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宝东 吴紫扬 黄炎松 林嘉玲
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泌尿外科 (广东 汕头 515100)
膀胱肿瘤是中老年男性中比较多发的肿瘤[1],属于泌尿系统病变,以膀胱刺激症状、血尿、排尿困难、下腹部包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2-3],不仅会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降低生存质量。临床上一般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该病,虽然可有效切除肿瘤病灶[4],但术后复发率高,预后效果差,因此需要探讨更加理想的治疗方案。化疗可有效杀灭肿瘤细胞,近年来新辅助化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本文进一步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针状电极电切术与膀胱灌注联合治疗该病的效果,旨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减少复发。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膀胱肿瘤患者,共15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术前经膀胱镜检查、病理活检证实为中、低危膀胱癌:原发、单发、Ta、G1、G2,并符合手术指征;术前临床检查显示重要脏器功能正常的患者;自愿配合临床检查并接受随访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疾病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者;存在认知、精神方面障碍者;研究期间失访的患者。
对照组73例,男61例,女12例;年龄为42~67岁,平均年龄(55.81±3.09)岁,肿瘤直径为1.4~2.8cm,平均直径(1.95±0.24)cm。观察组77例,男64例,女13例;年龄为43~68岁,平均年龄(58.89±3.13)岁;肿瘤直径为1.5~2.9cm,平均直径(2.01±0.28)cm。组间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观察组:经尿道膀胱肿瘤针状电极电切术+术后即刻膀胱灌注。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日本奥林巴斯株式会社生产的针状电极(WA 22355 A型)进行电切操作,切除功率、电凝功率分别为280W、110W。插入膀胱镜对患者膀胱肿瘤的位置、大小等情况进行观察。经尿道将针状电极伸入膀胱,在距离肿瘤基底周边1cm处对膀胱黏膜层进行电凝标记,之后将针状电极针尖插入并挑起黏膜层,朝着远离膀胱壁的方向对肌纤维进行牵拉切割,钝性剥离疏松间隙,再沿着标记彻底切除整个肿瘤及其基底。术中对肿瘤供血血管进行电凝处理,针对肿瘤直径在2cm以下者采用电切镜鞘将其直接冲出,针对肿瘤较大者,在膀胱镜下利用异物钳将其取出。术后即刻应用盐酸吡柔比星进行膀胱灌注治疗,即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吡柔比星30mg,经导尿管向患者膀胱内灌注,30min后将灌注液排出。
对照组:经尿道膀胱肿瘤针状电极电切术+术后即刻膀胱灌注+诱导及维持灌注。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在不同部位维持药物至少15min,再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一周一次,连续灌注8周,后灌注频率改为1个月1次,共计1年。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1)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进行观察。(2)将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2个月后的晨起空腹静脉血5mL进行离心处理,取上层血清,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干扰素受体(IFN-γ)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测定,检验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3)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灌注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4)应用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估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1年后的生存质量,分值越高提示健康状况越好、生存质量越好,若分值<60分,则提示抗肿瘤治疗无法进行。(5)随访1年,计算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区别不明显(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2.2 血清相关指标入院时,两组患者的血清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差距微小(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相关指标均与入院时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TNF-α、IL-2、IFN-γ较对照组更高,VEGF较对照组低,P<0.05。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比较两组的血清相关指标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对比术后灌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存在较大区别(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n(%)]
2.4 两组患者的KP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KPS评分对比无较大区别(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均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的分值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的KPS评分(分)
2.5 复发率随访1年,对照组中出现3例复发,复发率为4.11%(3/73),观察组的复发率为2.60%(2/77),组间数据对比差异较小(χ2=0.263,P=0.606)。
膀胱肿瘤是仅次于前列腺癌的男性泌尿生殖器肿瘤,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不断提升,给患者身心健康、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5]。临床中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虽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容易导致深热损伤等并发症,且术后容易复发,故寻找更有效、安全的方法治疗该病十分重要[6-8]。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经尿道膀胱肿瘤针状电极电切术开始逐渐应用在膀胱肿瘤的治疗中,其优势在于:(1)针状电极的功率较低且容易操作[9],可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如膀胱穿孔等;(2)电极头通过点踩法进行切割的精准性更强且温度适宜,能够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针状电极块状切除能更彻底地切除肿瘤,且术中能够评估肿瘤有无肌层浸润情况出现[10],便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3)针状电极的灵活性及可控性均较高,可防止肿瘤细胞脱落,避免术后复发;(4)针状电极能够完整切除肿瘤组织,便于术后对肿瘤标本进行病理诊断分级分期。但单一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因此需要联合其他方法进行治疗[11-12]。
膀胱灌注是临床常用于防止肿瘤复发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中在术后加用吡柔比星进行膀胱灌注,其属于半合成蒽环类抗癌药物,可对细胞DNA的复制、转录进行抑制,有效抑制肿瘤继续生长。经导尿管注入吡柔比星于膀胱内,能够快速弥散,将膀胱内残留的癌细胞清除,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恶变及复发风险[13-1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1年复发率相差不大,分析原因在于由同一医疗团队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针状电极电切术+术后即刻膀胱灌注治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相关指标更优,且均在正常值范围内,KPS评分更高,术后灌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分析原因在于,术后即刻加用膀胱灌注能够激发机体免疫细胞,可有效提升机体耐受性以及抗瘤效果,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将术后残留肿瘤细胞彻底清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故可降低复发率,有效改善生存质量。而对照组术后即刻膀胱灌注+诱导及维持灌注在降低复发率方面的作用与观察组相当,但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身心不舒度。
总之,经尿道膀胱肿瘤针状电极块状切除术+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应用于膀胱肿瘤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临床价值,可提升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