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旅游景区类型与空间差异研究

2022-04-01 11:42张广海袁洪英
关键词:游乐县域尺度

张广海 袁洪英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66061,山东青岛)

1 引 言

旅游景区是旅游资源呈现给旅游者体验游玩的重要空间载体,是旅游产业发展基石.研究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对旅游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加强旅游景区研究,有利于完善景区开发与建设,增强游客体验性,从而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2].目前,我国已形成层级分明的旅游景区等级评定体系,开发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旅游景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了国民体验空间,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但我国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凸显,严重阻碍了区域旅游经济均衡发展.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是旅游地理等相关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国外旅游景区相关文献较为广泛,多集中于旅游景区与消费者需求及旅游者行为研究[3],针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景区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运用网络分析、空间分析和地理可视化技术[4-6],研究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为主,研究内容较为微观,但对已形成级别体系的旅游景区研究的不多.国内对旅游景区研究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21世纪初得到较快发展,旅游空间系统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的不断成熟[7].我国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区空间分布特征.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等GIS空间分析工具是研究景区空间分布的主要研究方法;唐承财[8]、贾垚焱等[9]分别运用以上方法研究京津冀地区、云南省等地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二是景区空间的分异影响因素.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地理探测器[10,11]是探讨景区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影响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尺度包括国际[12,13]、全国[14,15]、省际和县域等多尺度和国内各典型区域[16-19].综上,目前国内针对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较为成熟,研究区域逐渐细化.然而缺少对单个省内微观的、多尺度的研究,也较少深入对不同类型景区空间差异进行研究,更缺乏将景区类型与其空间分布结合起来分析旅游景区空间特征.

山东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旅游景区数量规模大,空间分布不均衡,景区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地域结构配置不合理现象.《山东省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20]《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21]中都明确提出要促进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优化5A级景区;打造高质量旅游景区、国际知名景区,特色旅游景区;同时推动旅游集中连片发展.本文借鉴相关研究[22],引入差异测度指数(GDI),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首先从多个空间尺度分析山东省各类型旅游景区区域差异,再进一步对其空间特征进行识别,以期为促进山东省旅游景区的区域均衡发展,打造山东文化旅游强省,为优化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提供理论指导.

2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区域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省,是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旅游业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列.山东省现有16个地级市,含137个县级行政区,地域总面积达15.71万km2.多年来,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居全国第一,景区建设具有显著优势,“好客山东”品牌效应显著,厚重的文化底蕴、优美的生态环境常年吸引了众多的游客,2019年山东省旅游总收入和接待人次分别为1.17×104亿元和9.4×108人次,旅游经济效益凸显.截止2019年底,山东省已有1 228个A级旅游景区,含自然生态类、历史文化类、现代游乐类、产业融合类等,但另一方面,山东省旅游景区存在多而不强、景区类型结构不合理、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严重阻碍区域旅游经济均衡发展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2.1 区域差异测度 测度景区总体空间分异程度通常可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总熵指数、阿特金森指数等差异测度指数,但是这些指数各有区别,难以从整体角度来观测山东省旅游景区分异程度.因此本文采取更加稳定、更具全局视野的总体分异测度指数(GDI)来测度旅游景区空间分异程度.GDI指数构建步骤如下:

1)分别计算变异系数、泰尔指数、总熵指数、阿特金森指数[24-26]

(1)

(2)

(3)

(4)

其中,xi为第i个地区某类型景区个数,μ为某类型景区均值,n为研究区域个数,ε是一个与差异值灵敏度有关的参数,本文取0.5进行计算,并为保证计算过程中对数函数有意义,平移0.000 01个单位[27].

2)构建高质量景区得分的总体分异测度指数(GDI)[28,29].

GDI是由CV、T、GE、A与各自比重构成的函数值,即GDI=f(CV,T,GE,A),为消除数据的量纲和数量级差异,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参照相关研究[30]计算出各指数的权重Wi,i∈1[1,4],最终GDI指数计算公式为:

GDI=W1CV+W2T+W3GE+W4A

(5)

2.2.2 空间格局测度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SpatialDataAnalysis,ESDA)方法,包括核密度分析法测算研究区域内旅游景区的凝聚程度、空间分布密度及局部特征;采用全局Moran′s I 指数分析景区在空间上的相似集聚或随机分散,采用Getis-ord Gi*指数计算在不同空间位置景区属性值的高值和低值的聚集情况,从而将研究区域内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划分为冷点地区、次冷点地区、次热点地区、热点地区四种类型,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31].

