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距离、吸收能力与出口贸易技术溢出
——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

2022-04-01 03:42刘钧霆张欣童佟继英
企业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进口国跨国

□刘钧霆 张欣童 佟继英

一、引言

目前,我国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贸易额连续12位年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3%,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稳中有升,出口贸易已成为目前我国获取跨国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之一。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会体现所处社会的文化特征,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文化距离(Cultural Distance)经常被用来衡量国际商务环境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国家间文化系统和文化规范的不一致,其表示两国之间在顾客偏好、竞争类型和商业规则等方面的差异,是影响跨国管理的重要因素,在技术转移以及跨国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倾向于从不确定性及信任问题等方面分析文化距离对跨国技术溢出的影响。

文化距离会导致不确定增加,进而影响跨国技术溢出,至于这种不确定性对跨国技术溢出产生的影响如何,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一部分学者认为不确定性成为知识转移和复制的障碍。如Goudarz Azar等(2016)研究文化距离、创新以及出口绩效的关系,得出文化距离的存在会导致不确定性进而影响企业创新行为。另有学者认为文化距离带来的不确定性会成为企业创新的动力。如Evans等(2002)认为,随着与国外市场心理距离的增加,企业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为解决不确定性,该企业就会不断改变研究计划及战略选择,进而提高绩效和创新水平。

文化距离会带来信任问题。文化距离会增加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不信任程度,进而影响经济交流活动的开展及技术扩散。Rauch等(2002)、Portes等(2005)的研究均表明,民族异质性会导致文化差异,进而提高不同国家经济主体之间不信任的程度,影响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阻碍技术扩散。Spolaore等(2014)认为加强同世界技术前沿国家如美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共享,对提高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而遗传距离阻碍了这种作用的有效发挥。Cindy等(2016)研究文化距离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距离会影响组织行为,并对技术溢出和溢入存在异质性影响。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文化距离也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原因在于不同文化会产生多样化。当企业进入文化距离较大的国家时,较难运用惯常的知识处理商业活动,为适应新的的文化环境就会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不断进行学习。随着企业不断获取新的外部知识,就能够促进创新行为的发生。

总体来看,目前对文化距离影响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内在机制研究不足,也极少探讨宏观因素的调节效应。由此,本文的边际贡献如下:第一,分析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影响机制,探讨吸收能力对这种影响的调节效应,扩展了文化距离跨国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成果;第二,进行文化距离对我国出口贸易技术溢出影响的经验验证,考察文化距离的影响及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补充和发展了现有跨国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成果。

三、机制分析

(一)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影响机制

1.两国之间文化距离可能不利于出口贸易跨国技术溢出的发生

一是存在“文化折扣效应”。文化差异使一国出口商品所包含的信息或功用无法被进口国消费者完全理解和认同,进口国消费者将减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这种“文化折扣效应”会形成对贸易的障碍,进而出口商对进口国技术的逆向吸收和模仿程度会降低。二是存在“理解认知障碍效应”。两国之间文化距离越大,信息交流就越困难,使出口企业对进口国环境产生认知和理解障碍,很难进行“边出口,边学习”,阻碍了先进技术的吸收与扩散。三是存在“知识复制障碍效应”。文化距离的存在会阻碍出口企业与进口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导致出口企业更难以学习到进口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降低其学习知识和技术的效率和速度,干扰知识的复制与模仿,阻碍企业技术进步。

2.两国之间的文化距离也可能有利于出口贸易跨国技术溢出的发生

一是存在“示范效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国企业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思维方式及决策行为,产生国外竞争者的“示范效应”。通过出口,企业可以学习到根植于进口国文化的难以模仿的组织管理技能和先进技术。二是存在“产品差异性效应”。两国文化距离越大,产品差异性就越大,也越有利于形成各自比较优势,便于开展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即文化异质性有助于发挥差异化产品所带来的比较优势,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增加出口贸易。企业可以针对特定客户需求或文化特征改进服务创造的方式或过程,以实现技术创新。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技术外溢的影响取决于正反两方面的共同作用。

