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模型构建
——基于某省首届考生的质性研究

2022-04-01 09:56张梦楠张婧秋
关键词:选科生涯编码

王 鹏 张梦楠 张婧秋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50358,济南)

1 引 言

2014年9月,国务院下发文件,系统性地提出高考改革的诸多意见,指出实行“3+3”的高考新模式.该模式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提供了极高的自主权,将教育从“阶段性应试”指向“终身性学习”,是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1].这样的转变同样呼唤着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要能够更好地帮助高中学生认知自我和世界,为未来做准备.如此看来,推进生涯教育课程体系进入大众视野是无可替代的选择[2].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因材施教”对应的多元考试制度加剧了升学选择的复杂性和决策的难度,间接促进信息占用成为新的升学竞争点,也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父母升学参与趋于失效[3].如何补偿信息差带来的不公平性,是新高考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由此看来,生涯教育同样必不可少.

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美国[4],而我国起步较晚,从文献发表的年度趋势看,近20年该领域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但研究者更多将注意力集中于高等教育层次[5],忽视了生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本质.本研究中发现的“学生想要规划不会规划、学校不重视、师资力量欠缺[6]”、学生“缺乏信息渠道、缺乏自我定位[7]”等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综合本研究的访谈结果可知,高中生涯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学界缺乏共同的话语体系,理论概念较为模糊[5].二,学校和同学仍停留在应试的思维模式中,对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识.三,高中生对自我缺乏全面性的评估.四,高中生对生涯规划教育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缺乏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认识.总的来说,我国生涯教育“缺位”状况明显,急需一个系统全面的生涯教育体系.

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的方法,追溯S省生涯教育问题源头,探索出合理可行的生涯教育路径.

2 研究过程

2.1研究问题的提出通过对S省首届新高考考生的质性研究,可发现该省的生涯教育与学生需求严重脱节.学校虽积极响应高考改革的号召,为学生提供选科方面的指导,却往往暴露出课时不足、形式单一、与学生需求完全脱节等情况,导致最后既花了时间,也没有解决学生的困惑.

基于此,本研究拟从学生的角度切入,利用质性研究探索教育中的主体“学生”对当前生涯教育的看法及S省当前的生涯教育成果,并由此找到生涯教育无法“落到实处”的症结所在,为我国生涯教育的长足发展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2研究方法的选择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作为基本方法.究其原因有二:其一,作为在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运用的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本身具有科学性,发展较为成熟.其二,扎根理论强调从资料中提取理论,适用于从繁杂的访谈信息中发现问题的本质[8],有助于本研究完成从“现象”到“理论架构”的路径探索.

2.3研究样本的确定本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将某高校心理学院中,某省新高考考生按生源所在地进行分层,在不同分层上进行目的性抽样,最终确定可为研究问题提供大量信息的2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访谈被试涉及16个地市,21所高中,既可以了解同质性较强的同一地市新高考考生的具体情况,又可以在不同层面将不同地市的考生进行对比,了解某省新高考考生的异质性.

2.4资料收集以质性访谈方式收集资料,采用半结构型访谈,包括访谈指导语、访谈协议书、访谈大纲、新高考考生访谈信息记录卡四部分.访谈指导语和访谈协议书主要说明本研究的目的,请求受访者同意在访谈过程中全程录音,以保证访谈质量,防止访谈材料丢失.访谈大纲以考生生涯教育重要节点为线索,采用开放型问题为主,封闭型问题为辅的方式设计12个题目.既引导受访者根据研究思路思考问题,又鼓励其说出内心想法.新高考考生访谈信息记录卡旨在收集受访者基本人口学变量信息,对生涯教育的简单回顾和总结,使后续研究有迹可循、有据可查.

访谈结束后,研究者根据访谈录音和访谈笔记,将受访者的言语及非言语行为进行逐字誊录.转录完成后,研究者借助NVivo软件进行关键字、重要观点提取等辅助编码.

3 研究结果

3.1编码结果从大量的原始资料中寻找反复提及的概念与主题,并参照已有的相关研究,制定初始编码字典,包括生涯规划课开设频率、开设形式、对生涯教育的评价;选科依据、被迫选科后的影响、对选科限制的看法、对自己选科的满意度、走班分班感受、省模考作用;志愿填报顺序、志愿填报方式、志愿填报遇到的问题,共三个维度12个码号.根据初始编码词典,研究者对访谈文本进行预编码.预编码中两位编码者的编码信度小于0.8,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最终确定正式编码字典.以该词典作为生涯教育访谈编码的核心依据,进行第二次独立编码.

