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士勤,彭 双,武爱娜,张 扬,汤晓珊,季冠忠
(1.山东省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 济南 250014;2.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山东 济南 250101)
双重预防体系是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其所建立的工作机制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有效方法。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在2016年下发了《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2016〕3号文)[1],首次提出了构建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的要求,同年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又下发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2016〕11号文)[2],提出要如何构建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2016年山东省相继颁布了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3-4]和非煤矿山行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细则[5-6],2017、2018年在山东省相应的地方法规中[7-9]也明确了企业建立双重预防体系的要求。双重预防体系在地质勘查行业的推行已经势在必行,该体系的有效推行对提高行业安全管理水平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地质勘查行业工种较多,涉及地质勘查、测量、物化探、岩土工程等多个领域,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地质勘查行业的延伸,在一些新兴领域如页岩气、矿山灾害治理、地质灾害治理也相继开展工作,造成各类危险因素的风险随之增加,加之野外工作的高流动性和高分散性、环境条件复杂、危险有害因素复杂多变和不可预见性,严重威胁着野外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2017年以后,一些地质勘查单位相继建立了安全标准化体系[10],通过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管控措施的实施,力求减少各类风险对野外作业人员安全的影响,也为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地质勘查行业作为非煤矿山行业被纳入国家安全生产许可范围。现阶段大部分地质勘查单位建立了 OHSMS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11],以期将安全管理方法手段更加规范化、系统化。该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结合企业安全生产方针,运用PDCA循环开展策划、实施、检查和评审过程,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目前地质勘查单位的安全管理模式多数是传统管理模式和该管理体系的融合运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质勘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系统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该管理体系的运行绩效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是:①该体系更注重的是管理方法,强调的是最终运行绩效,对过程绩效没有提出严格的要求;②地质勘查单位对该管理体系的优越性、系统性认识不足,在请求第三方认证评审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取证需要,造成一些地质勘查单位虽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但运行效果一般,甚至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该管理体系的作用,导致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识别不充分、评价不准确、措施落实不到位,未达到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减少或杜绝事故的目的。
1.2.1 现行安全管理模式与双重预防体系的区别
(1) 地质勘查单位现行安全管理模式多数建立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是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产物。该安全管理模式试图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虽然掌握了系统的管理方法,但因缺乏系统性量化标准,致使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始终无法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在地质勘查单位强制性要求中主要包括制度、规程、规定等,多为管理性要求,已建立的制度和规程等普遍存在内容不规范、执行有缺失等现象。地质勘查单位建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虽要求组织不断地进行PDCA循环,始终保持体系持续改进,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目标,但由于第三方评审机构的市场化,对过程的控制过度强调了控制手段的有无,缺少了对过程控制的达标要求,只对最终的安全绩效予以关注,对过程绩效控制的关注度不高,造成建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地质勘查单位实际情况脱节,未真正达到消除或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目的。
(2) 双重预防体系采取强制原则,是在地质勘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在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重点突出风险识别、风险分级管控和不断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这条主线,使地质勘查单位生产始终处于不断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良好运行状态,满足广大从业人员对自身安全和文明生产的愿望。该体系将风险管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始终贯穿于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如《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12]和《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指南》[13],均对风险管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双重预防体系作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重要支撑,其建立有起点要求,它从人员行为、设备设施配置及管理、优化环境条件和安全管理几个方面着手建立标准,以此来充分识别和评价风险,控制安全隐患,其对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配置、达标要求等都有明确的量值规定,以此来判定企业是否达到安全生产标准。
1.2.2 现行安全管理模式与双重预防体系的联系
(1) 两者都强调预防为主、持续改进以及动态管理,均是在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这条主线上展开工作,期望达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目标。