(二)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

当前研究将吸收能力引入到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中,将其概括为企业学习、模仿和利用外来技术的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技术吸收能力,本国企业才能有效地利用、模仿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更好地实现文化融合。所以,吸收能力对文化距离与跨国技术溢出的关系会发挥调节作用。

1.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溢出效应的影响会受到出口国创新能力的影响

新知识的产生很多情况下是基于某些已存在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自我积累和路径依赖的特征。因此,对先进技术的吸收和模仿也是建立在现有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创新能力越强,企业对新技术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就越强,也越能减少文化距离造成的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所以,本国创新能力对文化距离出口贸易技术溢出会有正向调节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创新能力正向调节文化距离的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

2.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溢出效应的影响会受到出口国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

人力资本是影响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对出口贸易渠道技术溢出产生正向作用。人力资本水平是企业学习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只有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才不会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才能更好地实现新知识的转化,也才能更好地融合不同文化的差异,即一国人力资本正向调节本国文化距离出口贸易技术溢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人力资本水平正向调节文化距离的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

3.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溢出效应的影响程度同出口国贸易开放程度有关

贸易开放水平越高,一国与世界市场接触的机会就越多,本国企业也越有可能通过出口贸易接触相对发达国家以及技术先进企业的先进技术、专有设备和新产品,并通过模仿、吸收、革新来实现本国技术升级。同时,贸易开放度越高,一国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会就越强,文化距离对技术溢出的负面影响也越弱,即本国贸易开放度会正向调节文化距离出口贸易技术溢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贸易开放程度正向调节文化距离的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

四、研究设计

(一)指标选取

1.被解释变量:出口贸易技术溢出(Sexport)

现有文献衡量跨国技术溢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CH模型或扩展的CH模型,将国内研发资本、研发人员及国外研发资本同时纳入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方程,研究海外研发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核心解释变量——国外研发资本溢出的系数衡量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及大小。二是直接使用国外研发资本存量来衡量跨国技术溢出效应(姚战琪,2017;左思明,2019)。一般认为,通过跨国交流获得的外国研发资本存量溢出越多,表明一国对外交流活动获得技术溢出效应的效果就越好,并通过在模型中纳入不同的解释变量来探讨不同因素的影响。

本文采用跨国数据分析我国与进口国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影响,因此,采取第二种方法更为恰当,系数的经济含义更明确。由此,选取出口贸易渠道获得的海外研发资本存量作为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代理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纳入模型。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2.核心解释变量:文化距离(CulDist)

文化距离的测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基于Hofstede(2001)所提出的权利、个人与集体、男性气质、长期取向等维度构造文化距离。二是基于全球价值观(WVS)和欧洲价值观(EVC)数据库所构建的文化距离。其中Hofstede(2001)方法在实证中应用更广泛,所以采取其来核算文化距离。计算公式如(2)所示:

其中:CD表示我国与i国的文化距离指数,I表示我国在第k个文化维度上的得分,I表示i国在第k个文化维度上的得分,V是所选取的所有样本在第k个文化维度上的方差。随着两国交往的日益密切,外交往来的频繁,文化差异会日益淡化,文化距离会逐渐缩小。所以,借用綦建红等(2012)的方法,将我国与进口国建交时间的倒数引入文化距离的计算公式,称之为KSI指数,如公式(3)所示:

上式中it表示i国与我国建交到t年的时间间隔,反映随着双边建交年份增加,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对彼此文化的了解越深入,文化距离就越能随之缩短。进口国同我国建交时间的数据资料来自外交部网站。

现有文献也计算了欧几里得空间距离,称之为EDI指数。此方法也是从Hofstede理论出发来度量文化距离,但其认为不同文化维度对文化距离的影响程度各异,计算如公式(4)所示:

文中将其用于稳健性检验,以检验实证结果的有效性。

3.控制变量

进口国市场规模(Import_gdp):进口国较大的市场规模对我国商品出口具有较强引力作用,市场规模越大,出口贸易就越有可能通过规模效应、竞争效应等实现对先进技术的吸收与消化。变量用进口国GDP表示。

