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慧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三江源地区独有的高原资源,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发展畜牧业经济,是实现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梳理出其畜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是对畜牧业发展制度建设及资金投入不够;二是畜牧业科技发展水平低下;三是畜牧合作社、龙头企业功能偏弱;四是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背后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每年向中下游供水500多亿m3,是数亿人口的生命之源,也是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2018年7月,青海省委提出了“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这对习近平新时代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保护好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历史使命,也是重大责任。利用三江源地区独有的高原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三江源地区畜牧业经济,是实现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青海以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为驱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提升产业层次,示范推进科学养殖,加快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切换,青海省畜牧业正处在一个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过渡期,伴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一些潜在的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本文基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这一特殊的地理区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畜牧业經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从生态环保的角度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研究,付梦娣等(2021)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并总结出四条创新生态保护的路径;孟宪红等(2020)研究了三江源区近50-60年间气候、环境和水资源的变化,发现该地区极端温度指数呈增加趋势,极端降水总体呈稳定趋势;缪芸(2020)从三江源地区藏族人民的视角出发,围绕着野生动物保护和垃圾管理的问题探讨了生态保护中地方性生态知识的变通性。李晓南(2014)对青海省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提出了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展望。
二是针对三江源地区畜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李明等(2021)提出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应建立“草地畜牧业—牧民生计”的关联机制,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新发展模式;王福成等(2019)研究了青海藏区的畜牧业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畜牧业管理技术,为该地区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措施;敏晓花(2018)认为,畜牧业作为青海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该有的重视和投入,提出正确认知特色经济和畜牧业,科学发展现代畜牧业,打造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策略。
2.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生态经济视角,具体有Vaduva Maria(2014) 提出欧洲议会在2000年就提出在环境领域要采用最严格的欧洲标准,对于罗马尼亚而言,必须遵循这一标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并且要从教育和培训方面着手,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Vania Ivanova (2018)重点研究了构建社会生态发展的新模式,证明国家有必要通过环境改造和经济政策及制度的修订来发展新型经济,确保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相关概念界定
1.三江源生态保护区
由于目前学术界对“三江源区”的具体含义并未达成共识,因此在不同的学术论文中对“三江源区”的表述各不相同。表述内容主要包括“三江流域源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等。本课题研究中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特指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面积达39.50万平方公里,约为青海省总面积的54.61%,平均海拔4000米,行政区划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州的21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乡,共涉及158个乡镇。本文研究使用黄南州、果洛州、海南州、玉树州及所辖县域的数据代表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相关信息,不包括唐古拉山乡数据。
2.畜牧业经济
畜牧业经济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畜牧业中生产力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以及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畜牧业经济是在相关经济原理的指导下,使畜牧业与种植业结合、与多种生产部门结合,从而组织进行的生产活动。作为一项生产活动,一方面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如土地、草场、饲料、劳动力等;另一方面会相应地得到一定量的产出,如肉、蛋、奶、动物皮毛等。产出的经济成果与消耗的资源总量的差值,构成了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
二、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1987年由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提出,一经提出便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的极大关注。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其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和多维的发展。三江源生态保护区要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畜牧业,选择可持续发展是必由之路。
(二)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由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Boulding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学是基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终极目的。由于经济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经济学研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探索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实施了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因此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经济发展只能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态畜牧业,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gzslib202204011556三、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畜牧业经济发展基础
1.生态资源禀赋
(1)水资源。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江河的发源地,多年平均径流量499亿m3,其中长江源多年平均径流量184亿m3、黄河源多年平均径流量 208亿m3、澜沧江多年平均径流量107亿m3。水质均为优良,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603.71兆瓦。区内约有1.65万个湖泊,雪山、冰川总面积约49.17万hm2,沼泽与河流、湖泊湿地面积418.44万hm2。
(2)动植物资源。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栖息着中国或青藏高原特有的54种野生动物,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白唇鹿、盘羊、藏原羚、鬣羚、黑熊、马麝、马鹿、棕熊、猞猁等69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保护区内还珍藏着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剑唇兜蕊兰、苞片凹舌兰、大花杓兰、北方红门兰等30多种珍稀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为该地区的生态平衡提供了重要保障。
(3)草地资源。草地资源是草食家畜的食物来源,也是发展纤维素生产、生物能源以及多种经济的原材料基地。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地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规律,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分布着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植被,总体上越往西北,其植被垂直带谱越简单。在源区的星宿海及沱沱河高寒草甸分布区,地下发育着多年冻土,冰雪融水不能下渗而积聚地表,形成大面积沼泽地,其上发育藏蒿草沼泽草甸。目前畜牧业仍然是三江源地区无可替代的支柱产业,草地作为第一生产者,为发展草食家畜、生产畜产品及畜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国务院批准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预算投资75亿元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2013年,在《一期规划》全面完成的基础上,启动实施《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实施期限为2013—2020年,规划总投资160.57亿元。《二期规划》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保护和建设、支撑配套2大类共计24项工程,其中: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17项,支撑配套工程7项。《二期规划》的实施,使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在林木种苗基地建设、饮用地下水源保护、农村能源建设以及生态监测等方面成效显著,极大地夯实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
