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薇
“这里是晋城东南部,也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每天迎着朝阳,我们踏进校园,为理想奋斗,为梦想续航。”2020年9月,在千年古城晋城市,升腾起一颗璀璨的教育新星———晋城市东南新区学校。这所学校是晋城市和晋城市城区两级政府确立的重点工程,2019年9月动工,2020年9月投入使用,仅仅一年时间,一所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拔地而起。
这所占地76000平方米的学校何以“速成”?
早在2011年,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了《晋城市主城区东南新区城市设计》,将东南新区定位为晋城市未来发展的区域中心,由此晋城市确定了“北抑南拓、西调东移”的发展布局。作为重点发展区域,东南新区全面动工。随着山门公园建成、市人民医院易址扩建和晋城万达广场入驻,东南新区相关配套设施愈发完善。但是作为一个大型居住片区,东南新区常住人口近5万,区域内却只有3所村办小学,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基本需求。
为了扭转局面、破解入学难题,晋城市委、市政府本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原则,作出了重大决策———规划建设东南新区学校,并将其列入2018年、2019年市重点工程。于是,东南新区学校在万众瞩目中,迈出了凝心聚力的建设步伐。
建一所学校需要多久?2019年7月,时任晋城市委书记的张志川对东南新区学校项目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抢抓工期,加快施工,早日办好“人民眼睛盯着的事”。8月,市委、市政府从早日解决东南新区群众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问题出发,科学研判,设定了学校2020年9月建成并开学的目标,东南新区学校项目建设工期由24个月缩短至11个月。由此,东南新区学校项目作为重点工程中的重点,开始驶入了建设快车道。
2019年9月20日,东南新区学校正式动工后,市教育局领导多次深入工地督查指导,要求建设单位发扬“洞头速度”精神,攻坚克难,全力保障2020年1月底完成主体结构封顶,7月底室内工程初步验收,8月底操場建成,工程如期完工,学校如期开学。
这所占地面积百亩、总投资近2亿的学校在短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完工,其背后汇聚了市、区两级政府各部门的强大合力。“加速度”版的施工方案确定后,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市教育局、市交警支队、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和城区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新的施工方案进行现场部署,要求各部门通力合作,解决可能影响工程进度的潜在问题,为项目建设抢抓时间。
市环保局对东南新区学校项目建设开绿灯———只要在市区PM10不超标的前提下,允许该项目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渣土车和商砼车;在大气污染指数逼近红色预警期间,市重点办、市大气办在全市范围内仅保障东南新区学校、中原街道路工程2个重点工程的施工,在施工车辆批复、协调水泥生产供应等方面对东南新区学校项目给予了最大的政策保障;在冬季最寒冷的时期,为保证项目顺利建设,东南新区学校项目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采取提高原材料标准、实施保温作业等方式,想方设法保障项目不停工……
“速成”的学校或许并不罕见,然而一所高标准、高质量的“速成”学校,非一般的人力物力可成。东南新区学校从规划布局到投入使用,创造了非凡的“东南速度”,掷地有声地回应了百姓关切。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2020年9月10日,张志川赴东南新区学校召开调研座谈会,要求市教育局把东南新区学校作为市委书记联系点,充分利用清华大学教育资源优势,列入“未来教育示范区”项目校,创造课改效果的“东南速度”,助力东南新区学校名校建设。会后,市教育局迅速行动,和城区教科局、东南新区学校多次沟通讨论,形成初步课改方案。
结合教学实际,全校上下反复研讨,在课堂教学方面构建了“1246”模式。
“1”是指“一个目标”,即立德树人。该模式要求教师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进行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现有效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2”是指“两个立足”,即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足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核心素养是把立德树人培养目标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这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定位,以此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校长郭团朝对学校的育人目标了然于心。
“4”是指“四个聚焦”,即聚焦中心问题、聚焦学习方式、聚焦展示反馈、聚焦反思提升。这四个聚焦是每节课需要解决的四个要点———聚焦中心问题,就是要明确这节课的目标,学生要解决哪些问题,完成哪些任务;聚焦学习方式,就是明确用怎样的教法和学法让学生真正获得;聚焦展示反馈,就是学生通过活动展示和反馈学情,让教师了解其知识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聚焦反思提升,就是回看目标,回顾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反思了解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要求。
“6”是指“六个环节”,即创设情境、展示目标———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互助———展示反馈、精当点拨———分层训练、助力提升———查缺补漏、反思突破。教师在充分熟悉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教师导入新课后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齐声朗读,明确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后,依据教师出示的“操作卡”中的问题研读教材,通过自读、自评、自解、自悟,按要求完成“操作卡”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问题引领自主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求教的欲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首先以一对一的对学方式进行二人交流、分享、求教、讨论,“兵教兵”,解决个性问题。然后以“小先生”讲解或多人小组交流的方式解决组内共性问题,最后再以全班交流研究的方式解决班内共性问题。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个人发言、小组汇报、黑板演示、课本剧、游戏、生活模拟、小品、绘画、特长展示等形式,展现学生个体自学或小组探究的成果。对于易混易错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精当的点拨指导。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标知识点,精选训练题目,分层编写“训练题”,进一步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教师引导每名学生就其在前五个阶段中的表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予以反思、查缺补漏,同时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这套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研发的教学模式,秉持“目标引领、任务驱动、分层施教、全面提升”的理念,是全校上下高速研讨、实践的结晶,致力于以最快的速度将学校打造成为教学质量一流的名校。“让东南新区学校的孩子们享受到最先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努力将东南新区学校打造成为优质学校”,这不仅是校长郭团朝的使命,更是晋城市和城区两级政府的初心。