进口国经济发展水平(Import_Rgdp):进口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品的生产技术就越先进,出口商通过出口学习效应得到的技术溢出也越多。变量用进口国人均GDP表示。

本国市场规模(Gdp):本国市场规模反映了出口国的生产能力,市场规模越大,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往往就越高,出口贸易结构也会越合理,出口产品质量则会越高,越会对出口贸易技术溢出产生积极影响。变量用我国GDP表示。

以上指标数据均取自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4.吸收能力(Absocapa)

本国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会对文化距离对跨国技术溢出的影响产生调节作用,本文采用我国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及贸易开放程度作为吸收能力的代表,分别用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比(HT)、平均受教育年限(MYS)、贸易强度即进出口额与总产出比值(TF)来衡量。数据来自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借鉴李健等(2015)的方法计算平均受教育年度,将文盲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受教育年数分别设定为0年、6年、9年、12年和16年,如公式(5)所示。

其中:H为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l为6岁及以上人口获得第i个教育水平的人口数量,h为第i个教育水平受教育年限,L为6岁以上的全部人口总数。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选择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印度、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新加坡、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等31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区间为2002—2020年,各变量含义及来源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五、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公式(6)为基准回归模型,除CulDist外,均取其对数形式纳入模型。若文化距离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技术溢出具有抑制作用;反之,则有促进作用。公式(7)用来验证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将代表吸收能力的代理变量及其与文化距离的交互项纳入基准回归模型,并将交互项进行中心化处理。若交互项显著,且其系数为正,则说明具正向调节效应,反之则有负向调节效应。

(二)基准回归分析

1.基准回归结果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跨国面板数据,所以运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P值小于0.01,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同时控制了年份和国家。

由表2中模型(1)可知,在单独引入文化距离时,回归系数为-0.415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初步表明文化距离对我国出口贸易技术溢出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控制进口国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我国市场规模变量分别如模型(2)、模型(3)、模型(4)所示,文化距离系数仍为负且显著,结论较为稳健。文化距离会增加信息的不对称,增加搜集信息、订立契约的成本,进而降低跨国交易效率。伴随着文化距离的增加,本国企业为了模仿和学习别国先进的管理经验、组织惯例以及创新模式,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学习成本。随着两国或地区间文化差异的增加,会带来“文化折扣效应”,即文化差异使得一国出口商品所包含的信息或功用无法被进口国的消费者所完全理解和认同,产生“理解认知障碍效应”,也会阻碍知识复制,阻碍技术溢出的发生。实证结果证明了文化距离对我国出口贸易技术溢出产生的“文化折扣效应”“理解认知障碍效应”“知识复制障碍效应”会大于“示范效应”及“创造性思维效应”的影响,即文化距离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发生。

表2 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技术溢出影响的基准回归结果

为验证上述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用EDI指数表示文化距离(如表3所示)来进行稳健性检验。分析结果可知,随着控制变量逐渐加入,核心解释变量文化距离的系数仍显著为负,说明结果稳健。

表3 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技术溢出影响的基准回归稳健性检验

2.分组检验

(1)检验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影响是否存在洲际差异性,将进口国分为亚洲国家及非亚洲国家样本,如表4模型(1)、模型(2)所示。可知,模型(1)中文化距离系数为0.571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模型(2)中为-0.202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即文化距离对我国向亚洲样本国出口所获得技术溢出具有正向影响,而非亚洲样本国具有反向影响。对亚洲样本国而言,进口国与我国文化背景相似,文化趋同性较明显,“偏好强化效应”(Preforcement Reinforcement)较强,即进口国消费者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的商品体验性和猎奇性需求较强,并会在对其逐渐认知、了解及认同的基础之上形成消费偏好,有利于通过“出口学习效应”获得技术溢出。对非亚洲国家样本而言,虽然文化多样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具有异质性、更丰富及更具有进口国特色的知识来源,但非亚洲国家一般和我国文化差异较大,使得我国企业同进口国企业之间的交流及信息共享更为困难,企业很难理解和学习其技术知识,更容易产生对当地环境知识的误解,很难进行“边出口,边学习”,因此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技术溢出具有负面影响。

