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
走过帕米尔高原,飓风在山谷间狂啸,飞沙走石从耳畔盘旋而过,带起了无尽的历史往事:远古时期的神话里,称其为撑天支柱不周山;后来的旅人行至山麓,见到“山间多野葱”,称其为葱岭;它雄踞在亚欧版图中心,将东西划分为两个世界,很多不断扩张的帝国版图,都纷纷在此止步;再后来丝绸之路打通,这里又成为必经之地,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交互,也正式掀起了文明的纷争……
在中国历史上,帕米尔这一名称曾历经多次变化,其背后反应的是古人对它的认知不断进步。
关于帕米尔,最早出现的名字是不周山,这几乎是属于神话时代的称谓。那时交通不便,对中原而言,地处极西的帕米尔是难以企及之地,因此人们对其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山海间·大荒西经》中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屈原也在《离骚》中写道:“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言语间,将帕米尔想象成了一处遗世的应许之地。而《淮南子·天文训》进一步融入了神话元素:“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后人考据,其中表述的不周山应为昆仑山西北,所指便是帕米尔高原。
除了地理上的偏远,高原上的恶劣环境对于古人而言也是极大的挑战。在历史的早期,东西方的文明都不约而同地以帕米尔为界限,以为那高崛的平原便是世界的尽头。正如公元前3世纪(正逢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在欧亚非三大洲所向披靡,横扫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一路向东打到高耸入云、千里冰封的帕米尔高原脚下时,亦不得不望而却步,转向印度半岛,最终创立了“四大古文明而灭其三”的战绩。由此可见,正是帕米尔高原的隔阂,让西方强敌的入侵和中土帝国的进一步西扩,都成为“几乎不可能之事”,所以中国也成了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加。帕米尔高原从此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存在,变得真实可感。或许是因为那里多生长野葱,又或者是因为那里的山崖葱翠,人们逐渐忘却了神话中的不周山,赋予了它另一个名字:葱岭。
时值西汉国力强盛,汉人开始大规模对外通商。他们不畏艰辛穿越帕米尔高原,往来地中海各国,其中最为著名的穿越者大概要数张骞。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领受汉武帝之命,率领一百多人的使节第一次出使西域。可惜因为西域诸国的政治原因,张骞被多次扣留,最终历经13年方才回国,庞大的使团也仅剩两人,未能完成使命。不过这次出使让中国的影响突破了玉门关,直达葱岭以西。数年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进一步扩大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甚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到了19世纪,这条路线有了一个正式名称——“丝绸之路”。从此,东西两方正式开启了漫长而稳定的双向交流:东方向西方输出丝绸、茶叶、瓷器,西方的一些特产和文物同样源源不断地传入东方——当然,这种交流不仅局限于商品和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交互更为深刻。
东汉时期,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世的中国僧人又溯此路西行求法。然而这条西行之路充满艰辛坎坷,尤其是在帕米尔高原路段。东晋高僧法显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隆安三年(399年),65岁的法显发现佛经的翻译跟不上佛教发展的需要,僧众的思想陷入了一段混乱时期,甚至逐渐堕落。为求真经重振法纪,法显不顾高龄踏上了西行之路。在路途中,他和同行的僧人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有人改變了方向转赴他域,有人半道折回。与法显同行的慧应在途中病逝,而慧景是在翻越兴都库什山脉时被活活冻死的。面对死去的同伴,法显忍住悲痛继续前行,最终求得真经,改由水路返回故国。
在《佛国记》中,法显如是描述这段穿越帕米尔高原的经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而类似的情况,也被后世的玄奘法师所重演:“葱岭者,东西南北各数千里,崖岭数百重,幽谷险峻,恒积冰雪,寒风劲烈,地多出葱,故谓葱岭,又山崖葱翠,遂以名焉。”gzslib202204021209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还记载了很多僧侣沿着丝绸之路出河西走廊,过帕米尔高原到中亚,再南下到印度求法的事迹。据书中记载,在唐朝的前期,经过陆路西行的僧侣较多,稍晚的时候,很多人就改走海路了,可见帕米尔高原的行路之难。而这条逐渐兴旺起来的海路,后来我们称它为“海上丝绸之路”。当然,那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历史上,帕米尔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唐朝,中国设置“葱岭守捉” (守捉为唐朝在边境的驻军机构名称,葱岭守捉位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其管辖范围是整个新疆西部地区,包括帕米尔。帕米尔共有八个大帕,其中声名最盛者,当属瓦罕帕米尔,亦即“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古时又叫“葱岭古道”,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是一条大致呈东西走向的狭长山谷。“东西千余里,南北百余里,狭隘之处不踰十里。据两雪山之间,故寒风凄劲。”实际上,瓦罕走廊虽有“走廊”之名,却是常人难以通行的天险、苦寒之地,每年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大雪封山的状态。但由于其地处谷地,相较于帕米尔其他道路的翻山越岭,通行条件已经算是上佳。所以,东晋的法显从此西行求法,200多年后,唐朝玄奘法师亦是沿此路东归,通过明铁盖达坂进入今中国境内。而明铁盖达坂,正是帕米尔高原上地势最开阔的河谷地带,一直作为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为了纪念这个活跃了千年的重要山口,后人特意在此立起一块纪念玄奘东归的石碑。