2.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研究数据来源于山东省文化旅游厅公布的《2020山东省A级景区名录》,共计选取1 228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并将旅游景区[23]划分为自然生态类、历史文化类、现代游乐类、产业融合类、其他类.自然生态类(含森林草原、水域景观、地质地貌);历史文化类(古村古镇、文化遗迹、文博院馆、红色旅游、宗教文化);现代游乐类(主题游乐、休闲度假、乡村田园、城市公园、特色街区);产业融合类(工业旅游、科技教育、体育运动、文化创意)等)根据获得的景区名录,利用百度坐标拾取器采集旅游景区中心点(X,Y)地理坐标,建立旅游景区点数据库,从而进行不同类型景区空间差异及空间特征分析.

3 山东省旅游景区多尺度区域差异分析

3.1山东省旅游景区开发现状由表1可知,2019年,山东省A级景区总数达1 228家,是2010年的3倍,而2019年A级景区接待人次、景区旅游总收入、景区门票收入分别是4.49亿人次、275.39亿元、70.6亿元,都是2010年的2倍;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02%、7.51%、8.00%、8.50%.增长率普遍较高,说明山东省旅游市场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且对比可知,山东省A级景区增长率明显高于景区接待人次、景区旅游总收入和景区门票收入的增长率,说明山东省旅游景区数量供给较多的现象.

表1 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数及营收情况表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山东省旅游景区数量,相较2018年,减少64家,景区数量呈现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早在2015年,山东省已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摘牌16家A级旅游景区,较早开启国内旅游景区退出机制[32],2019年山东取消4家4A级景区质量等级,种种迹象表明山东省旅游景区数量增速放缓,从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趋势越发明显.

3.1.1 总体空间分布 2019年山东省1A-5A级景区数分别为4家、352家、636家、223家、13家,可以看出山东省A级景区类型主要集中在2A,3A、4A级景区,5A及1A较少,总体呈现橄榄型分布.图1可知,从A级旅游景区等级分类来看,5A级景区临沂、威海、烟台分别拥有两家;济南、青岛、枣庄、东营、潍坊、济宁、泰安分别拥有一家.临沂4A级景区最多(28家),青岛次之(26家),菏泽市最少(4家);3A级景区在各市分布较为均衡,济宁市最多(70家),青岛市次之(69家),菏泽市最少(10家);临沂市2A级景区(81家)显著比其他各市多,威海市最少仅4家,拥有1A级景区的只有济南、枣庄、菏泽.

图1 山东省各市各类型和各级别景区数

依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主体区范围划分标准山东省可划分成2大区域:一是沿海地区(青岛、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潍坊,共七市);二是内陆地区(济南、泰安、淄博、德州、聊城、菏泽、济宁、枣庄、临沂,共九市).其中沿海地区A级旅游景区数量为516家;内陆地区为712家;两地区分别占全省比重为42.02%和57.98%;内陆地区自然生态类、历史文化类、现代游乐类、产业融合类、其他类景区分别为188家、187家、220家、114家和3家;沿海地区则分别有158家、101家、190家、67家和0家.说明山东省沿海与内陆地区各等级旅游景区分布较为均衡.

3.1.2 地级市尺度空间分布 从地级市尺度来看,临沂市旅游景区数量最多(174家),菏泽市旅游景区数量最少(29家),极差为145.按数量划分,利用ArcGIS自然断点法,将16个市划分为四个梯度,临沂市位于第一梯度[128,174],占比6.25%;济宁市、潍坊市、青岛市位于第二梯度[81,128],占比18.75%;烟台市、日照市、枣庄市、泰安市、济南市、淄博市、东营市、滨州市、德州市、聊城市位于第三梯度[50,80], 占比62.5%;菏泽市、威海市位于第四梯度[29,48],占比12.5%.由此可知,山东省各市A级旅游景区极差较大,且大部分市域景区数量都位于第三梯度,山东各市景区数差异较大.

