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凤 王艺科
文学与文字的关系密不可分,古人作诗词选用文字时往往反复推敲。不同的文字在表达相近的意思时也会有不同的隐含意义和特点,用对了字诗词才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古诗词中用来表现“冷”的不只有“冷”字而已,“寒”和“冻”也常常用来表现“冷”的感觉。“冷”“寒”“冻”三字都表示温度低,从字形再结合诗词可知:“冷”重在对温度低的客观表达,兼有孤独、冷清、严峻等义;“寒”重在表现对温度低的主观感受,兼有环境差、贫寒、凄凉等义;“冻”强调的是温度低的结果,表现冷的程度更形象。这三个字的意义十分相近,但具体使用时却各有各的特色,古诗词作品中对这些文字的使用也十分有讲究。
“冷”
《说文解字》云:“冷,寒也,从仌令声。”“冷”是一个形声字,小篆字形写作“”。“冷”以“冫”为义符,以“令”为声符。“冫”的金文字形写作“”,像冰凌的样子。以“冫”为义符的字意义多与冰凌有关,“冷”的意义就是“寒冷”。从字形看,“冷”是对温度低的客观表达。“冷”以“令”为声符,《汉语同源词大典》记述:“伶零跉竛冷泠具有孤独义,……其孤独义为令声所载之语源义。令声可载孤独义,‘独’可证之。令:来纽耕部。独:定纽屋部。来定旁纽,耕屋旁对转。‘独’,孤独。”可见,“冷”隐含“孤独”的意思,由此又引申为“冷清,寂静”“冷酷的,严峻的”等义。古诗词中对于“冷”的运用常和这些字义相关。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两句诗实则是在通过描述将士们的生活侧面表现边塞恶劣的生活环境,其中的“冷”字即是对天气寒冷的客观表达:将士们的铠甲都冷得难以穿到身上,可见飞雪之大,温度之低。此外还如白居易《舟中雨夜》中所写的“江云暗悠悠,江风冷修修”,陆游《晨起》中所写的“不惊天乍冷,更觉意差强”,其中之“冷”都是对温度低的客观表达。
古诗词中的“冷”在客观表达寒冷的同时,还有与之相关的隐喻作用和隐含意义。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写道:“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冷”在这里既是对天气寒冷的客观表达,同时还隐含孤独、冷清之义。该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他身处逆境时仍能积极地面对生活,但其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两句写的是词人夜晚所见的孤鸿不愿栖息在寒枝上,而是选择了寂寞寒冷的沙洲。这正是对词人自身心情的写照,他不愿在官场随波逐流以致自身处境孤寂,沙洲的“冷”也是词人内心孤独的“冷”。
再如苏轼在《定风波》中所写“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三年后,和友人于春日归途中突遇降雨却无雨具,淋雨后所作。雨后的春风裹挟着冷意,加之词人又刚刚淋过雨,风一吹冷意更加明显。这里的“冷”既是对温度低的客观表达,同时又隐喻了人生中的磨难和孤苦。苏轼被贬后未曾因官场的失意而沉沦,“微”字正反映出了他对于自身的不幸境遇看得很淡,从而表现出其豁达积极的生活观。突如其来的雨停了,山头放晴的斜阳也应时出现。后一句词更进一步地表现了苏轼在面对人生中的严峻考验时,依然能够看到风雨之后的暖阳,看到逆境中也有生活的希望。
“寒”
“寒”的金文字形写作“”,其由“宀”“茻”“人”和“仌”组成。整个字形像人待在屋子中,屋内有草屋外有冰的样子。《说文解字》解释其为:“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冻当作冷。”“寒”的本义是寒冷,“寒”“冷”二字意义十分相近。从字形看,在表示寒冷义时,“寒”强调人对温度低的主观感受,“冷”是对温度低的客观表达。因为“寒”的字形构意是人待在屋子中,屋内有草屋外有冰,所以“寒”又隐含有“环境差”“贫寒”“卑微”“凄凉”的意思,如寒门、寒酸、寒窗等。
东汉建安七子之一刘桢《赠从弟》(其二)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首诗是刘桢借对松树的赞誉来勉励自己和从弟(即堂弟)的五言诗。诗通篇都在歌咏松樹的高洁,“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为诗的最后两句,“寒”在这里既有“寒冷”的意思,又隐含“环境差”的意义。诗一开始就描写了高山上的松树遭受着山谷间狂风和冰霜的凌虐,最后两句一问一答凸显出松树坚贞不屈的本性。“寒”在表现温度低、寒冷的意思时也隐含概括了前述环境的恶劣,即便如此,松树依旧挺立在高山之上努力地向上生长。刘桢正是借松树这种不畏严寒、不惧风雪的精神来勉励自己和从弟。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便是分别用“冷”和“寒”来表示寒冷。《长恨歌》是白居易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题所作的长篇叙事诗。“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两句是以唐玄宗的口吻所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痛万分,日夜思念杨贵妃。寒冷孤独的夜晚,唐玄宗的身边再没有了杨贵妃的陪伴。冰冷的鸳鸯瓦上霜花重生,寒冷的翡翠被里谁与君王同眠呢?前一句的“冷”是对温度低的客观表达,兼有孤独寂寞的意义;后一句的“寒”是唐玄宗对温度低的主观感受,兼有凄凉的含义。一个“冷”字直面袭来,仿佛下一秒就要被“寒”气所包裹。“寒”和“冷”共同营造出了凄凉、孤独、寂寞的氛围,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尽思念。