概念类属有:相关培训、选科、志愿填报.类属“相关培训”下有“课时保障、形式多样、专业有效”三个属性.属性“课时保障”包含“生涯规划课开设频率低、生涯规划课开设频率高”两个维度;“形式多样”包含“课堂或讲座、生涯App和问卷测试”;“专业有效”包含“大而空,缺乏具体指导、对了解就业有帮助、有利于了解专业限制、与新高考贴合性差”.

类属“选科”包含“教学有序、目标明确、选科有据、尊重选择、备考得当”五个属性.“教学有序”包含“班级变动人际关系处理困难、分班供选择的组合少、走班班级凝聚力不强、走班不稳定,费时费力、走班学习难以保障”五个维度;“目标明确”包含“高考后后悔当初的选科、会因选科限制放弃专业、高考前已换科、有想法未换科”;“选科有据”包含“兴趣、自我规划”;“尊重选择”包含“被迫换科对成绩有影响、被迫换科对学习过程有影响、仅提供部分组合”;“备考得当”包含“省模考对高考产生积极影响、省模考后焦虑增加、因考试打乱复习节奏”.

类属“志愿填报”包含“参考多元、指导可靠、志愿有序”三个属性.“参考多元”包含“参考网上分析、参考学校发放的报考书、交给报考机构、向周围人请教”四个维度;“指导可靠”包含“排序困难、学校老师工作不到位、与家长存在分歧、预估不准,滑档等、政策不了解、志愿填报工作量大”;“志愿有序”包含“综合考虑、专业优先、院校优先”.

图1 新高考“生涯教育”模型

3.2编码信度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是指两位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分析结果的一致程度,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的重要指标.归类一致性(CA,Category Agreement)是指评分者之间对相同访谈文本资料的编码归类相同数归类总数的百分比,即CA=2×S/(T1+T2),S表示评分者编码归类相同的个数,T1表示评分者1的编码个数,T2表示评分者2的编码个数.编码信度系数的公式为R=(n×平均相互同意度)/(1+(n-1)×平均相互同意度).平均相互同意度=2×M/(N1+N2)公式中,M、N1、N2与归类一致性公式中的S、T1、T2意义相同[9].

本研究利用归类一致性指数和编码信度系数检验编码结果的信度.统计两位编码者对访谈文本的编码次数和一致数,并计算归类一致性以及编码信度系数.两位研究者的编码归类一致性系数在0.63~0.96之间,总的归类一致性为0.74;编码信度系数为在0.77~0.98之间,总的编码信度系数为0.85.

表1 两名编码者归类一致性及编码信度系数

3.3新高考“生涯教育”模型新高考的背景下,生涯教育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本研究遵照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生涯教育的核心概念,在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生涯规划理论,搭建新高考“生涯教育”模型.该模型以新高考教学标准体系为背景,以生涯教育为核心,发展出“相关培训、选科、志愿填报”生涯教育节点,提出生涯教育可操作、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图2 新高考“生涯教育”模型

4 研究结论

4.1学校教育与学生需求明显脱节访谈者:如果像我们要去开设这种生涯规划的讲座,从你的角度来说,你更喜欢哪一方面的内容,或者可能会引起你的兴趣?

同学P:其实职业上来说的话,比如说我想先从比较多的这几个职业开始,比较普遍的职业,因为我觉得这些普遍的职业学生接触得也多,他可能思考的这种会多一些.学校找的什么科学家,什么大学教授这种太远了,就没有兴趣,会偷偷玩手机.他讲的不是他工作干什么,他讲的是他个人历史,个人发展史,那种(生涯规划)他其实讲的很少.

访谈者:所以生涯规划其实是没有那么满足我们想要知道的东西?

同学A:对.比如说当时医生来讲的时候,讲我毕业于什么地方,然后我在哪里上了博士,除了读了研上了博他怎么样,最后干什么我不知道.像是一个个人介绍.他不是偏向生涯规划那种,真的去介绍我这个职业是干什么,然后你想干,比如说你将来想干医生,你需要干什么这种感觉,他没有这种的指导方面.我当时就特别想知道,比如说我将来要干这个行业,然后我现在可以做什么,我现在可以准备什么东西.

同学D:对大学专业的简单介绍还有其他的一些关于选科的指导建议.

