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研究

2022-04-02 14:04樊丽管毓宽刘文涛刘守江
地理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气新教材原理

樊丽 管毓宽 刘文涛 刘守江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地理教材也在不断更新、调整。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节为例,宏观上从课程标准、章节框架结构及教材内容切入,微观上从导入、知识调整、思考、案例、注释、自学窗、本章要点等新增环节进行细化处理,深入剖析并挖掘教材的编写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教材使用建议,对于地理教师分析和使用新教材、推进课程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研究

地理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媒介[1]。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实施,高中地理教材也于2019年重新修订并出版使用,不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尽快适应并把握新教材的变化、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是各位地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亟需探讨的问题。其下,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2008年第3版地理必修1与2019年第1版必修(第一册)中的“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节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做出对比研究,以期抛砖引玉。

一、课程标准对比分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对于教材的编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想深入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需从其后蕴藏的课标要求入手。本文通过对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03年版)》(以下简称旧课标)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有关“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一节的课标要求(如表1所示),得出以下对比分析结论:

旧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2]。“说明”是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强调对知识的内化,在此要求下学生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更完整、牢固。“运用图表”要求学生具备绘制、判读示意图与图表、运用图表说明解释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等地理技能。但是,旧课标并未对本节内容中大气热力环流这一基本原理的掌握做出要求,缺乏统一授课标准,难以检验教学效果。相比之下,新课标除了具备旧课标的优点之外,还强调了对大气热力环流这一基础地理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标还增加了“解释相关现象”[3],强调对知识和原理的实际运用,突出“学以致用”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解释”属于理解和论证层面,除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还突出对逻辑思维能力和地理论证能力的培养。

二、章节框架结构对比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这节内容所处的章节框架结构,对于理清教材编排逻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明晰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思路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新旧教材中“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所处的章节位置,如表2所示。新教材将原来的四节内容缩短为现在的两节,将“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内容调整到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增加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为第一节内容,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放在了第二节。这一变化突出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视,大幅度降低了该章内容的学习难度,体现了改变教材中“难、繁”现象的课改理念。章末问题研究改为“何时‘蓝天’常在”,聚焦大气污染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且时代气息凸出,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理念的同时,意在协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三、教材內容对比分析

1.内容增加分析

(1)导入。本节内容开篇引入图文《台湾使槎录》中有关台湾海峡两岸风向差异这一问题情境来导入新课。在材料选择上,源于真实历史记录,富含历史韵味,体现学科的交叉性。在内容上,与生活紧密关联,属于学生所熟知的地理事物,具有普适性。在用途上,该情境极具引导性和趣味性,便于课前注意力聚焦,且难而不失意义,是贯穿“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热力环流”两部分知识的主轴性问题。教师可从“抛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规律地进行教学活动,不但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明确学习目标,使知识结构化。

(2)知识调整。增加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原理性知识纳入正文内容并单独列出,这一调整凸显了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重要性。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来看,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已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如温室大棚、覆膜技术、烟雾防冻等。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对该节知识的考查情况来看,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倍受命题者青睐,如2017全国I卷9-11题、2020年全国II卷6-8题等。对于此部分知识的调整,深刻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要求,应引起所有地理教师的高度重视。实际教学中应把该部分纳入重点部分,重在让学生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并懂得如何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3)思考。相比旧教材,新教材增加了“大气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两部分的“思考”栏目,分别是“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和“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如何表示呢?”。该栏目是穿插于正文尾部的细微部分,极其容易被教师忽略。研究发现,该栏目所设置的思考问题比较简洁精炼,但却是图中的重点或难点内容,是对该部分核心知识学习后的强化、运用和升华。总体来看,思考题的掌握有助于突破本节的重难点,理清和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实现课时教学目标。对于此部分内容,教师可从“问题检测”的教学环节来验证学生对本节重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以此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填缺补漏。

(4)案例。新教材将旧教材中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这部分内容移至大气热力环流的案例部分。可见,这样调整使得知识的相关性更强,最大化发挥案例对抽象知识的解释作用,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更加突出地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在“案例”中,新教材以图为载体,从成因、原理、过程、应用几方面阐述城市热岛效应,使抽象知识更具形象化,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地理实践力。除此之外,学生通过学习“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地理案例教学具有案例真实性、过程互动性、教学实践性以及目标综合性四大特征,其对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4]。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情,将案例教学法灵活运用到地理教学活动中,发挥育人功效,促使课堂教学高质量化。

(5)注释。新教材对“大气热力环流”中的“等压面”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地转偏向力”做了注释(新教材36页和39页),使得正文内容即精简又易懂,而旧教材没有做相关介绍。注释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解释说明或补充说明,相比旧教材而言,“难、繁、偏、旧”的正文内容已被大大删减,注释的作用相比就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对于偏难的章节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个别关键词的理解不当而难以提前预习和自学,此时,注释就相应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去提前预习,不但可以节约授课时间,而且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6)自学窗。新教材在该节内容中新增了“温室气体的发现”这一自学窗(第40页),通过了解科学家们探究温室气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自学窗作为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不仅对本节内容起到补充说明、强化作用,还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视野和提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该部分的学习,教师不做硬性要求,可帮助学生解答疑问,但需要留足相应的时间让学生自行阅读和消化。