还有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首诗是李商隐以女性口吻所作,他在玉阳山学道期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恋,但恋情不能被他人知晓,遂作诗以抒发自己无尽的情思。“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一开始就叙述了这对恋人爱情的不易,相见是万分困难的,被迫分离更加让人痛苦不堪。主人公彻夜思念自己的恋人,早晨照镜子时更加担心青春易逝,容颜不再。夜晚独自吟诗,更觉得月色寒冷。“寒”既是主人公对温度低的主观感受,同时也隐含“凄凉”的意义。相爱却难相见,主人公的内心是无比凄凉的。独自一人在夜晚吟诗,因想念恋人彻夜不眠的画面也是凄凉的。
“冻”
“冻”的小篆字形写作“”,“冻”和“冷”一样都是以“仌”为义符的字。《说文解字》曰:“冻,仌也,从仌东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初凝曰仌,仌壮曰冻。又于水曰冰,于他物曰冻。故《月令》曰:‘水始冰,地始冻。’”根据许慎和段玉裁的解释可知,“冻”是冷的结果,本义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厚冰。古诗词中也常有用“冻”表示“厚冰”之义的,如杜甫《腊日》中“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李清照《蝶恋花》中“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由于古诗词中对于“厚冰”义的使用多与表现天气寒冷无关,和本文主旨关联较小,因此就不再赘述。“冻”是冷的结果,所以“冻”在古诗词中用来表现气温寒冷时多伴随冷的结果,相较于“冷”和“寒”对于温度低的表达,“冻”有更加具象的表现。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写:“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该诗是岑参第二次出塞时所作,全诗重在咏雪,兼有雪中送人归京的离愁与思乡之情。这首诗对于边塞飞雪的描写角度颇具特色,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描写雪景的名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两句说的是傍晚辕门前的雪下个不停,红旗已经被冻僵在空中,寒风也无法吹动。一个“冻”字,将漫天大雪下因为温度过低而僵在空中的红旗直接且形象地描绘出来。这里被“冻”住的红旗就是天气寒冷的结果。该诗前面已经多次交代了大雪漫天的环境,这里又用被“冻”住的红旗来突出天气的奇寒,可见“冷”的程度极深。通过视觉上可以看到的内容来表现天气的“冷”,也是“冻”字在表现寒冷时的形象感所在。
再如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中的“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这一年立秋后杜甫因对腐败污浊的官场感到失望,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去往秦州,在同谷居住了大约一个月。这一时期正是杜甫生活最为窘困的时候,他作诗以描写自己和家人艰辛困苦的生活状况,表现当时既对时政无望,又担忧国家和百姓的安危,同时自身生活又是饥寒交迫的复杂状态。“手脚冻皴皮肉死”一句就是对他困窘生活的具象表现,天气太冷导致手脚都被冻裂,皮肉都坏死了。“冻”字不仅表现了由于气温低所导致的皮肉冻裂坏死的结果,也反映了冷的程度之深。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足够的保暖衣物和稳定的避寒处所,又可见他生活的窘困。
文字是筑起文学宝塔的基石,“宝塔”中的每一块“石头”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古人作诗词讲究炼字,用对了字诗词才能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张素凤,国家语委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王艺科,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