3.1.3 县域尺度空间分布 从县域尺度来看,沂水县旅游景区数量最多(41家),部分县域旅游景区数量最少仅有1家,极差为40.按数量划分,利用ArcGIS自然断点法,将137个县域划分为四个梯度,共有8个县域处于第一梯度[21,40],占比5.84%;26个县域处于第二梯度[12,20],占比18.98%;45个县域处于第三梯度[7,11],占比32.85%;58个县域处于[1,6],占比42.34%.由此可知,山东省各县域景区数差异较大,且大部分县域景区数量较少.

3.2山东省旅游景区多尺度差异分析山东省各市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概况见图(1),从中可以看出自然生态类景区潍坊市和济宁市并列第一,达39家,德州市最少仅有6家;历史文化类景区济宁市位列第一,达42家,日照市仅有4家;现代游乐类景区临沂市高居榜首拥有83家,菏泽市仅有3家;产业融合类景区多分布在临沂市,达35家,菏泽市仅有1家,其他类景区淄博市、济南市、枣庄市各1家,其他为0.总体来看,临沂市、济宁市、青岛市各类型都相对较多,而菏泽市、威海市、聊城市则相对较少.

3.2.1 总体差异分析 为分析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总体差异,首先,通过计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GDI指数(表2),可以看出各类型景区的GDI指数都低于0.1,相对较小,说明两区域各类型景区数量分布较为均衡,沿海与内陆两区域间各类型景区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表2 山东省不同尺度下各类型旅游景区总体分异指数(GDI)

进一步分析两区域内部各类型景区的差异.通过对比沿海七市间GDI指数可知,现代游乐类(0.442)>产业融合类(0.363)>自然历史类(0.242)>历史文化类(0.149),说明现代游乐类景区在沿海各市间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主要原因现代游乐类景区需大量资金投入运营管理,而沿海七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旅游投资差异较大;通过对比内陆地区九市间GDI指数可知,历史文化类(0.216)>自然历史类(0.141)>现代游乐类(0.123)>产业融合类(0.120),说明历史文化类景区在内陆各市间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济宁、泰安历史文化悠久,历史文化类景区开发早,景区集群效应明显,而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有待挖掘,应加快文旅融合的步伐,壮大红色文化类、传统文化类景区数量,以文兴旅.

3.2.2 地级市尺度差异分析 进一步探究山东省不同类型旅游景区在各市间空间分布差异,计算山东省十六市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总体分异指数(表2),可得各类型GDI指数是现代游乐类(0.331)>产业融合类(0.312)>自然生态类(0.219)>历史文化类(0.214).说明现代游乐类景区和产业融合类景区在各市间分布最不平衡,而自然生态类和历史文化类在各市间分布相对平衡.我国自然生态类和历史文化类景区开发较早,模式较为成熟,地域间分布较为均衡;近年来随着景区投资进一步凸显文化特性、游乐特性,以及游客追求更高品质和更多类型的景区体验,文化类、游乐类和产业融合类景区虽逐渐增多,但受到各区域的资源禀赋、社会经济、交通条件发展不一,地域间分布不均衡现象明显.

3.2.3 县域尺度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山东省不同类型A级旅游景区在县域尺度的空间差异,计算山东省各县不同类型景区GDI指数,结果如表2所示.得出山东省137县各类型GDI指数产业融合类(1.615)>自然生态类(1.084)>历史文化类(0.949)>现代游乐类(0.923),可以看出产业融合类景区在县域尺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历史文化类和现代游乐类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原因主要是产业融合类景区,沂水县分布最多9家,但另外49个县没有该类型景区;自然生态类,邹城区分布最多13家,28个县域没有该类型景区;历史文化类,嘉祥县分布最多有8家,26个县没有该类型景区;现代游乐类,沂水县分布最多达23家,但21个县没有该类型景区.

再分别计算各市内的县域尺度GDI指数,结果见表2.首先从自然生态类GDI指数来看,菏泽市内的县域GDI指数达2.044,由于该市5个县自然生态类景区数位0,导致其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聊城、淄博、济南、德州、威海,共五市内的县域GDI指数大于1,说明自然生态类景区在各市内部县域空间分布不均衡;日照市内的县域GDI指数为0.19,原因在于,该市内的东港区(12家)、莒县(6家)、岚山区(4家)、五莲县(3家),拥有自然生态类景区数量较少但分布较为均衡.

