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华
中风(脑卒中)是突发且进展迅速的脑缺血或出血性疾病,该病以头痛、恶心、面部麻木、口角歪斜等为临床症状,若疾病未及时控制可危及患者生命,研究发现,该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及病死率高等特点,是中国居民死亡的首因[1]。中风后眩晕是中风后常见症状之一,轻者在闭眼休息片刻后其临床症状可消失,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长时间恶心、呕吐等症状,为避免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及早进行治疗[2]。既往多选择地芬尼多片进行治疗,虽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对控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无理想价值。受益于中医理论在临床的应用,近年小柴胡汤加减方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后眩晕治疗中,为进一步明确其临床价值,本研究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淄博医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中风后眩晕患者80例按双盲法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40例中男/女=21/19;年龄58~78岁,平均(67.25±5.61)岁;平均病程(22.24±0.57)d;基础性疾病:高血压病16例,高血脂症14例,其他10例。对照组40例中男/女=11/9;年龄58~78岁,平均(67.41±5.62)岁;平均病程(22.21±0.52)d;基础性疾病:高血压病15例,高血脂症14例,其他11例。观察组性别、年龄、基础性疾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获得审批。
表1 2组中风后眩晕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①主症: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等。②次症: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③特征:急性起病、发病前存在诱因或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
1.3 纳入标准①经相关检查确诊者;②无药物禁忌证者;③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⑤精神及心理状态正常者;⑥临床资料齐全者[3]。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纳入研究患者入院后均对基础性疾病进行治疗,同时由医师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缓解其骤然起病后出现的心理不适感;其次告知患者生活及饮食中注意事项,尽可能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对照组40例采用地芬尼多片(国药准字H43020325,湖南千金湘江药业,25 mg)治疗,口服25 mg/次,3次/d,持续治疗2周。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方剂中含有柴胡25 g,姜半夏10 g,人参5 g,黄芩5 g,生姜5 g,炙甘草5 g。痰浊者佐以白术10 g,茯苓10 g,陈皮10 g;血瘀阻窍者加桃仁10 g,川芎10 g。将药物结合患者病情配置后,加水煎煮取4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持续治疗2周[4]。
1.4.2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判定疗效,标准:患者无任何眩晕感(显效);临床症状缓解但患者存在轻微眩晕(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无效)[5]。②采集患者治疗前后轴正中静脉血5 ml,以3000 r/min速度离心5 min后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血液分析仪检测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变化;评估治疗前后眩晕改善情况,并采用NIHSS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测定,得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6]。③记录2组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口干、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3 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卡方检验与t检验进行对比与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50.00%)、有效(45.00%)、临床疗效(95.00%)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见表2。
表2 2组中风后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临床指标治疗前2组6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眩晕、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不良反应率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为17.50%,对照组为12.50%,组间对比P>0.05。见表4。
表3 2组中风后眩晕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例,
表4 2组中风后眩晕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例,%)
中风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眩晕为其常见临床症状之一,有报告显示中风后期患者多伴有眩晕后遗症,部分患者会合并恶心呕吐等症状,继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及预后效果[7]。研究发现[8],眩晕是患者血压升高、脑动脉硬化引起的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地芬尼多是临床治疗该病常见药物,其使用后可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在扩张痉挛血管、调节前庭系统中极具优势;其次该药物使用后可抑制呕吐中枢,在改善眩晕症患者临床症状中可行性较高,但其长期使用可引起胃肠道不适、口干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应用安全性不高,鉴于此需寻求更有效治疗方案[9]。
中风后眩晕病因为痰,是痰浊造成气机不能有序升降,因此治疗需以健脾疏肝、化痰健胃为主,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结果显示观察组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后临床疗效(95.00%)高于对照组(80.00%),总不良反应率(17.50%)与对照组(12.5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小柴胡汤加减在控制患者病情中有效性较高,分析:小柴胡汤加减方剂是在柴胡、姜半夏、人参、黄芩、生姜、炙甘草等基础方案上,结合患者病情佐以其他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其中以柴胡、姜半夏为君,在方剂中发挥疏肝理气、解郁、燥湿化痰、辛散温通等功效;以人参、黄芩为臣,发挥大补元气、补脾益肺、清热燥湿等功效,佐以生姜、炙甘草等调和诸药,共奏健脾疏肝、化痰健胃等功效。结合现代药学原理:柴胡中含有的类黄酮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达到降低机体血压的目的;而小柴胡汤可增加脑葡萄糖的摄取,在减少乳酸、丙酮酸含量的同时,提高脑组织摄氧能力,既可避免脑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亦可在扩张血管的同时双向调节血压,缓解其临床症状[10]。
综上,小柴胡汤加减在改善中风后眩晕患者临床症状中极具优势,亦可确保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借鉴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