(2) 两者都强调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这是一个承诺,把遵守法律法规作为底线,并始终强调以人为本。
综上所述,双重预防体系与现行的安全管理模式之间各有侧重,只有将两者有效融合,才能做到既满足强制性要求,又做到系统化,并通过运行不断持续改进,进而达到控制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的目的。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始终坚持过程控制的原则,使地质勘查单位建立自我约束、自我调整、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13]。
双重预防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应由多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等共同参与,从基层人员到最高管理者,全员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并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地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同时应兼顾与地质勘查企业现行安全管理体系的紧密融合,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双重预防体系贯穿于地质勘查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2.1.1 确认风险点
风险点是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14]。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也是风险管控的关键环节,如钻探作业区、材料工具区、泥浆循环区、配电室、生活区、周边地质环境等均可作为风险点,这些风险点既包括设备设施的状态,也包括人员行为活动,受作业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对确认的风险点内不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不同风险控制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2.1.2 危险源辨识
2.1.2.1 危险源的辨识依据
危险源的辨识主要依据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15]和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16]。
2.1.2.2 明确辨识对象
风险点确定后,通过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分析辨识出所包含的危险源。危险源的辨识一般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方面进行。
(1) 人的因素方面的危险源主要有心理及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7-18],具体见图1。
图1 人的因素危险源分析[17-18]Fig.1 Hazard analysis of human factors
(2) 物的因素方面的危险源主要有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具体见图2。
图2 物的因素危险源分析Fig.2 Hazard analysis of material factors
(3) 环境因素方面的危险源主要有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和其他作业环境不良,具体见图3。
图3 环境因素危险源分析Fig.3 Hazard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4) 管理因素方面的危险源主要有安全责任制未落实、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和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具体见图4。
图4 管理因素危险源分析Fig.4 Hazard analysis of management factors
危险源辨识的重点应放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因素缺陷等危险源上。
2.2.1 评价方法
针对辩识的人、物、环境和管理因素所构成的危险源,按照其存在状态开展风险评价,即评价出各类因素在特定状态下存在的风险大小。地质勘查单位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不同时期下风险评价的要求,确定评价方法。目前在地质勘查项目中,风险评价常用的方法主要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LEC法[19-20],其计算公式如下:
D=L×E×C
(1)
式中:D为风险评分值;L为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其取值范围为[0.1,10];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其取值范围为[0.5,10];C为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其取值范围为[1,100]。
2.2.2 风险判定准则
风险判定准则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17]:①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②符合设计规范、技术标准;③符合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④符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⑤相关方的投诉。L、E、C的判定准则,见表1至表3。
表1 事故发生可能性(L)的判定准则[17,20]Table 1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the probability of accidents(L)[17,20]
表2 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频繁程度(E)的判定准则[17]Table 2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frequency of exposure to hazardous environment(E)[17]
表3 事故后果严重性(C)的判定准则[17,20]Table 3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C) of the consequences of deviation from the occurrence of accidents[17,20]
在野外地质勘查项目安全评价中,应高度关注暴露在恶劣环境下的地质调查、野外施工、测量物探等人员,聚焦从事危岩清理、脚手架作业、山体爆破、页岩气钻探、油气地层钻探、高原作业等可能产生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高危作业工序和受影响的人群规模。
将识别出的危险因素,利用公式(1)计算风险评分值(D),并根据风险评分值大小划分风险等级,将风险等级划分为4级,分别表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4种颜色标示[4],见表4。
表4 风险等级分值(D)表[17,20]Table 4 Risk grade scores[17,20]
风险点的风险等级应以所包含的危险因素最高风险等级进行确认。
风险管控措施一般包括工程技术、管理、教育培训、个体防护、应急管理等措施,并按照消除、隔离、工程技术、管理控制、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顺序进行优选。风险管控责任宜按照队(院)、生产(实体)单位、项目(机台)班组和工作岗位划分。风险管控重点是对地质勘查单位职工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和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设备设施、危险作业和危险环境。危险源的管控应实行动态管理,当生产运行等状况发生变化后,应针对风险状况进行动态评估,重新识别危险源和确认风险等级,并制定风险管控措施。