其次从历史文化类GDI指数来看,日照市内县域GDI指数达2.577,由于该市4辖区中2个县没有该类型景区,导致其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潍坊、烟台、济南、德州、威海,共五市内的县域GDI指数大于1,说明历史文化类景区在各县域间空间分布较为不均衡;东营市内县域GDI指数最低,为0.102,原因在于,东营区、广饶县、河口区、垦利区、利津县分别有2家、3家、1家、2家、2家,数量较少但分布较为均衡.

再次从现代游乐类GDI指数来看,菏泽市内的县域GDI指数达2.237,由于该市9个县域中6个县域没有该类型景区,导致其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聊城、淄博、枣庄、德州、济南五市的县域GDI指数大于1,说明现代游乐类景区在各县域内空间分布较为不均衡;滨州市内县域GDI指数最大,为0.219,滨州市七个县域,平均每个县域有2家该类型景区,数量较少,但分布较为均衡.

最后从产业融合类GDI指数来看,菏泽市内的县域GDI指数最大,达3.314;青岛、枣庄、济宁三市内的县域GDI指数大于2;威海、济南、潍坊、淄博、德州、聊城、东营、泰安,共八市的县域GDI指数大于1,仅4市的县域GDI指数小于1,日照市内的县域GDI指数最小,为0.091,相对其他三类景区,产业融合类景区在各市的县域内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综上所述,山东省各类型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区域差异较小,但存在市际差异和县域差异,微观尺度的空间非均衡程度比较明显,其中,现代游乐类景区在沿海各市间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历史文化类景区在区域尺度上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现代游乐类景区和产业融合类景区在各市间分布差异较大;产业融合类景区在各市的县内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4 山东省不同类型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4.1不同类型景区分布总体特征山东省各类旅游景区中现代游乐类数量最多,占所有景区总数33.39%,自然生态类旅游景区占比28.18%;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占比23.45%;产业融合类旅游景区占比14.74%;其他类最少,仅占0.24%.从空间分布来看(图2),自然生态类景区主要分布于山东中部地区以及青岛、日照的沿海区域.历史文化类景区主要分布在山东中西部地区以及青岛市南、市北区域;产业融合类景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菏泽分布较少;产业融合类景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威海和菏泽较少.各类景区主要沿中部山地区域、沿海岸线分布,集中在鲁中、鲁东南以及沿海地区、鲁西地区普遍较少,景区空间分异特征显著.

图2 山东省不同类型旅游景区分布图

4.2不同类型景区空间集聚分布特征进一步采用核密度分析景区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集聚程度(图3).从市域尺度来看,山东省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的核密度呈现多地局部集中,形成青岛市南部及临沂北部两个高密度点;烟台-威海沿海区形成较高集聚块;济宁-泰安-济南-滨州-东营形成较高密度集聚片.自然生态类主要形成以枣庄-济宁-泰安-济南-淄博内地高密度集聚区,青岛-日照沿海高密度集聚区;历史文化类主要形成以济宁-枣庄为中心高密度集聚区;淄博、青岛两个高密度集聚点;现代游乐类主要形成了临沂、青岛两个高密度集聚点;产业融合类主要形成了临沂、济宁、淄博、青岛四个高密度集聚点.

图3 山东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核密度

4.3不同类型景区空间关联特征采用ArcGIS的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指数进一步分析景区要素潜在的相互依赖性.首先计算山东省市域尺度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全局Moran′s I估计值为0.45,正态统计量Z值为3.26,其值为正,检验效果较为显著,说明山东省的旅游景区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再依次获得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全局Moran′s I,自然生态类、历史文化类景区的Moran′s I分别是0.77和1.08,说明以上两类型的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而现代游乐类旅游景区和产业融合类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随机性分布.

进一步从县域尺度计算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全局Moran′s I,全类型、自然生态类、历史文化类、现代游乐类、产业融合类Moran′s I指数分别为0.18、0.10、0.14、0.22、0.18,结果显示县域尺度下的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都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随着研究单元的微观化,现代游乐类和产业融合类的相关性增加,而自然生态类和历史文化类的相关性减弱.市域尺度的Moran′s I指数较县域尺度大,说明尺度越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越高.