(2)为检验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影响是否因为进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存在异质性,本文按照联合国对国家收入水平的分类标准,将进口国分为高收入样本和中低收入样本,如表4模型(3)、模型(4)所示。结果显示,模型(3)、模型(4)中文化距离系数分别为-0.273、-0.551,且分别在5%、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即均存在负面影响,且在高收入样本中负面影响相对较低。一般而言,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进口商品的产品质量、技术含量要求较高,出口企业就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经营理念,提高研发与技术水平,会减弱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负面影响。相反,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一般相对较弱,而当企业对他国价值观、消费观等非正式制度安排缺乏了解的时候,就会产生较高的不确定性,进而会阻碍企业的创新,即文化距离阻碍了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发生。

表4 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技术溢出影响的基准回归分组检验

(三)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

表5中模型(1)、模型(2)、模型(3)分别验证了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水平、贸易开放度等本国吸收能力对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技术溢出影响的调节效应。

由模型(1)可知,文化距离与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比(HT)交互项系数为0.246,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创新能力正向调节文化距离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假设2得到了验证。出口贸易主要通过竞争效应、规模效应、技术传染效应、“干中学”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等方式实现技术外溢。无论是哪种方式,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发生都需要本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国内研发能力是影响我国通过出口贸易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与贸易伙伴国的文化差异会增加出口企业的交流成本、信息搜寻成本以及谈判成本等,随着创新能力的增强,我国出口企业对新技术的吸收和理解能力越强,就越能减轻文化距离造成的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

由模型(2)可知,文化距离与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MYS)交互项系数为0.713,且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人力资本正向调节文化距离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假设3得到了验证。人力资本的水平可以提高国内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国内吸收和学习新技术的速度。出口贸易所带来的“出口学习效应”能给出口国带来经济增长,同时,技术创新也依赖于其自身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反映了企业在技术、生产组织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当本国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时,不仅本地企业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较强,而且对不同文化的容忍度较高,跨文化交流障碍会降低,可以有效减弱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负面影响。

由模型(3)可知,文化距离与我国贸易强度(TF)交互项系数为0.173,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贸易开放程度正向调节文化距离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假设4得到了验证。一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接触到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出口企业通过与生产委托方或商品需求方的广泛接触,也越可能通过“出口学习效应”等获得技术溢出。同时,开放程度越高则一国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就越强,也越能减弱文化距离对我国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不利影响。

同时,由表5可知,我国吸收能力对文化距离的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调节效应从小到大依次为人力资本水平、创新能力以及贸易开放程度。

表5 吸收能力对文化距离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回归结果

六、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文化距离对我国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正向促进作用小于负向阻碍作用,这一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分样本来看,文化距离对我国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对亚洲样本国具有正向影响,对非亚洲样本国具有负向影响;在中低收入国家负面影响更为明显。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水平及贸易开放程度等本国吸收能力均对文化距离的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大小依次为人力资本水平、创新能力以及贸易开放程度。

(二)对策建议

1.缩小文化距离

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多样化及差异性的基础上,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推动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迈进,坚持“软”“硬”实力协调发展。尊重文化差异性及文明多样性,注重企业文化与他国文化的融合。采取各种文化传播和交流形式,如设立孔子学院、举办中国文化年等,增强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减少文化距离对贸易以及投资活动的抑制作用

2.实施内涵式出口导向升级战略

将“中国制造2025”和外贸转型升级战略相对接。在保证出口增长的同时,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以创新为突破口,培育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通过延伸产业链、整合产业链,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切实秉承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产业升级路径。

3.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切实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打造标志性高水平研发平台,完善其在研发设计、产业预警、人才培训、检测等方面的功能,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技术支撑。努力促成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有效对接和联合,实现产教融合发展。

4.强化创新人才支撑

以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重点,优化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建全人才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高技能和实用型人才倾斜。加大海外引进人才的宣传力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进口国跨国
瑞士跨国打工族人数破新高
被领养出的人生赢家?
明年中国将成最大天然气进口国
创新视角下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东西方的碰撞 惊艳乐坛的跨国音乐合作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吸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作用的产业差异性
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什么是跨国有组织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