制定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其关键点是掐断风险和接受者的传播途径。在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时应重点考虑[17]:①可行性和有效性;②是否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③是否产生新的风险;④是否已选定最佳方案;⑤是否能被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等级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风险管控措施[4]。按照风险不同等级、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管控层级,避免管控责任全部落到基层[4]。地质勘查单位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最后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4]。本文摘录了地质勘查单位水文地质钻探作业行为和设备设施的风险管控清单,见表5和表6。
表5 地质勘查单位水文地质钻探作业行为的风险管控清单(摘录)Table 5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list for hydrogeological drilling operations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excerpt)
续表5
表6 地质勘查单位水文地质钻探作业设备设施的风险管控清单(摘录)Table 6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list for hydrogeological drilling equipments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excerpt)
做好安全风险告知和警示,这也是安全生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现场作业人员防范能力和安全意识以及告知外来人员风险区域及如何预防事故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地质勘查现场区域,应张贴醒目的公告栏,至少应标明风险点、风险级别、存在的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事故后果、风险管控措施、应急救援处置措施等内容,对不具备条件的地质勘查项目和流动性较强的地质调查、物探测量等项目,应对工作人员发放告知卡。
地质勘查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是对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延续和后果治理,风险管控不到位即构成安全隐患,因此安全隐患排查是对风险管控效果的检验[22]。安全隐患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其等级划分与可能造成的事故后果相关联。安全隐患排查应从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其中基础管理包括相关资质证照、安全机构及人员配备、责任制建立、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开展、安全档案管理、安全生产投入、事故应急管理、特种设备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相关方管理和其他基础管理等;现场管理包括特种设备现场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材料及工艺管理、作业人员行为管理、作业现场环境及定置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用电安全管理、危险作业及有限空间作业管理、职业卫生现场安全管理、辅助动力系统管理、相关方现场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管理、劳动防护管理和其他现场管理等。
形成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应明确和细化安全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安全管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同时,还要加强可能对野外地质勘查人员造成伤害的高风险工作场所、页岩气勘探场所、油气地层勘探场所等以及设备运转部位的安全隐患排查。
安全隐患治理方案应体现“五落实”,即落实安全隐患治理责任部门与人员、落实治理方案与措施、落实治理资金与来源、落实治理时限、落实治理期间应急救援处置措施,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针对安全隐患整治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停止作业,必要时撤出相关作业人员。
(1) 强调全员参与。地质勘查单位的管理在很多方面是被动式管理,安全管理方面也不例外,这种管理会对双重预防体系的成功运行形成阻力,甚至会使双重预防体系运行流于形式而发挥不出有效的作用[18]。因此,双重预防体系应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充分融合,突出危险因素识别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这条主线,提高各层级领导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强调全员参与,双重预防体系的运行才会发挥作用。
(2) 编写最小化体系文件。冗长的文件,多体系并行,是当前许多地质勘查单位文件资料面临的窘境。要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与双重预防体系有机融合,即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融合现代管理体系的有效方法,编制的体系文件既要符合标准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做到编写的体系文件通俗易懂、详略有致,在文件培训中要真正做到培训到位,效果良好。
(3) 实施地质勘查项目风险识别和评价的动态管理。因地质勘查项目主要是流动性作业,施工场所受环境的影响较大,而且每个新上项目的风险种类和风险大小都会发生变化,如何做好新上项目的风险管控,就落在了项目安全管理上,因此,在实施项目前应对该项目进行危险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编制风险管控清单,并对重要风险进行风险告知,随着项目进程的推进,还要加强危险因素的动态管理,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随着地质勘查行业的延伸发展,特别是地质和矿山灾害治理、页岩气和油气层勘探,地质勘查工作面临的危险因素更加复杂多变,有的可能会构成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的难度也相应加大,对安全生产管理手段和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质勘查单位需要建立一套全面、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目前地质勘查单位运行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和双重预防体系必须做到有机融合,并加强安全信息化管理,这是目前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管理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本文通过结合地质勘查单位目前安全管理的现状,总结了双重预防体系建立的一些要求以及实施该体系所遇到问题的应对对策,希望对从事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同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