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煜
应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提高身体素质、恢复身体机能,此种方式称之为“体医结合”,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试点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所以体育领域目前也高度重视这一概念的推进情况。同时“体医融合”概念也广受关注,为实现体育系统与医疗系统的融合,构建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有必要对两者的概念差异进行辨析,探寻出对应的融合模式。
1 “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的辨析
1.1 “体医结合”的概念和现状
1.1.1 概念分析
“体医结合”强调将体育锻炼与医学治疗充分融合,力求通过医疗诊断以及体育干预两项措施让身体处于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下的人群能够稳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本身的免疫力与抗病能力,让其身体尽早恢复如初。“体医结合”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健康领域专业致力于与探索医学理论应用在体育领域是否存在可行性,但是因为体育运动广泛在民间普及,而且高度市场化,所以早前在美国各大医院受到广泛应用。我国在21世纪初期才正式开始研究“体医结合”,人们认为其融合本质是将运动医学、健康评估、康复医学、保健体育等多个学科理论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总结而言,“体医结合”需要充分调动区域内现有体育资源,将其医疗系统有机结合,从而更好的发挥出体育锻炼在疾病预防与治疗、康复、养生领域的功能,与医疗系统的后端健康功能发挥合力,构建大健康服务体系。
1.1.2 现状分析
早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就已经形成体医结合的概念,但因为当时所具备的体育系统以及医疗系统尚不完善,所以两者并没有充分结合。但是伴随我国经济水平、体育事业、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体医结合已经是必然趋势。体医结合顾名思义,是体育与医学两者的结合,具体而言就是将运动医学、医疗医学、保健体育、医学营养等多项学科理论进行整合,促使这些理论可以有机互补相互促进。体医结合所面向的人群范围非常广泛,不论是健康人群,还是亚健康或者疾病人群,都可以将医疗判断、医疗监督等手段与体育干预措施协同进行,最终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现阶段我国体医结合发展主要呈现出萌芽、确立、发展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体医结合由形神分离的配合,逐渐开始形神兼具,进入到发展阶段,体医已经可以行神融合走向一体化。尽管如此,因为此融合是基于系统自身利益出发,缺少契合点,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1.2 “体医融合”的概念及特征
1.2.1 概念分析
“体医融合”也可以说是“体医结合”的进一步深化,是基于医疗的视角出发,对体育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并且从体育的视角对疾病本质进行重新解读。在体医结合不断发展中,必然会最终走向体医融合,所以体医融合是有效衔接体育与医疗系统的关键点,是在突破行业限制的基础上建立的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身体康复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链条。体医融合也可以界定为体育系统与医疗系统,在理论、思想、技术等方面的融合,体育系统负责提供工作方法,利用医学系统提供处方化服务。
体医融合的关键在于衔接好两个行业,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支撑下的体医融合工作,需要体育系统与医疗系统实现协调发展,既要做到应用医学知识对于体育领域全部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并提供指导帮助,最大程度降低运动风险的发生概率,让更多人科学锻炼,逐步提高运动效果。同时也要发挥体育功能,将其应用在医疗系统中通过运动处方有效预防、治疗慢性疾病,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康复。通过定期组织全民健身活动,从整体角度提高大众身体素质。所以说体医融合,并非仅是局限于理论、思想、制度的融合,在技术应用、人才孵化方面也要相互学习相互作用,这也是体医融合的长期发展目标。
1.2.2 特征分析
体中有医、医中有体是体医融合进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体中有医特征体现以下方面。第一,学校体育。参考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为学生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严控锻炼强度,有效预防学生出现运动损伤,优化锻炼效果。第二,竞技体育。作为对抗性体育运动,要想取得骄人成绩必然要依靠体育科研的加持,医疗系统也要针对运动员制定运动急救方案与损伤处理方案。第三,群众体育。借助医学干预方式,对大众提供科学的运动锻炼指导,并实时监测体质情况,让全面都能形成健身意识,学会科学健身。