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与学校逐渐完善生涯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10].在S省过去三年的生涯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导致生涯教育最终“无量”亦“无质”的直接原因在于:学校对生涯教育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学校并未了解学生需要的信息是什么,也没有为他们提供一条能够自我探索的道路,导致很多学生得到的只有身为首届新高考学子的迷茫.正如同学H所说:“(学校)根本没有和我们细谈,只说一个流程,你要怎么选择,他没有说你想考哪些专业,未来的前景怎么样,他根本就没有让我们会做思考”.

4.2部分学校迫于师资力量只开设几种选科组合,学生选择不够自由访谈者:好,那请你再回忆一下选科的时候,学校是尊重你们的意愿,提供20个组合进行选择,还是限定好只能选择其中的某几个组合?

同学E:学校先进行了一些调研,然后给出了比较热门的六七种选科方案.

访谈者:那么你选择的是你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科目吗?

同学E:可能是前期调研不足吧,这些方案里并没有我心仪的方案,所以就没选到最喜欢的方案.

访谈者:那么你认为选到不喜欢、不擅长的科目对你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同学E:我是被迫选了物理,太难了,我真得学不来,最后成绩也不好.

新高考的初衷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充分地发展个性,达到育人的差异化和特色化,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距离.现实的困境在于:部分学校囿于自身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资源,难以开设所有的20种选课方案,只给出几种推荐的选课组合.有的学校还会引导甚至劝说学生选择固有的“热门选择”[11],而忽略学生本身的兴趣与能力特长,也因此被质疑为“变相分科”[12].

而当21位受访者被问及“如果选错(选到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科目,您认为对您的学习有何影响”时,一半以上的同学都觉得会学得很吃力,从而进入“越学越不想学,越不想学越差”的恶性循环;而另一小部分同学则表现出“没办法”、“硬着头皮学下去”等心态.可见,无论心态积极与否,选错科目都意味着“学习积极性下降”以及“学得很吃力”,最后影响等级分的换算从而在填报志愿时越发迷茫.

图3 新高考生涯教育脱节问题结构图

4.3管理者对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访谈者:首先请你回忆一下,你在选科之前学校有没有开设生涯规划课?

同学C:有上过,我们有那种类似于心理老师那种,然后他给我们上过一两节这样的课,然后其余的就没有了.

同学K:选课之前开设过.在临近选课的时候,老师开设过两次吧,以前平时是没有的,平时的(时候)老师会提及它,但是没有专门开设课,班会上班主任会给你讲,但是没有专门学,但是也会有一些班主任讲一讲.

同学M:开了一节课,就给我们讲,选科是怎么选的,然后他可能会关系到以后的专业.

研究发现,多数学校的生涯教育课时无保障,教学质量堪忧,学生的满意度较低.课时过少,本就易导致学生接收的生涯教育信息量不足;再加上师资队伍不够夯实,多数学校都是邀请校外各行业人士到校进行讲座,又或者让心理健康老师负责讲解,更有甚者只是班主任提供部分选科指导,这些讲解者大多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专业知识,难以为生涯教育提供质的保障.

学校层面上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不少学校的生涯教育老师存在“被边缘化”的情况[13].以往的“一考定终身”模式,将整个社会引入“唯分数论”的困局之中,也让生涯教育在课程体系下逐渐销声匿迹,进而造成如今生涯教育滞后的局面.究其原因,其根本还是在学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

另一层面而言,我国教育部门对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待商榷.由于此前不重视生涯教育的发展,导致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本土生涯教育体系仍未建立,生涯教育理念也趋于落后,缺少“本土化的”适合自己的生涯指导理论[14].

4.4家长生涯教育意识淡薄,存在明显“缺位”现象在对S省21位新高考考生的访谈中,仅有一位考生提到学校会对家长进行生涯教育讲座培训.除此之外,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家长在生涯教育中的“缺位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对现有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发现大部分家长仍秉持着“唯分数论”的思想[13],认为生涯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很少与孩子进行生涯规划方面的交流.加之学校很少要求家长参与生涯教育活动,进一步降低了家长的参与度.

5 研究启示

5.1高中阶段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打通学生成长的路径研究者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在高中阶段(也即super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的职业生涯探索期[15])都感到迷茫,更表达出了想要寻找未来方向等想法.研究表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生涯教育有助于学生自我认知,帮助学生进行生涯选择,实现学生自我管理[16-17].因此,在高中时期对学生进行系统而专业的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找到未来方向,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就新高考模式而言,选科与志愿填报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两个选择.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难以开展志愿填报教育.但是,如果在选科之前就对同学们进行生涯教育,引导其做出自我规划.如此一来,不仅在提高学习积极性方面大有裨益,更会让他们在填报志愿之时“心中有数”.即使学校的志愿填报教育不能顺利实施,同学们也可以顺利做出这个影响自己一生的重大决定.