瓦罕走廊虽是一条文明的交互之路,但也曾掀起纷争与战火。
在今天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曾经有一个国家叫小勃律,正处于唐朝通往巴基斯坦、阿富汗及南亚次大陆的要道。见到吐蕃崛起,原先臣服唐朝的小勃律一度倒向吐蕃,雄心勃勃的唐玄宗显然不能容忍这种反复,决心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征讨小勃律,维护西行要道的畅通,玄宗天宝六年(747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一支万人规模的军队强行穿越瓦罕走廊,在雪山冰川、绝壁深谷之中行军数千里。高仙芝时任“安西副都护”,所率领的军队乃是中国史上最精锐的边军——安西军。《旧唐书》几乎用日记的方式记述了这次远征,可见其意义不凡、艰苦卓绝:“自安西行十五日至拨换城,又十馀日至握瑟德,又十馀日至疏勒,又二十馀日至葱岭守捉,又行二十馀日至播密川,又二十馀日至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自龟兹(安西府所在)至特勒满川,一仗未打,唐军已行军百余日、近3000里。沿途驻守的吐蕃军队显然没有想到唐军会突然奔袭而至,毫无准备,一触即溃。唐军乘势以骑兵夺下小勃律,又奔袭截断了吐蕃援军来路,一场翻越帕米尔高原、前后行军5000里的奇袭远征,就此画上圆满句号。
遺憾的是,此役重新打通的丝绸之路,随后又被大食国和吐蕃占领,而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也无力再来一次远征,于是唐朝的势力退出这一带。历史更迭,后来蒙古高原的铁骑崛起,从大草原发迹的飓风席卷了整个亚欧大陆,蒙古人用人类冷兵器史上最狂暴的武力扩张,缔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而帝国的缔造者——成吉思汗,挥鞭一路向西到达帕米尔高原脚下,在大营帐篷中(具体位置在今阿富汗境内)召见了全真教的丘处机,特意询问长生之事。
成吉思汗当然未得长生,后人继承了他的未竟事业。直到元朝的鼎盛时期,来自西方的探险家马可波罗也曾造访帕米尔高原,《马可波罗行纪》中的记录虽然依旧带有危险的气息,但比照前人的记载,显得美好许多,甚至有了人间仙境的感觉:“……离开这个小王国,向东北方骑行三天,沿途都位于山中,登上去海拔很高,以至于人们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登上峰巅,会看见一个高原,其中有一条河。这里风景秀美,是世界上最难得的牧场,消瘦的马匹在此放牧十日就会变得肥壮……这个高原叫帕米尔,在上面骑行,整整十二天都看不见草木人烟,放眼处尽是荒原,因此行人必须携带所需的足够的食物。”
马可波罗的东行,在西方引发了狂潮,更加激起了西人对“神秘而富饶的中土帝国”的无尽向往。此后,来自西方的探险家前赴后继,纷纷踏上帕米尔高原,走向通往东方的道路……而随着西方的发展,尤其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西人对东方的视角由敬畏和向往,逐渐转变为贪婪与征服。于是,扩张和侵略的步伐,随之而至。
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有人以为“帝国坟场”是个遥远的国度,其实这场战争就在身边——阿富汗是中国的陆地邻国,而两国的相连之处便是狭窄的瓦罕走廊。这场战争让退出视线许久的帕米尔问题又重回台面,成为新的区域热点。
关于归属问题,帕米尔毫无疑问应当是中国领土。在历史上,我国早在汉朝就设置西域都护府,中原王朝的势力第一次延伸到帕米尔;后来唐朝设置安西府,帕米尔高原大部一直在中国的有效控制之下;在清朝全盛时期,也曾一度掌控整个高原。而如今,帕米尔高原却分属中国、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几个国家,一度充满争议。
18世纪,乾隆皇帝刚刚平定准噶尔,回部的大小和卓又发动叛乱。1758年,乾隆帝发兵征讨大小和卓,大小和卓兵败西逃,经葱岭进入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北部),被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擒杀。历经一年,大小和卓叛乱平息。这也标志着清代中国统一战争的正式完成,清朝迎来了版图上的全盛时期。为纪念这一功勋,清朝政府在雅什库里湖边立下了一块纪功碑,即著名的“乾隆纪功碑”。碑上用汉、满、维三种文字雕刻了平定叛乱的功绩,直到19世纪90年代初沙俄侵占帕米尔高原时,这块纪功碑还矗立在高原之上,是中国拥有该地区统治权的铁证。gzslib202204021209然而盛极而衰,乾隆过后的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败,对西域的控制减弱。于此同时,沙俄完成了对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浩罕汗国的吞并,同时占领了帕米尔高原,企图继续南下。另一边,殖民印度的英国也已扩张至阿富汗,并企图继续北上。终于,来自欧洲两个帝国的势力在帕米尔高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但最终,实力相当的两国谁也奈何不了对方,选择直接坐地分赃,私自瓜分了原本属于清朝的帕米尔高原。1895年3月11日,英俄签订《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定了各自势力分界线,还将瓦罕走廊作为缓冲地带单独划出,强送给了第三方阿富汗王国。对于这份协议,清政府一度发出抗议,并与英、俄双方进行交涉,此后,无论是中华民国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亦不予承认。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立即着手解决三国边界争议问题。1960年,中国与阿富汗签订边界条约,正式划定中阿边界。1991年,苏联解体,塔吉克斯坦宣布独立。1999年8月13日,中塔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塔国界的协定》,2011年9月20日,中塔完成國界线划定,1158平方公里土地回归中国。至此,帕米尔高原上的三国领土争议得到解决,居住在高原上的三国人民又可以过上和平稳定的生活。
对于中国而言,帕米尔是一处气候恶劣的边境之地,但中国政府从未放弃对这里的建设:建立起有着“最美县城”之称的塔县,中国唯一的白种人民族——塔吉克族居住于此;为促进对外贸易,开设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口岸——红其拉甫口岸;此外,我国和巴基斯坦还共同修建了著名的中巴友谊公路——喀喇昆仑公路。这条位于板块碰撞地带的公路,是世界上修建难度最高的公路,中巴双方前后投入约3万人,有800余人为此献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