医中有体特征体现以下方面。第一,预防疾病。医疗系统在采取医学手段预防疾病的同时,适当辅以科学适量的体育锻炼和运动处方,以优化疾病预防的成效。第二,治疗慢性疾病。采用间歇训练、循环康复等多种运动训练方式,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预防的效果会比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第三,医疗康复。体育锻炼可以让身体体能从零值回归正值,甚至于达到更高体能值,但是医疗康复仅最大尽可以让身体体能回归到零值。在医疗康复中引入体育运动,以加快身体康复进度。
2 “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模式解析
2.1 技术融合模式
技术融合模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技”与“术”,其中“技”是将体育科技与医疗科技两项作为融合的关键点,而“术”则是将体育科研与医疗科研两项作为融合的关键点。将体育领域的相关“技术”渗透于医学领域中,将医学领域“技术”渗透于体育领域中,让两者相互作用融会贯通。
具体到实践中,第一步是要建立专门的体育、医学科研机构。要想切实提升体育运动技术,强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促使其获取到优异的体育运动成绩,这些都要依托于体育科研;相应的,要想稳步提高医疗水平,突破性革新医疗技术,也依旧需要依靠医疗科研的加持。所以体育与医学融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两个系统中的各项科研成果加以整合。而成立专门的体育、医学科研机构就是要为科研课程整合提供一个穩定可靠的平台,让体育与医学相关学科实现交叉发展。比如在医学基础教育中增加体育医学课程,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的整合。然后加快推进融合科研成果转化为实体的进程,比如将体育保健学、体育营养学书籍杂志分批次发放给社会群众,让群众掌握到科学健身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强化群众健身意识,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第二步是将体育与医学科技资源共享。此种方式有利于尽快突破两个行业之间存在的壁垒,可以将现有的体育训练方式进行优化完善,将其应用在康复治疗环节。比如在临床医学领域,将高强度间歇训练法与新型心电监测技术相结合为临床医学工作提供技术辅助,这对于心脏类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我国二型糖尿病的治疗进程中,将科学锻炼方式与医学治疗相互配合,让疾病的复发概率大幅下降,而且又加快了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速度。
2.2 资源融合模式
资源融合是指将体育系统与医学系统中全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进行共享,通过孵化复合型人才、增设运动医学专科、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等多样化举措,切实将体医融合落实到位。
首先,加快体医融合的人才孵化。在“大健康”理念的引导下,体育系统与医疗系统要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邀请高校体育专业的专家、教授走进医院中,面向医生与护士讲解运动训练技巧以及康复理论。带领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练员走进医院,组织医疗专家、医学教授为其讲解医学监督、医疗护理、健康评估等医学知识。加大对运动处方师的培养力度,这需要相关部门发挥主导力量,组织三甲医院专家和医生集体走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成果经验,并在完成学习培训任务后回国成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只有通过多样举措尽快培养更多的体医复合型人才,才能全面推进体医的融合进展。
其次,成立运动医学专科医院。现阶段我国大约有上千所三级甲等医院,不论是医疗水平还是医院的治疗科室,都是最优质和最完善的。但是运动医学专业科室的设置却少之又少,只有经济较发达省会城市以及少数从属医院有条件设置,所以挂号难、住院难的问题亟需解决。成立运动医学专科医院,既可以扩大运动医学理念的推广范围,而且依托于政府的干预手段,可以由体育系统与医疗系统发挥主体作用,各自向医院提供一系列的物质资源,比如健身设备、医疗设备等,同时在基层医院设置独立的运动医学门诊,由医生、康复治疗师、康复医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协同坐诊,由医生对患者的病情与身体机能进行诊疗判断,其余人员则根据医生诊断结果给出合理性的运动处方,推进体医融合理念的进一步落地。
最后,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要尽量覆盖到各个地区的医学专家、运动处方师、体育专家等。针对疑难杂症设置专门的数据库,将通过基础医疗无法彻底医治和康复的病症上传到数据库中,让更多专业人士提供对应的运动处方。针对医疗急救设置专业的处理库。伴随我国体育事业的高速发展,每年都会举办诸多赛事活动,这也必然会涉及到人员医疗与急救问题,此数据库的设置目的就是要面向不同类型赛事提供对应有效的急救方案,为赛事顺利举行提供多一重安全保障。针对慢性疾病设置讨论平台。此平台需要医生与运动营养师经过协同讨论给出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并且营养师可以根据各个人群特点,制定健康食谱,从根源处预防慢性疾病的产生。
