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
作为县教研员,我们经常带领一线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听课观摩。去过市县,到过省城,也去过省外不少地方,我们发现,不论什么主题、什么形式的观摩会、研讨会或者专题讲座,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聘请一线优秀教师作示范课,另一部分是邀请教科研专家作理论讲座。一个讲课、一个讲座,都是围绕教学和教学改革展开的。二者主题一样,但会场的“会风”和效果却大不相同。不论是五六百人的会场,还是上千人的会场,凡是上示范课,则座无虚席、鸦雀无声,与会人员均聚精会神地听课,一边听一边还在听课本上做笔记,生怕漏掉什么。相反,如果是专家作讲座,会场秩序就大打折扣,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三五成群低头开起了小会;有的闭目养神甚至早已进入梦乡,发出细微的鼾声;还有的干脆离开会场,到外面散步休息……
讲课、讲座二者会场的“会风”和效果为何反差如此之大?问之原因,教师们不约而同地答道:“专家的理论博大精深,但与我们教学实际工作差距较大,离我们太远,听了没用。”
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室,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工具是教材和教(学)案。如何能理解课标,吃透教材,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运用好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每一节课上好,把知识和技能落到实处,是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所在。所以,他们需要的是最接地气、最直接、最具体的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东西来引领和指导。至于理论、理念,比如“学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先学后教”“主体性原则”等等,老师们也明白,只是不知道如何恰当地把理念运用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专家们来说,不是他们讲得不好,而是理论性太强,显得“高、大、上”,不接地气,距离教师教学实际所需的东西太远。专家们研究的是理论,他们在台上侃侃而谈,老师们在台下听得“云里雾里”。比如最近如火如荼地开展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案例,通过各种形式组织了多次专题培训,老师们对它仍然是一知半解,甚至充满疑问。说白了,项目式学习就是让孩子们带着任务去实践、去思考、去动手,最终完成任务。但是专家们解释为:项目化学习是一套系统教学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设计项目任务、规划并实施、精心制作项目成果的过程,它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专家们讲得精彩纷呈,老师们却觉得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
诚然,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作指引,课堂教学就没有目标和方向。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思想和理念要同时融入到教学中。否则,理论与教学脱节,教学方法就无法改进和提高。那么,如何才能穿越“云雨”,将高深艰涩的学术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呢?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教育专家讲座的服务对象是一线教师,教师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能把学生教好。正如《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其“本”是教学,是课堂,是学生。每位教师都知道自己该教什么、怎么教,该让学生明白什么,这就是务本。因此,学术造诣高、知识储备丰的教育专家,不妨俯下身子,走进基层,深入课堂,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知其所惑、所思、所感、所想,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让讲座犹如及时雨一般滋润每一位教师久旱的心田,犹如一部宝典为一线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方法,使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项理论只有能够运用到实践中,才是好的理论。故而专家需做到:一是反复试验,不断修正,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育教学一线需要专家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发现不足,及时加以修改,如此反复试验,多次修正,最终形成扎实可行的学术理论。二是深入基层,与教师多沟通,了解教师所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有法”,是指不同学科的教学有一定规律可循;所谓“无定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切都因人、因境而定,所以,最终还得是“贵在得法”。因此,作为教师的引路人,专家不妨沉下身子,走进教师、学生中间,多与他们沟通,了解大家的诉求,最终将“高、大、上”的学术理论转化成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方法指导,使教学理念与方法真正在课堂、在学生中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是不断摸索,采用形式多样的讲解方法。教育专家要将晦涩难懂的学术用语转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交流沟通,激发大家参与的兴趣与欲望。
聚群贤,笔底烟花论教学;畅所言,璧坐玑驰显功底。只有穿越“云和雨”,专家俯下身子,走到教师中间把脉问诊、答疑解惑,一线教师认真倾听、多思考,才能真正实现“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
(作者单位:沁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