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

2022-03-31 08:05孙利洁马翠云宋慧茹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血栓静脉评分

孙利洁 马翠云 宋慧茹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重症医学科 (河南 濮阳 45700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主要发生在下肢的静脉血液回流性障碍疾病,容易诱发血栓综合征、肺栓塞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重症医学科(ICU)患者由于需要长时间卧床,活动受限,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同时受到机械通气、镇静药物等影响,其DVT早期表现并不明显,临床难以及时予以早期干预[2-3],严重影响其预后。据不完全统计,ICU患者DVT发生率高达30%,且远高于普通病房[4],因此预防ICU患者发生DVT具有重要意义。目标管理理论是一种强调通过目标制定、目标实施进而让工作流程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近年来在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5-6]。本研究主要探讨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DVT形成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ICU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9.17±7.12)岁。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9~83岁,平均年龄(69.88±7.0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纳入标准:入院前未发生过DVT;需要卧床,活动能力低下者;患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生命体征不稳定;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者;水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失衡者;凝血功能异常或近期服用过抗凝药物;干预前已发生深静脉血栓或静脉血液返流严重者。

1.2 干预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用药、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营养支持等。观察组采用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具体为:(1)目标制定。组建目标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长,小组成员包括主治医生、责任护士、护师等,小组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既往DVT发生的原因,分析危险因素,制定目标计划;护士长负责小组成员理论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审核,合格者可进行护理干预。(2)目标实施:根据ICU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依据病情变化情况和治疗方案,予以相应的早期下肢关节被动活动、肢体按摩等,遵医嘱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确保患者双下肢一天至少接受2次的间歇充气加压治疗。(3)目标考核与测评:护士长不定期对小组成员的专科护理操作进行抽查和阶段性考核,对DVT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检查,如DVT的发生原因、危险因素、护理措施等,对其不足之处予以指导和纠正。(4)目标奖惩:对于小组中阶段性目标考核较好的护理人员予以一定的奖励,以培养其工作积极主动性;对于存在不足之处的护理人员予以督促和指导,帮助其分析工作过程中不足之处的原因,以促进其不断进步。

1.3 观察指标(1)凝血功能:采集两组干预前后的外周静脉血样本,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2)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分级情况,分级依据彩超结果进行评估,Ⅰ级:彩超显示血流显像好,管腔内无回声,存在快速流动的光点;Ⅱ级:彩超显示血流显像较好,管腔内存在较密集点,血流持续且缓慢;Ⅲ级:彩超显示血流显像稀疏或不充盈,管腔存在密集光点。(3)采用ASIA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双侧分值范围为0~10分,得分越高提示运动功能越好。(4)采用Padua评分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DVT发生风险,当评分在4分以上时,则提示发生DVT的风险较高,得分越高则发生DVT风险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或%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Z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两组干预前PT、TT、APT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观察组干预后TT、APT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2.2 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分级情况比较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分级情况比较[n(%)]

2.3 两组干预前后ASIA评分、padua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ASIA评分、padu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观察组干预后ASIA评分高于对照组,padu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ASIA评分、padua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下肢DVT是ICU患者住院期间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长期卧床不能活动导致患者静脉血流缓慢,造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上ICU患者病情的特殊性,需要反复频繁静脉采血、深静脉穿刺置管等,导致患者出现静脉壁损伤,因此相较于其他住院患者,ICU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明显更高[7-8]。既往研究指出,由于ICU住院患者多采取机械通气等治疗方式,不能较为明确地表达自身病情或症状,治疗依从性较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早期诊治的难度,若不予以有效的预防,不利于患者后续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9],因此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护理多为机械性地遵医嘱进行护理操作,缺乏预防性和前瞻性,而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是一种通过与管理者共同讨论干预结果及干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制定新的目标与方案,以促进全体护理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护理工作,有助于科学有效且有序地完成护理目标[10-11]。

本研究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ICU住院患者DVT的预防护理工作中,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TT、APT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分析原因可能是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通过成立目标管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和相应的考核,护理人员熟练掌握DVT相关理论知识,采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被动运动等方式以增强腓肠肌泵的功能,加快股静脉血流速度,对预防DVT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12-13]。

《肺血栓栓塞证诊治与预防指南》中推荐采用padua评分评估DVT的风险评估,具有简单、易于推广等优势[14]。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干预后ASIA评分高于对照组,padu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可降低ICU住院患者的padua评分,提高ASIA评分,进一步证实了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可降低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综上所述,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对降低ICU患者DVT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具有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血栓静脉评分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颈内静脉的静脉丛引流模式及影响因素
基于安全多方计算技术的隐私保护打分系统设计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分清“红血栓”与“白血栓”
双周最佳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