(二)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三江源地区草地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食草性牲畜提供了优质的生长条件,使得三江源地区成为青海省重要的畜产品输出基地。目前,畜牧业收入仍然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牧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1.畜牧养殖情况
“十三五”期间,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所在的四个州,每年年末牲畜存栏头数如下表所示,整体来看,牲畜存栏数量在逐年递减,2016年末,三江源地区牲畜存栏总数为1036.83万头,2019年末下降到968.09万头,下降6.63%。四个州相比较,每年牲畜存栏头数最多的是海南州,其次为玉树州,牲畜存栏数量最少的是果洛州。
表2所示的出栏情况来看,玉树州的牲畜出栏头数在2016年至2018年间基本保持稳定,2019年和2020年出栏数量下降较多,出栏率较低。果洛州的出栏率在2016年和2017年保持在30%左右,2018年和2019年出栏数量下降,出栏率也有所下降,2020年出栏数量又有所增加。海南州牲畜出栏数量是几州之最,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2.畜产品生产情况
三江源地区的畜产品主要以肉类、牛奶和羊毛为主,个别州还生产牛毛绒和禽蛋,如果洛州和海南州。近五年,肉类总产量总体上平稳,2016年为16.57万吨,2018年有所下降,是14.6万吨,2020年又增长为16.25万吨。牛奶總产量呈“U”型变化,2016年最高,为18.37万吨,2018年下降到最低点,13.32万吨,2020年又增长到14.48万吨。
3.畜牧业总产值情况
近五年,三江源地区的生产总值不断增长,2016年为325.29亿元,2020年为403.41亿元,增长24.02%。畜牧业总产值也在不断增加,以果洛州为例,畜牧业总产值逐年递增,且畜牧业总产值占该州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2016年为20.78%,2020年为24.18%。
4.农牧民收入情况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是藏族主要聚居地,藏族人口占90%以上,主要从事畜牧业。2020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全体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28元,同比增长6.9%,农牧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34元,同比增长7.36%。保护区内各州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如图2所示。
数据来源:2020年各州统计公报,由于各州统计公报中没有“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口径,有“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此用后者替代前者。
四、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畜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畜牧业发展制度建设及资金投入不够
为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2016年国家层面实行了52项政策措施,其中涉及畜牧业的有11项,为畜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制度保障。青海省是畜牧大省,但就省级层面和州级层面来说,在三江源的畜牧业发展中给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较少,具体表现在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方面。当前能查到的本地政策只有2021年初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促进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引导方面还缺乏有效地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补贴与刺激政策。另外,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三江源地区在畜牧业发展方面资金投入较少,在吸引外部资金和国家政策资金方面力度也不够,无法满足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畜牧业科技发展水平低下gzslib202204011558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三江源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低,其利用科技、创造科技、科技成果转换的能力较差。畜牧业发展涉及的行业较多、内容复杂,需要利用科技将不同的行业、产业和领域结合起来。而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畜牧科技研究机构数量少,缺乏对区外人才的吸引力,当地牧民受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较大,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科技推广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科技力量投入不足、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科技人才欠缺、牧民对科技水平的掌握有限等。
(三)畜牧合作社、龙头企业功能偏弱
建立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转变了传统牧业的生产和资源利用方式,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草定畜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股分红按劳计酬。但通过走访发现,当前两种组织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政府过度依赖,加上合作社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者治理水平不高,社员的综合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合作社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自身造血功能较弱。甚至有些合作社的建立只是为了套取政策资金,不考虑后续发展。另一方面,相应的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不足,缺乏统一标准与规范。市场上畜产品品牌繁杂,知名品牌较少,区内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竞争力较弱,导致经济带动能力不强。
(四)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现有基础设施水平较低,机械设备不足,公路密度与等级低,深处内陆,仍未通铁路。而很多畜产品加工企业均位于省会西宁,运输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减弱,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根据调研获知,三江源国家公园内计划建设3条国省道干线,但道路项目前期工作受《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审批难、程序多、时间长,项目落地难,导致交通设施建设无法进行。
五、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畜牧业发展政策的革新与完善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有着重要的生态地位,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畜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是政府应结合基层探索实际,加快转变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的畜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地区畜牧业的就业扶持,在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五年过渡期内,保持这些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演进性。二是利用资源发展的独特性与合理性原则,完善畜牧业的保护政策。从环境、法律、科技等方面提供保护,使牧民积极、放心、大胆地发展畜牧业,利用保护政策加速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畜牧业的高效发展。
(二)发展科技畜牧业、特色畜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发展科技、推广科技。一是加大科技发展投入。科技推广能不断改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依靠传统的种植养殖现状,提高种植养殖的科技水平。政府可以定期组织牧民学习最新的农牧业生产技术,为牧民引进新的生产设备,教会牧民使用蓄牧业先进设备,提高牧民对科技生产的认识度和利用率,使之成为有专业种植养殖技术的新型职业牧民。引进科技人才,從积极正面的方向引导科技发展,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充分发挥三江源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强特色畜牧业,大力发展牦牛藏羊等特色产业,适应市场需要,围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推动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建成更多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生态牧场。三是培育新品种,优化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满足市场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
(三)加强合作社、龙头企业功能建设
一是要让合作社不再空壳化,改变考核机制。要改变“只考核数量,而不问质量,只管名义上成立,不管后续的经营”的考核方式,将责任落到实处,健全和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二是加大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开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三是落实支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对龙头企业的贷款给予贴息政策,围绕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为牧民提供培训,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四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聚优势,做优做强畜产品精深加工,可依托可可西里、裕泰、西北骄等企业打造全省牦牛产业加工集群,提升牛羊肉精深分割屠宰水平,扩大熟肉制品规模。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一是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为适应产业模式变化,系统构建和完善支持畜牧业体系的基础建设。进一步扩大公路、交通、通讯、电力和生态建设投入,有效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方便畜产品运输,降低生产运输和物流成本,促进畜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是加强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搭建面向牧民的生产、供销平台,加快畜产品流通,降低价格因素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三是要以培育规模养殖户为重点,强化养殖基地建设,以点带面,促进牧民的自繁自育养殖。积极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水平,建立稳定的养殖户与大企业的合作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降低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