2.3 话语权融合模式
体育系统在健康系统的主导权力、医疗系统在健康系统中的主导权力,两者进行深度融合后,借助舆论传播的力量,通过逆向思维引导的方式,加快体育系统与医疗系统两方话语权的融合,扩大全民健身的理念推广范围,最终实现健康中国的终极目标。
首先,借助舆论与媒体传播优势。各个地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积极邀请知名体育运动员走进学校和社区,向大众分享自身的运动经历以及职业发展过程,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将大众思想向正确方向引导,从而产生示范效应。同时为其拍摄公益性质的宣传视频,通过各大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向更多人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邀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医师、营养师,开展生理学知识与运动营养学知识专题讲座,让大众也能掌握到基础的运动医学知识,促使其在知识武装下逐步认识到科学运动之于个人的重要作用。
其次,发挥逆向思维引导作用。全民健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核心工作。目前我国健身人口的总数虽然是呈现增长趋势,但实施力度不足是存在的显著问题。所以需要对全民健身推进方式进行改进,比如借助医疗进行逆向引导,患者最信赖的人是医生,由医生出面为患者和多种推荐行之有效的锻炼方式,其实施效果必然会有所提升。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也要尽快完善医疗保障系统,比如允许用医保卡购买健身服务。发挥医疗系统的话语权作用,鼓励大众通过科学锻炼有效预防疾病。
3 “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发展的障碍
3.1 思想观念障碍
在我国大力推行健康中国政策的背景下,加快体医融合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但是因为观念限制导致两者的融合并不顺利。从推行开始直到今天,依旧有部分人主观认为竞技体育对于身体有严重的伤害性,认为群众体育相比之下会更加健康。认为高强度运动对身体无益,反之身体会更加适应中轻度或者低强度的运动,这才是健康的。大众对于体育价值以及体育在医疗系统中功能方面的错误认知,严重阻碍了体医融合。所以需要从观念入手,对体育价值进行重新定期,以逐步改变大众的认知观念。另外,卫生部门发挥主导作用,与医疗专家携手,大力宣传体育在疾病预防、治疗、身体机能康复中的应用功能。
3.2 管理体系障碍
实现体医融合需要依托于完善的管理体制。因此需要对我国现有医疗制度进行改革,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因为改革制度不完善、改革力度不足、缺少联合工作机制等问题,导致体医的发展仍旧处于分离状态。基于此国家体育部门与卫生部门要合作开展工作,发挥工作合力全面加快体育制度与医疗制度的改革,尽早建成两者的融合工作机制。而且体育运动不仅在强化身体素质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有效预防与治理疾病,所以医疗系统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借助体育资源推动医疗事业的良好发展,逐步落实医疗与体育资源的融合,协同为健康中国目标实现提供助力。
3.3 政策资金障碍
经过体医结合发展进程中总结到的经验,实现体医融合必然需要充分资金支撑和政策扶持。因为这是一项新兴领域,所以不论是科研工作、工作组织构建、专业人才孵化都需要依托于资金和政策提供保障。当前我国在开展体医融合工作的过程中,虽然国家已经给予了诸多政策的倾斜,但是下属单位却没有将扶持政策落实到位,资金的应用也缺少合理性,虽然各级已经形成联动工作,但是其工作效果并不突出。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在出台扶持政策、增加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还要设定对应的监督机构,对各级、各层的政策落实情况与资金应用情况进行密切监督管控,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提高資金使用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协同多方力量全力推进体医融合,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满足全民健身需求的关键举措。体医融合虽是体医结合的深化,但是仍旧是一项新兴领域,所以不论是在推进方式,还是实施路径方面还在探索阶段,暂时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融合体系。基于此需要深度挖掘体医融合的内涵,了解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体医结合的成功经验,寻找两者融合的切入点,立足于技术融合、话语权融合、资源融合三项,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位,最终实现体医的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在体医融合的路上还存在很多阻碍,需要积极对思想观念加以改进,重新制定联动管理体制,在资金与政策方面极大扶持力度,通过多种举措协同推进体育系统与医疗系统的深度融合,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提供助力。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