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融合学界响应的区域比较研究
——基于中国知网10 902篇期刊学术论文的大数据分析

2022-04-01 02:51:04罗霞霞
关键词:学界学术论文资助

罗霞霞,王 超

(1.贵州财经大学 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0 引言

产业融合是指各种要素向经济领域的渗透融合,黄蕊等[1]认为其不仅可以加速资源的整合力度,增强产业的耦合协调水平,更能够形成经济发展的新业态。产业融合的提出能够促进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的产生,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党中央高度关注经济领域工作相关产业融合问题,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一二三产业融合问题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融合的研究进展如下:

一是关于产业融合内涵、理论及其评价的研究。赵霞等[2]认为产业融合体现的是三个产业在同一个产业或者行业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过程。王昕坤[3]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对农业产业融合赋予新的内涵。肖卫东等[4]对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解读,认为融合是“三产融合”的核心和基础,最终目标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刘海英[5]基于产业融合理论,认为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张林等[6]借助理论分析,认为产业融合对农民的收入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余涛[7]通过构建评价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指标体系,研究发现东部及西部三产融合发展的速度较快。Michal等[8]指出金融体系的完善,提高了资本的配置效率,进而加速产业发展。Richards[9]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存在外部动力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Sick等[10]提出产业融合的早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进一步提高了产业融合的概念清晰度。

二是关于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的研究。张林等[11]认为金融发展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支持作用,但是当前金融发展存在贷款供给不足、融资渠道缺乏等困境。熊爱华等[12]认为深化农业发展功能以及拓展先进技术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模式。赵趁[13]认为探索产业融合的新模式和实现路径能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王烨冰[14]认为在面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初始阶段,可利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方式实现产业融合。陈赞章[15]认为政府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田真平等[16]通过研究创新驱动对产业融合的影响,进而研究产业融合的演进机理。罗丹等[17]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对肇庆文化旅游的分析,并为其提出发展思路。Coreynen等[18]提出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有助于降低企业能耗和污染排放,为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奠定基础。Hacklin等[19]通过对产业融合模式和类型的归纳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产业融合理论。

三是关于产业融合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刘安乐等[20]认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政府政策条件有显著关系,蒋焕洲等[21]分析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扩大的趋势。郭金花等[22]通过构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指标体系,发现产业融合对区域产业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张亨溢[23]将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村产业融合结合起来,研究农村产业融合方面的问题。邓典雅等[24]对我国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产业融合背景下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杨雁翔[25]借助Moran’I 指数法商贸流通业进行分析,认为商贸流通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应。彭芳梅[26]通过DEA-Malmquist及耦联评价的方法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赵晓军等[27]通过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发现提升产业融合的发展水平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Ernkvist等[28]对日本电子游戏产业发展兴衰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数字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动因是多方面的。Agnieska[29]主要集中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的研究。Curran等[30]认为当不同学科、技术和市场融合时,产业融合会不断发展。

综上,学者们在产业融合的研究内容、影响作用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是,学界对于产业融合学术期刊响应情况的研究鲜见,因此,作者基于有关产业融合学术期刊论文的大数据分析,通过设定学界响应指标体系对中国产业融合发展进行分析,探索学界对产业融合研究的地区差异和时空演变情况,从而反映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学者有关产业融合研究的不同情况,为学界了解产业融合研究现状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设计的学界响应指数对于全球学术界和社会实践有着重大参考价值,为全球不同领域的学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同时,以学界响应指数作为参考维度,有助于完善行业的评价标准体系。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响应指数进行测评,参考Wang等[31]关于相应指数指标的构建,将响应程度的测评设3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期刊的响应程度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其分析过程如下:将响应程度分为重视程度、资助程度、聚焦程度3个维度进行计算并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这3个维度进行算术平均得出响应指数。

表1 学术期刊响应指数的测评指标体系

1.1.1 重视程度

重视程度指自产业融合概念提出后,从2000—2019年学术论文中与“产业融合”相关主题论文发表所占比重程度,如公式(1)所示,其中a表示区域代码,t表示年份,sa(t)表示样本时间段内与产业融合相关的学术论文篇数,ra(t)表示该时段对应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

(1)