(7)本章要点。新教材在每章章尾(第41页)设置了本章要点,这是新教材改编的一大变化。将本章的要点内容进行一一归纳总结,一目了然,利于学生梳理和迅速复习章节要点基础知识,节约时间。总体来说,本章要点是学生和教师检验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课前教师可让学生熟悉主要知识内容,增强学生课堂的有意注意力。课后学生可以根据本章要点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便及时查缺补漏。

(8)地理原理与规律。新教材增加了部分旧教材中没有的地理原理、规律,突出了学生对地理原理、规律掌握的必要性。例如,新教材增加了“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第29页)、“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第39页)以及“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第39页)等地理原理,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体现了新教材对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的重视。对于这部分变化,教师应在备课时熟读教材,利用新增地理原理、规律的优势去完善知识,合力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内容减少分析

(1)活动。新教材删减了旧教材中的实验活动(旧教材第29页)。由于各地区教学条件各异,一些学校并不具备做该实验的设施和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这一教学设想的可行性较低,对教师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否则难以保障教学进度。新教材将这一部分内容删去,增强了新教材的适应性,更加符合我国各地区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国情。

(2)地理原理与规律。新教材在增加了部分原理与规律的同时也删去了旧教材中不符合新教材实际的部分地理原理。例如,新教材将旧教材中“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旧教材第28页)和“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旧教材第29页)两条地理原理从正文中删除。这是由于本章删去了《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这几节的内容,因此对应的也删去了与这几节内容相对应的铺垫性文字。

3.图文呈现差异分析

关于本节内容,新旧教材在图幅数量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仅是新教材将旧教材的章末问题研究中“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移到了新教材37页的案例中,因此比旧教材多了一幅图。但是在图幅质量上差异较大。首先,新教材在图片颜色的处理上更加科学合理、符合生活实际。例如,在展示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时,旧教材的白天与夜晚两幅图一样,没有区别,而新教材对白天和夜晚进行了区分,夜晚的颜色偏暗,与生活相联系,视觉效果更好(教材第38页)。其次,新旧教材都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地理知识,但新教材对图中文字的处理上采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和颜色进行展示,区分度较高,便于学生理解。相比之下,旧教材在文字的大小、色彩、字体上并未进行区分。例如,在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时所涉及的图幅中(新教材第34页、旧教材第28页),新教材对不同的地理事物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字号和颜色进行区分,而旧教材则没有。最后,新旧教材图名位置存在差异。旧教材图名位于图幅下方居中、符合阅读以及排版习惯,而新教材则是位于图幅的左下角,略显突兀。

新教材在语言表述方面更加科学、准确并且更具引导性。例如,本节内容包含两个“活动”部分,旧教材活动的呈现以生硬晦涩的问题为主,中间几乎没有给学生提供引导性或过渡性的提示或话语,学生难以理解。而在新教材中,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层次分明,更具有指导性,一步一步将问题引向深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在修饰词的使用上更加严谨。例如,将大气的受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改为“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与后面的“大部分到达地面”形成对比,使学生关于太阳辐射传递的数量观念更加清晰。

四、教材使用建议

1.以新课标为指导,新旧教材结合使用

新课标是新时代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和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广大高中师生开展地理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5]。教材的使用必须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新教材的出版并不意味着旧教材就变得一无是处,教师要深入研究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确定旧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教学价值,适当利用其中的部分内容,如案例、图片、实验、活动、问题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发挥旧教材的剩余价值。例如,在本节内容中,旧教材的实验部分虽然没有保留到新教材中,但并不意味着这部分内容就没有价值可言,对于有条件的学校仍然可以让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2.以不同“栏目”为支撑,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教材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6]。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不同栏目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例如,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节中,学生在阅读“自学窗”栏目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白人类活动是造成温室气体增多,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在学习“风”时,使学生认识到近地面与高空、南半球与北半球等不同区域背景下风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思考”栏目的设置,有助于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好的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发挥“活动”栏目的作用,运用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以生活情境为背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素质育人。例如,在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点时,可将教材上有关海陆风、城市风的相关知识落实到周边的具体区域,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受,使学生利用自身的经验去理解课本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学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参考文献:

[1] 冉浩彤,赵生龙.高中地理新旧教材比较研究——以人教版“水循环”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04):76-7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罗琴.利用地理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人教版必修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8):37-38.

[5] 曾广伟.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6] 王莹莹,陈实.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和湘教版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1):21-25.

猜你喜欢
大气新教材原理
揉以成器,大气悠远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大气光学现象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微趣图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