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把东南新区学校办成一流学校,晋城市城区区委、区政府和区教科局在选配教师上打破惯例,从城区以外公开引进优秀教师66名,其中优秀专任教师31名,在城区其他学校选调优秀教师25名,公开招聘优秀应届师范毕业生10名。
“一个学校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向心力,有没有向上的力量,教师是关键。”郭团朝把教师看作学校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师德师魂的锻铸作为推进课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着力点。在学校成立之初,就针对师德师风建设,采取了“四步走”:
一是用制度的力量规范人。学校成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大会,制定师德承诺制度,建立师德师风个人档案,设立师德师风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定期开展师德师风自查自纠。
二是用学习的力量影响人。学校注重对广大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每周把常规的教研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刻反思,积极探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不斷强化。
三是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学校用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励教师,强化他们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在榜样激励中积蓄前行的能量。
四是用行动的力量塑造人。学校党支部组织教师“重走”长征路,学习长江支队的革命精神;对标一流党建基地,联点共建;爱心帮扶学困生,走进五点半课堂……全校上下形成了“人人都当志愿者,个个争做好教师”的良好氛围。
为了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构建了四个研修共同体:新教师研修共同体,主要针对刚进入教师行业的青年教师,引导他们做好角色转换,对他们进行责任心教育以及组织能力的培训,在备课与上课、作业与辅导、听课与评课等方面进行着重指导;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注重对班级管理、学生活动策划、教育艺术等专题进行研讨;学科教师研修共同体,根据学校九年一贯制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的安排,教研活动实行“4.5+0.5”的教研时间模式,即每周有4.5天上课,另外0.5天的时间,由11个大组按照“提炼问题———典型作课———理论分享———研究问题———总结办法———集体备课”的流程依次进行教研活动;青蓝工程研修共同体,成立青蓝工程建设委员会,坚持自愿与统筹相结合的结对原则,明确师徒职责,签订师徒协议,由委员会督查,定期评估,对师徒实行捆绑考核。东南新区学校紧紧抓住提升教育质量的“牛鼻子”,在打造教师团队上持续发力。
建校之初,学校就立足国家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以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为出发点,以自主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为总抓手,加强德育工作的力度,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朝气蓬勃的阳光少年。
学校成立了大队委,组织了红领巾监督岗,开设了“朝阳之声”广播站,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
在学校的常规管理中,学校严格贯彻落实《东南新区学校一日常规》,坚持一日一考核、一周一点评、一月一汇总,促使学生将文明习惯内化为自身的需求,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坚持一周一升旗、一月一观影、一月一比赛,让学生心中有国旗、心中有祖国,于活动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重大节日、时间节点,学校通过征文、演讲、主题班会、讲座、黑板报、手抄报、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实施德育,如开学前的少年警训、“感恩教师节”“我和国旗合个影”、秋季田径运动会、“学雷锋”系列实践活动、“爱的回声”教育活动、“祭英烈”活动等,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另外,为了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学校不定期举办特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航空科普进校园,市文联、市书协、市美协进校园,非遗进校园,交通常识进校园,疫情防控讲座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不仅拓展了课堂,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除了“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学校利用周六日带领学生走进部队、图书馆、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让学生回归生活,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成长。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学校办学就呈现出了“肉眼可见”的发展态势。全校师生朝气蓬勃,校园内洋溢着朝阳般的热情与希望,社会上有口皆碑。“近期,打电话咨询转学、小一招生和初中招生的家长数不胜数,尤其有很多是本学期转过户口来的,充分说明东南的管理、教师素质和学生的进步在家长和社会的口碑是非常好的,我们就是要乘势而上,稳步推进。”谈到这里,郭团朝校长满脸欣慰。
占地百亩,投资近2亿,用时1年,辐射周边4个村社区、13个小区,涉及1.7万户居民,惠及5万多人口……这一串数字,既是百姓教育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体现,又是政府关切百姓、高效回应民之所求的折射。
这所寄托着周边5万多居民殷切期盼、承载着3000多莘莘学子梦想的学校,不仅加速实现了校园的高标准建设,更在高质量办学上呈现了令人惊喜的“东南速度”。其背后,是全校教育工作者迎难而上、日夜赶超的执行力和教育情怀,更是政府做好“人民眼睛盯着的事”的生动体现。
初升的太阳总是充满希望,正如新生的教育,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