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骆艺文 华苒君 梁珺怡
第二届中国公共传播论坛日前在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举行。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胡百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专家学者相聚线上线下,共论数字化转型时期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的新命题。
本届论坛包含主旨演讲和分论坛两个版块。主旨演讲环节邀请了来自国内新闻传播知名院校的8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发言的主题为“新传播时代舆情研究的三个重点”。他表示,一是要深入研究从精英化传播到泛众化传播的转变,挖掘对冲性的工具价值,寻找社会共识;二是要注重认知时代向体验时代的演变与转型,在环境、关系与传播重构的改变中重新寻找发力点;三是要着力于舆论和公共传播领域的边界扩张,对舆情治理和行业重构进行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胡百精教授发言的主题为“共识与秩序——中国传统公共性的价值来源”。他从中国传统公共性入手,强调新境况下回溯过去的重要性,在对历史的梳理中阐释中国传统政治和社会共识的价值本源,以此探讨社会共识的塑造。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教授在“关于‘寰球民意指数’的思考”的主旨演讲中提到,科学的寰球民意调查对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增强国际社会主体行为的可预测性、维护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发言的主题为“加速社会与群聚传播:信息现代性的张力”。他强调,从线性到非线性就是从大众传播到社交媒体传播,既涉及媒介技术的加速,也包含着主体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需要进一步探寻其发展规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数据主义与技术价值观”。她认为,数据主义是一个新兴思潮,其复杂性不言而喻。因此,应关注人和世界的不确定性、技术向上以及核心的价值理念。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发表了“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传播”的主旨演讲。她表示,社会主义公共传播中的挑战在于一方面要对那种简单化和基于西方自由主义形态的市民社会的新闻框架保持警觉;另一方面在监督权力的同时,要建构自由民主和共享的社会主义公共传播体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大数据时代的健康传播”。他强调,健康传播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体现在:迅速拓展的信息量规模对公众信息处理能力的较高要求以及个人健康数据背后的个人隐私和伦理法规问题,应利用大数据促进健康传播效果与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郭小安教授的演讲主题为“观看的无奈与正义:新媒体环境下液态监视的弥散性与新型视觉政治逻辑”。他从监视机制的变迁、液态监视的数据宰制与劳动异化以及新型视觉政治逻辑三方面阐释了新媒体时代监视结构的根本性转变,监视是社会关系的连接、特殊的政治参与和舆论监督方式。
本届论坛设有4场分论坛。分论坛一的主题为“数字治理与公共参与”,分享了包括媒介素养、青少年亚文化、传媒伦理与法规等内容。浙江大学教授、网络空间治理与数字经济法治(长三角)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张文祥教授进行评议,他表示,上述选题意义丰富,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分论坛二以“数字化时代的主流媒体与公共传播”为主题,与会学者从国家与城市形象、共情传播、数字化转型等角度发表见解。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亮教授进行评议,他肯定了上述选题的新颖性,针对部分研究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建议与指导。分论坛三围绕“多元群体的数字化生存”展开,学者们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了多元群体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寻求数字化生存的现实问题。评议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鸣筝教授针对与会学者的实证研究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对多元群体的定位及研究方法的选取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分论坛四的主题是“数字时代的健康促进与科学传播”,与会学者采取多元的研究方法,从疫情背景下的健康传播、社交媒體自我呈现、数字鸿沟等角度就该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华东师范大学“紫江青年”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王帆进行评议,他肯定了上述议题的亮点,并明确指出其未来可深入研究的方向。
(作者刘婷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骆艺文、华苒君、梁珺怡均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