1.1.2 资助程度

资助程度是用于衡量自“产业融合”提出后,从2000—2019年中,受各类科研项目资助的学术论文成果占样本时间段内所有产业融合主题发表论文的比例。一般可认为受到项目资助的级别,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学界对产业融合主题的资助程度,项目的级别越高,资助程度越大,分值设置应当越高。若以三级评分为标准,受国家级项目资助的论文成果记为3分,省部级项目资助的论文成果记为2分,其他各级项目资助的论文记为1分,未受项目资助的论文记为0分,可以得到公式(2),ca(t)表示样本时间段内产业融合主题学术论文项目资助总得分,ga(t)表示理想状态,也即样本时间段内所有论文均为最高积分标准(3分)下的总分。

(2)

1.1.3 聚焦程度

聚焦程度指自“产业融合”提出以来,从2000—2019年中,样本时间段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中产业融合关键词占该主题论文总关键词的比例,比值越大说明产业融合相关文章内容越聚焦反映产业融合这个主题,如公式(3)所示,其中pa(t)表示关键词中主题词所占词频,fa(t)表示所有关键词的总词频。

(3)

1.1.4 学界响应指数

学术期刊的学界响应指数是通过学术期刊对相关主题文章所展现出来的重视、资助、聚焦3个维度进行衡量的综合程度,通俗地讲就是学界对相关主题论文发表的积极程度和主要态度。研究设立中国学界产业融合研究的响应指数,旨在对各地区学术期刊产业融合主题的论文发表情况做出评价。提出响应指数的目的是衡量不同地区学术期刊对于“产业融合”这一主题论文发表的响应情况,以期为政策制定人员和期刊工作者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指标。为了将论文发表数量、主题资助、主题聚焦等因素差异纳入考核范围,选择3个维度、6项指标对指标体系进行设计。

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收录2000—2019年各学术期刊关于产业融合这一主题发表的学术论文,以4年为1个样本时间段,按各学术期刊出版地所在行政区域划分,对发表产业融合主题论文的响应指数进行计算。省级行政区域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学术期刊对产业融合论文发表的响应程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侧面反映相关省级地方政府部门对该项工作的不同响应程度。综上所述,响应指数计算如公式(4)所示。RjIa(t)表示标准化后的指标,RIa(t)表示学界响应指数。

(4)

RIa(t)=AVERAGE[R1I(t)+R2I(t)+R3I(t)]

(5)

多区域学术期刊响应指数值域为RIa(t)∈[0,1]。为更清楚地说明各地区学术期刊关于产业融合学术论文发表的响应情况,对该值域做以下规定:0≤RIa(t)≤0.3表示该地区学术期刊对产业融合学术论文发表的响应程度为四级响应,若为0即表示响应程度最低;0.3

1.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产业融合”为主题进行检索,对 2000—2019年可查询到的相关学术期刊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包含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数据(因数据库收录原因,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不在此次研究范围)。共收集中国知网在200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以产业融合为主题发表的中文学术论文文献10 904篇,其中含学术期刊出版地在中国的学术性文献10 902篇和学术期刊出版地属其他国家的文献2篇(不纳入核算范围)。对数据库资料进行如下处理:第一步,按照选取规则确定需要分析的文章,建立产业融合学术论文文献的数据库。第二步,将样本按照发表的时间进行编号。第三步,根据设计的数学模型对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第四步,根据响应程度指数对统计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产业融合在中国各地区的响应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视程度分析

如表2中数据所示,将2000—2019年分为5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从重视程度来看,各时间段内中国各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重视程度逐渐显现出差别。具体数据分析如下:第一,从时间维度来看,广西、湖南、青海等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重视程度指数呈现出逐步递增的趋势,2000—2019年,3个地区增长率分别为179%、380%和224%,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重视程度呈现大幅增长。第二,2004—2012年,我国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重视程度指数下降,其平均值从2004—2007年的0.482降低为2008—2012年的0.258,下降了46.6%。第三,从空间维度来看,2000—2003年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重视程度响应地区较少,只有北京、江苏、广东、河北、四川等16个地区,且除了重视程度为1.000的地区外,重视程度指数最高的江苏也仅达到0.531。第四,2000—2019年,中国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出现得早,且东部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重视程度指数最高,但中部地区重视程度指数增长率最高,达390%。第五,上海、新疆、宁夏、西藏、青海等地区产业融合重视程度指数为1.000,代表该地区在该时间段的重视程度指数相对较高,并非重视程度已经达到1.000的水平。

