:“政治认同”的层次及其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 (1):31-38.

[11] [美]阿尔文·普兰丁格.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M].邢滔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2.

[12] 季卫兵,刘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仰教育机理及其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93-97.

[13]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1).

[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15][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588.

[14] [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25.

[18] 吴潜涛.坚定自信,明确方向,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7(8):14-16.

[19][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329.

[21] 安维华.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3-14.

[22] 潘莉,欧阳菁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教学法内涵、过程及实施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66-69.

[23] [美]戴尔·卡耐基.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M].丹宁,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135.

[24] 侯彦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64-68.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身份认同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21:00:34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27:36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21:42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