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惠 刘跃强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面临一系列复杂的变化,疫情的蔓延,世界金融危机持续,国际经济复苏步履蹒跚,国内经济已经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利用好国内国外这两种资源,发挥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内需潜力,需要有明确的方针策略。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化危为机的创新之举,不仅是对马克思交换理论的合理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交换理论的深刻革新,有利于推动我国开放方式的升级转型。
关键词:“双循环”;市场经济;马克思交换理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7-0001-03
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当中,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同时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突出,为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带来严峻考验。值此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关键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契合时代要求、肩负时代使命,深切把握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审时度势,提出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扭转颓靡的世界经济现状提供中国智慧与方案。
交换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与生产方式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的历史要素。交换理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同時也是分析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从商品生产与供给需求的必然联系出发,探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贯穿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制定和商品生产实践活动的始终,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重要的理论指引。所以,正确剖析马克思主义交换理论的时代价值、把握理论内涵、厘清理论要义,对深刻认知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深远。
一、马克思交换理论的合理继承
马克思吸收借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成果,将交换关系与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商品、货币、价格、市场等抽象要素的形成过程,阐释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形成马克思主义交换理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
(一)从商品生产到价值创造,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将商品作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起点,进而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1]商品当中涵盖的价值实体与价值量、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成为衡量价值标准与激化个人与社会矛盾的牵引,化解矛盾依赖于交换行为的发生。当商品被赋予一定的劳动量与劳动时间,交换本身就是劳动产品之间的相互流动,是一种劳动价值的转换,体现在人类社会劳动关系的发展进程,与以联合体形式存在的原始社会公有制度的分崩离析。马克思以商品为研究对象,“探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认为交换过程必定经历“物物交换、买卖交换、商业交换”三大历史阶段。从商品、价值、货币的形式转变过程当中,阐明商品交换关系的实质,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以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市场当中进行流通的行为。
(二)从以物易物到货币流通,世界市场是交换的高级形态
“交换表现为一个过程,表现为买卖流动的总体,流通的第一个前提是商品本身的流通,是不断从许多方面出发的商品流通。”[2]随着货币的诞生与更大范围内交换活动的展开,传统的以物易物交换模式脱离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以货币流通的方式向更为广阔的市场迈进。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市场与内部市场的总和,是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而联系起来的,是交换发展的高级形态。国际生产分工与交往构成世界市场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生产力只有在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3]“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3]所以,世界市场正是在各国日益密切的分工合作与交往过程中趋于统一。国内市场的发展是世界市场繁荣的基础,世界市场的繁荣既需要各国内部市场迸发活力,也需要国际交往活动的进一步融合。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探寻理论渊源,就是坚持以交换作为从商品生产到价值创造这一经济活动过程的本质特征,从而揭示社会经济生产的一般规律,以推动国内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促进世界市场经济的繁荣稳定,是对马克思交换理论真理性与科学性的合理继承。
二、马克思交换理论的深刻革新
(一)明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创造构建发展格局新形态
恩格斯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因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为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矛盾,急切需要找出新的方法,构建新的格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依赖于劳动力与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政府的政策性导向,同时社会发展面临消费供给结构滞后、产业结构形式单一、核心科技依赖进口、城乡二元差异显著等一系列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社会主义制度新优势彰显
新冠肺炎疫情已演变成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本着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同疫情展开坚决斗争。经过艰苦努力,中国国内已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6]。反观国际社会一度趋于混沌之中,逆全球化趋势和贸易保护主义显现,抗疫不力导致无辜病亡人数激增,西方政客依旧怀揣固有的傲慢与偏见,推崇单边主义政策,为转移本国社会矛盾向我国发动贸易战、进行污名化、打压新型高科技产业发展等野蛮行径,导致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人类社会的发展跌宕停滞,同时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带来极大挑战。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势下如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新优势,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社会竞争中抢占舆论新高地,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汹涌浪潮中掌握核心科技,赢得话语权,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鲜明。gzslib202204011119三、马克思交换理论的生动践行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高层次发展
构建国内大循环作为“十四五”时期为把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推进的创新之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影响深远。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反杜林论》等著作中论述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贯穿人类社会经济运动发展始终,四者关联紧密、互为统一。国民经济的内循环需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的联通,形成内部协调、动力强劲社会生产体系,达到供给侧结构的动态平衡。在生产领域,从国内循环的基本面出发,寻找“卡脖子”瓶颈问题、弥补短板,持续深化企业所有制改革,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实现产业链与企业结构的整体升级转换。在分配领域,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拓展中等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长方式,维护市场分配秩序,完善各生产要素积极参与分配的规范化要求,建立健全分配制度。在交换领域,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提高交换效率,降低交换成本,创新城乡商品流通的方式,拓宽渠道,构建不受地域限制的全国物流数字化体系,搭建专业化物流服务平台,更好地发挥现代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在消费领域,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市场活力,以科学的消费观和消费规律指导构建绿色、开放、公平、公正的消费市场。将供给侧结构升级与需求释放相结合,以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就业岗位、产业结构转型为依托,以消费者为主体,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消费环境。努力形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领域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层级发展。
(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我国开放方式升级转型
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人类的交往往往由最初的个人彼此之间的关系逐渐发展成为地区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人类正是在交往的范围逐渐扩大、普遍化程度变高的过程中踏上世界历史的进程。构建“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并不是关起门来运作,更不是区域内的小循环,不仅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内部循环,更需要国内国际的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首先,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形成国内大循环为契机,充分利用好国内市场内需优势,在提升自身创造力与竞争力的同时,牢牢掌控对外开放主动权与国际社会舆论主导话语权,以全新的面貌参与全球治理,为新一轮全球治理活动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其次,推动我国开放方式的升级转型,契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让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充分涌流,建立对外开放新平台,完善对外开放新机制,形成竞争优势,以发展国内市场为基础搭建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再次,利用好改革创新这关键一招,依靠创新推动发展转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追赶国际社会领先的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制造、医药医疗等产业,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从而实现内外市场的有机黏合,使我国更好地应对世界市场的新变化,这也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动态性特征的把握。最后,坚持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内循环推动外循环,达到内外联动双循环,使一切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力量充分发挥作用,达到以生产带动消费,以消费促进生产良性互动,积极投身于全球化进程,实现新阶段“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融合。
四、马克思交换理论的价值探寻
(一)明晰理论要义,探寻劳动价值
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正是以交换理论为依据,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导向,深刻分析资本主义运动规律,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运动、辩证统一的。这样的历史统一性就体现在劳动的过程之中,劳动推动了人类史从自然史中独立出来,人的本质不仅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还是劳动的,劳动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正是在把握自然科学、人类社会发展运动规律、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转变规律当中,阐明了现代社会主义中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划分及对立,进而全面阐述了工人阶级科学世界观的哲学基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劳动价值问题,主张主导消费的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无论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奉献,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与广大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劳动价值相辅相成。
(二)书写改革新篇,凸显时代价值
为适应国内国际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以及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继1987年我国首次提出“国际大循环”理论的又一次改革创新,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遵循,也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彰显时代价值。通过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有利于国内开创供给需求良性互动、科教产业全面发展、流通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发展趋于协调、就业收入日益提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国际层面看,中国将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全球治理工作,在国际事务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帮助世界经济扭转颓靡困境走向复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结语
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科技产业创新的供给侧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侧相统一的循环过程。不仅是一项深刻而繁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推動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要求。这就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探索创新、稳步推进的求实精神,更需要强化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指引的学理支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筑牢话语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更大成就,为维护世界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2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52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1.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