表3 不同尺度Moran′s I指数及显著性

4.4不同类型景区冷热点特征采用ArcGIS中的Hot Spot Analysis(热点分析)识别各类型景区分布中具有统计上显著的高值(热点)或低值(冷点)聚集的位置.总体而言,山东省县域尺度旅游景区的冷热点空间差异明显(图4).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济宁东部的兖州区、曲阜市、邹城区,日照的莒县、五莲县和岚山区,临沂东北部的沂水县和沂南县,淄博南部沂源县;次热点区域围绕热点区域分布;冷点区集中分布于菏泽中部五大县区,以及德州南部区域和聊城的高唐县.热点和次热点区所占面积较小,而冷点和次冷点区所占面积较大,说明山东省旅游景区的发展以不活跃为主.

图4 山东省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热点图

从各类型来看,自然生态类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日照市的岚山区和东港区、五莲县,以及泰安市的泰山区和岱岳区、济宁的邹城市和枣庄的滕州区,冷点区主要集中于菏泽的巨野县、德州中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聊城的高唐县.历史文化类热点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济宁市中部区域,冷点区较为分散.现代游乐类热点区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形成以沂南县-沂水县-莒县-沂源县集聚区,冷点区分布也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菏泽市,德州南部和淄博恒台县有小块集聚.产业融合类冷热点分布明显,热点主要形成以沂水县-沂南县-莒县-河东区-兰山区集中区,冷点区集中在菏泽中部.

5 结 语

通过对山东省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具体结论如下:

1)山东省旅游景区等级数量总体呈现橄榄型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2A-4A级景区,5A级和1A级景区相对较少,这也是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不同等级来看,山东省旅游景区数量居前三为临沂、济宁、青岛.今后山东省应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旅游景区,培育高等级旅游景区,转变粗放数量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景区丰富型城市临沂、青岛、济宁的辐射带动作用.

2)山东省各类型景区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鲁中、鲁南、滨海地区;从不同类型来看,山东省各类旅游景点中现代游乐类数量最多,但历史文化类和产业融合类旅游景区占比较少,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方针路线,文化是旅游景区发展新动能,今后山东各市应进一步挖掘各市红色文化及传统文化内涵,“以文兴旅”助推景区提质发展.

3)不同尺度下,各类型景区空间分布差异不同.从区域尺度来看,各类景区在沿海与内陆区域空间分布较为均衡,沿海各市间现代游乐类景区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内陆各市间历史文化类景区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市域尺度下现代游乐类景区和产业融合类景区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县域尺度下产业融合类景区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从县域分布来看,菏泽、济南、枣庄三市内各县不同类型景区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现代游乐类和产业融合类景区都是需要大量资本投入运营的景区类型,其微观尺度上的空间分布不均衡表明,山东省文旅投资不均衡、针对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微观尺度的规划较为欠缺,形成了景区发展“马太效应”,出现 “旅游景区发展阴影区”,最终造成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今后各市及各县政府规划部门应在以《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为指导,结合各地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更加微观、细致的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强化省、市、县综合协调,促进地区旅游业均衡发展.

4)山东省旅游景区在市域层面空间分布的核密度呈现“集聚点+集聚块+集聚片状结构”,以斑块状结构为主.具体表现为青岛市南部及临沂北部形成高密度点;烟台-威海沿海区形成较高集聚块;济宁-泰安-济南-滨州-东营形成较高密度集聚片.研究表明山东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景区核心城市和集聚片区,今后山东省应继续以“自然为机理,文化为魂、游乐为媒”,壮大市域景区连片发展趋势.

5)县域尺度旅游景区的冷热点空间差异明显.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济宁、日照、临沂、淄博南部.次热点区域围绕热点区域分布;冷点区集中分布于菏泽中部,以及德州南部区域.热点和次热点区所占面积较小,而冷点和次冷点区所占面积较大,说明在县域尺度上山东省旅游景区的发展以不活跃为主.今后山东省应推广热点县域地区旅游景区开发经验,发挥热点县域地区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深入挖掘冷点地区资源特色内涵,通过组合不同资源和环境,形成特色化、类型多样化、品牌化旅游景区,助力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总体而言,影响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因素多种多样.各区域、市域、县域的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湖泊水系、社会经济、交通条件、人口分布和政府行为等因素不一,导致不同类型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显著.

猜你喜欢
游乐县域尺度
冬奥游乐会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动物游乐汇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景观文化展示森林公园游乐魅力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音乐游戏玩起来
——新春游乐汇
宇宙的尺度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