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磊 杨泽敏 蒋双燕 冯培培 袁支忠 巩加存
Abernethy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肝外门体静脉分流畸形,解剖上表现为门静脉血流部分或完全向体静脉分流,临床上分为两型。本文报道1例成人AbernethyⅡ型畸形并伴有胸廓及骨盆畸形,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患者,男性,44岁。2020年7月28日晚,无明显诱因左侧腰腹部疼痛入院,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查体:T 37 ℃,P 84次/分,R 20次/分,BP 150/100 mmHg。神清,精神一般,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回答切题,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全身皮肤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眼睑正常,巩膜无黄染。腹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左肾区叩击痛阳性。患者否认腹部手术史。
急诊查泌尿系彩超提示双肾结石,左侧输尿管结石伴肾积水。以左侧输尿管结石伴肾积水,双肾结石收治入院。生化示:T-Bil 20.4 μmol/L,D-Bil 7.6 μmol/L,I-Bil 12.8 μmol/L,TBA 10.3 μmol/L,尿素7.60 mmol/L,胱抑素1.19 ng/L,ALT 17.4 U/L,AST 16.4 U/L。次日查全腹部CT平扫+增强示:肝外门体静脉分流畸形(Ⅱ型),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左肾结石,左输尿管下段结石伴肾积水;骨盆不对称,倾斜畸形。胸部CT平扫示:胸廓不对称,左侧胸廓塌陷畸形。见图1。
该病例脾静脉迂曲增粗,注入左肾静脉而形成的脾-体静脉的分流(见图1)。由肠系膜上静脉延续形成的门脉主干迂曲变细,第一肝门处见多发迂曲血管团;肝脏不大,胆囊大小正常;脾体积稍增大;胰腺脂肪化,符合AbernethyⅡ型的定义。同时该患者还有左侧胸廓的轻度塌陷及骨盆的倾斜畸形。其生化指标中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素、胱抑素、总胆汁酸均处在轻度升高水平,也提示其有慢性肝肾功能的损害。
图1 患者CT平扫图像
正常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为一短而粗的静脉干,走行入肝后分左右两支。其主要属支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及附脐静脉等。门静脉及其属支共同组成门静脉系统,主要收集消化道的血液。
自1793年Abernethy发现第一例先天性门静脉畸形以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逐步加深了解,临床病例报道也逐渐增多。Morgan G等[1]根据门静脉与体静脉之间的异常分流将Abernethy畸形分为两型:Ⅰ型:肝脏完全无门静脉血灌注,胃肠静脉血完全向腔静脉分流,Ⅰ型又分为两个亚型:Ⅰa型: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无汇合,分别汇入下腔静脉;Ⅰb型: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后直接汇入下腔静脉。Ⅱ型:门静脉血部分向肝脏灌注,部分汇入下腔静脉[2]。文献报道Ⅰ型因为常常伴有其他先天畸形,如胆道闭锁、多脾、心脏缺陷及肝肿瘤等,多发现于儿童患者,好发生于女性[3];而Ⅱ型通常为单一畸形,常发生于男性[4-5]。
在临床中如遇到有门脉血管畸形的患者,应行增强扫描[6],利用动脉期、门脉期血流的灌注特点,进一步了解门脉分流情况,多利用三维VR成像、冠状面、矢状面及曲面成像,详细观察血管走向。患者回忆其儿童时期曾有呕血史,经对症治疗后康复,符合Abernethy畸形易造成消化道出血的既往报道。文献资料也有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IgA肾病、膜性肾病的报道[7],该病例尿素、胱抑素均为偏高水平,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总胆汁酸增高,符合既往文献报道。Abernethy畸形病人外周血总胆汁酸往往升高,可能由于门静脉异常分流中断了肠肝循环引起[8]。但该病例也有与Ⅱ型通常为单一畸形[9]的报道不同之处,合并有胸廓及骨盆的畸形,这些畸形不影响肢体及躯干的功能活动。目前尚不能明确,骨骼的畸形是否与Abernethy畸形相关,还需更多病例报道去证实。
总之,Abernethy畸形是一种罕见的门脉系统畸形,本例病例为Abernethy畸形Ⅱ型,同时并有胸廓及骨盆的畸形,更为罕见。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同时利用好三维VR成像、冠状面、矢状面及曲面成像,可有效鉴别这一类血管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