有研究者曾对某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前后的心理状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生涯教育使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规划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高中生对知识学习更加重视,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更加清晰.科学合理的生涯教育,不仅提升了他们探索新环境,认知新世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提升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观”[18].

5.2学校应做好生涯教育前期准备,提供学生最需要的信息研究发现,多数学校的生涯教育要么完全处于“缺位”状态,要么“飘在空中”,过于表面,无法为同学们提供想要的信息.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一个简化的生涯教育模型.

本模型从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出发,强调生涯教育是“终身的教育”[15],认为教会同学们“怎么做规划”、“愿意做规划”和向他们普及职业知识同等重要.学校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赋能”,其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觉知,认识到“我是谁”“我要做什么”等问题.其二,学校要积极鼓励同学们自己进行生涯探索,初步了解自己想从事的行业等.

考虑到高中繁重的课业压力,在同学们已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生涯探索后,学校可以针对同学们的需求,普及相关的职业知识,进而突破现今“保量不保质”的局面.

根据之前的采访与研究可以发现,高中生最大的问题是“迷茫、找不到未来的方向”,因此,学校应首先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之后再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行分类收集,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职业,为生涯教师准备课程内容提供方向.

与此同时,生涯教师准备的课程材料应当做到“精心、精简、精华”[19].“精心”在于前期一定要做好实打实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需求.“精简”在于准备课程材料时,要抛却毫无实质性的数据信息、幻灯片、冗杂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等,不拖沓、不堆叠,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具体性质,打好基础.而“精华”则在于材料能够深刻契合学生所需,教师也能够尽可能地回答课堂讨论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让生涯规划能够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发展带来心灵上的“质变”.

图4 简易生涯教育模型

5.3学校应尊重学生选科意愿,尽力做到教育个性化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表示:职业兴趣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人总是选择与自己的人格特点达到最佳匹配的职业[15].同样的,在选科方面,同学们也会更加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的人格特点、兴趣特点的学科.很多同学都表示“按自己的兴趣来选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如果不感兴趣的话就很难,我是学不了、不想学的”.由此可见,倘若学校忽略学生意愿和兴趣特点,甚至引导、劝说他们改变自己的想法,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对于当代高中生,一贯采用传统的生涯教学模式,对学生一概而论使用同样的生涯教育方案,十分不利于学生生涯发展,更不利于补齐短板[10].“育人为本,因材施教”是新高考的基本原则,多元选择是这种原则的主要体现.部分学校受限于教学资源,无法开设20种组合,实行“大走班”模式.但我们仍呼吁学校尽可能尊重学生意愿,协调部分学生走班,竭力实现每个人的发展特色化.

5.4建立高质量家校合作机制,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贯彻生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核心宗旨,离不开高质量的家校合作机制.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的优势,做到在教育内容上相互延续,补充,扩展.其次,教育不断追求人的全面持续健康和终身发展.家校合作是应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而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的有效方法[20].

学校教育系统化,家庭教育深入化.学校在对同学们进行系统化生涯教育之余,可辅以预先采集学生感兴趣的职业,并邀请从事这些职业的家长到校开展“职业咨询会”、“职业体验会”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与职场人士面对面交流,并及时做出反馈[21].同时,学校可以推进发展学生社团,建设校-企联盟、校-家联盟,鼓励学生进行职业实践活动,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为辅的多方联动生涯教育体系,既为生涯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也能保证实践有效性.

5.5立法完善生涯保障机制,推进建立学科生态上文提到,学校乃至社会对于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升.要改变这种局面,唯有从立法上彻底确立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从而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带动整个生涯教育界的发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投入,学校也难以推进生涯教育.因此,除了立法完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以外,还应当加大其中的资金投入,解决学校发展生涯教育的后顾之忧[22].

除此之外,国家还可以积极建设全国“职业生涯规划联盟”,做到每个学校的资源互通共享,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与竞争并存机制.在学校内部,也应当推进学科老师基本的生涯规划知识,形成学科渗透[23],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普及与学科相关的职业知识,从而形成以生涯规划老师为主,其他学科老师为辅的共同教育机制,帮助学生尽早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猜你喜欢
选科生涯编码
我的教书生涯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吐槽退役生涯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Genome and healthcare
尝试课前随机提问,应对生物选科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