表2 2010—2019年产业融合重视程度指数

2.2 资助程度分析

如表3中数据所示,将2000—2019年分为5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对资助程度指数数据具体分析如下:从时间维度来看,各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资助程度指数逐步上升。2000—2003年,我国仅有少数几个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存在资助情况,而到2016年以后,我国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平均资助程度指数达到了0.617;从空间维度来看,我国各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资助程度存在差异。北京、江苏、浙江等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资助情况出现得较早,其平均资助程度指数也相对较高,而青海、西藏、宁夏等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发展较慢,在2008—2012年这一时间段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才出现资助情况;从2000—2019年,我国东部的上海、辽宁,中部的黑龙江以及西部的青海、新疆、云南、广西、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资助程度在各时间段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在不同样本时间段内,陕西、浙江、宁夏、西藏、湖南等地区产业融合资助程度指数相对较高,产业融合资助程度指数达1.000。

表3 2010—2019年产业融合资助程度指数

2.3 聚焦程度分析

如表4中数据所示,将2000—2019年分为5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从聚焦程度来看,学术期刊关于产业融合的聚焦程度指数表现出以下特点:从时间维度来看,从2000—2019年,广西、湖南、山西、云南等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聚焦程度表现出逐渐聚焦的趋势,各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聚焦程度指数总体增长率分别为260%、40%、60.2%、93.4%;从空间维度来看,北京、广东、河北、湖北、江苏、上海等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聚焦程度表现较早,而西藏、海南等地区直到2016年以后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聚焦程度才被显现出来。从2000—2019年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3个区域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平均聚焦程度指数分别为0.588、0.567、0.425,东部地区表现得最为聚焦,其次是中部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平均聚焦程度指数最低的是西部地区。第四,湖北、河南、安徽、云南等地区产业融合聚焦程度指数为1.000,表明这几个地区在一定时间段内与其他地区相比,产业融合聚焦程度指数相对较高。

2.4 响应指数分析

2.4.1 时空演进情况分析

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看(见表5),我国各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发表响应指数呈现出以下特点:1)随着时间的推移,从2000—2019年,我国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地区响应数量逐渐增加,从2000年14个未响应地区到2012年31个省份全部响应,实现全国范围内均出现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响应。2)在2016—2019年这一时间段内,全国各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发表的响应指数均达到了二级响应及以上程度。3)在2000—2003年这个时间段内,我国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发表的响应指数主要出现在东部及中部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2.4.2 响应指数变化分析

从响应程度来看(见表5),我国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响应指数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从2008—2019年,我国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响应指数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除宁夏省外,其他地区产业融合学界响应指数均达三级及以上响应程度。2)2000—2003年我国只有少数地区学术期刊关于产业融合做出较低级别的学界响应,从2004—2019年响应地区增多的同时响应程度级别也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反映了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学术期刊对产业融合的关注日益聚焦,也体现了产业融合在各(直辖市、自治区)的规划中占有重要席位。3)从2000—2019年,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发表响应指数最高的地区分别是上海 RI(2000—2003年)=0.938、浙江 RI(2004—2007年)=0.697、宁夏 RI(2008—2011年)=0.667、西藏 RI(2012—2015年)=0.667、辽宁RI(2016—2019年)=0.832,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响应程度较高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

表5 2000—2019年中国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产业融合的响应指数

3 结论

3.1 我国产业融合响应指数学界研究东部及中部地区早于西部地区

我国各地区产业融合研究学界响应情况总体上呈现出局部带动整体,各省份迅速传播的局面。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布局,我国各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发表呈现出地域差异,东部及中部地区大多数省份出现得较早,西部地区响应得较慢,由于西部地区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在东中部地区的带动下,将“绿色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以推动经济发展,因此西部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发表的响应程度发展较快。我国各地区学术期刊关于产业融合的学界响应指数出现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不仅与经济、地理等因素有关,还与各个地区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和长期规划差异有着重要关系。

3.2 我国产业融合重视程度学界研究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对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重视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重视程度指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发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界对于国家政策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在21世纪初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导致经济低迷、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无序,产业融合重视程度较低。

3.3 我国产业融合项目资助程度学界研究东部与西部地区相对较早

对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资助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融合研究项目的资助程度形成局部带动整体的趋势,逐渐扩散至各个省域。从2000—2019年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资助程度越来越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可利用的资金资源扩大,产业融合这一战略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界对产业融合这一话题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资助程度逐步提高。

3.4 我国产业融合聚焦程度学界研究产业结构复杂地区相对较高

对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聚焦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学界对产业融合研究一直保持着关注的态度,产业融合研究学界聚焦程度指数表现出东部及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早,且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平均聚焦程度指数更高。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出产业发展全部动能[32]。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产业融合研究学界聚焦程度越来越聚焦,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单一形式的产业发展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运行,需聚焦产业融合发展,释放经济发展动能。

4 讨论

4.1 产业融合关注态度是产业融合响应指数设计的影响因素

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知网的数据通过学界响应指数指标的设计,分别从重视程度、资助程度、聚焦程度3个维度对产业融合这一主题进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间产业融合工作的关注态度。从大数据来看,学界产业融合研究响应指数设计影响因素表现如下:首先,学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态度是影响产业融合期刊论文发表响应程度指数高低的重要因素,关注程度越高,相应产业融合研究期刊学术论文的响应指数也越高。其次,在一段时间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布局等都会影响产业融合研究期刊学术论文的响应指数。

4.2 学界响应指数指标体系设计为政策制定者绩效考核提供参考

研究所采用的学界响应指数的设计,相较与定量研究而言,无论是对学界、社会还是相关政府部门都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学界响应指数的地区差异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比较参考。研究的结论显示,西部地区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的响应指数偏低且反应慢,因此,西部地区政府政策制定者应当加大对产业融合的推动力度。其次,学界响应指数的深入完善可以为绩效动态考核提供一个过程监督。对于地区而言,各区域期刊学术论文的响应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关地区对国家重要工作部署推进程度和该地区的关注态度,从而可以为各省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地区相关工作推进过程和成效进行过程监督。

4.3 学界响应指数指标体系设计的数据来源存在不足

研究通过设计学界响应指标体系对产业融合学界响应情况进行研究,相对于学界对文献研究而言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首先,研究选取的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总库,中国知网虽为中国最大的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承载的论文数据量巨大,但对于未被纳入中国知网数据库的论文无法进行入研究。其次,研究通过设计指标体系的方式对产业融合学界响应情况进行研究,主要通过对指标进行量化的方式来分析学界响应的时空动态演变情况,该指标体系尚未将全部影响学界响应情况的因素都包含进去

4.4 不同国家采用学界响应指数指标体系需完善

研究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测度方法已经较全面地反映了各省域之间产业融合期刊学术论文响应的地区差异,相对于已有研究而言还需对数据的全面性进行完善,更客观地反映出产业融合研究学界响应的区域差异。另外,研究以中国大陆为例对响应指数的应用进行说明,为该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的使用提供了科学化的验证,关于学界响应指数的国际化应用转化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公式的完善和变换进而实现方法体系的完善。

4.5 多方面综合测评学界响应指数指标体系

相较于以往研究而言,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而对于中国知网收录的各省域期刊发表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文,主要反映了学界对产业融合这一主题的响应程度情况,对于社会及政府对相关工作响应程度的测度还未能准确判断。因此,未来还需对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以及新媒体等如何做出响应进行探讨,通过对这一系列的媒体响应进行综合测评,建立起一个多主体联动响应的测评体系,更客观地反映各地区政府部门和社会对某项工作的关注态度,精准定位工作推进程度和社会反映程度,助力相关重大决策部署更好地得到信息反馈。

猜你喜欢
学界学术论文资助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系统医学(2023年18期)2024-01-10 01:57:20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系统医学(2023年13期)2023-10-26 04:04:08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系统医学(2022年17期)2022-11-07 09:23:50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系统医学(2022年2期)2022-05-05 07:10:46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中国记者(2014年9期)2014-03-01 01:44:23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