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秀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语言与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见与所感,这是一个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并内化为自我知识的产出过程。“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新版的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那么“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该如何展开呢?笔者有如下几点见解:
一、充分利用好习作单元
笔者通过参考统编教材对于小学生习作能力的要求,得出教师如果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得从选材立意、加工草稿、文章修改这一整体写作流程出发,改善学生传统的写作方法,更新学生的写作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传统教材的写作单元只给一个写作例文不同,“双减”政策后的新版教材习作单元给了两篇习作例文,且每个习作单元的两篇例文的审题立意发点以及语言风格都有所不同,这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习作例文学到不一样的表达策略和语言特点。以人教版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时——《麻雀》为例:让学生从老麻雀在面对强大的敌人——猎狗时不顾自己的安危来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体会母爱的伟大,第十七课时——《爬天都峰》:讲述“我”和老爷爷在爬山前相约同行,爬山时奋力攀爬,终于成功,爬山后拍照留念,“我”和老爷爷互相感谢,爸爸鼓励“我”要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这一系列的描写,让学生学会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一件事。因此这两篇课文后的例文——《杏儿熟了》和《小木船》就将前面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有所发展和借鉴,让学生对这一描写方法印象更加深刻,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更好的范例,也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提供了更好的说明。这样的习作设计,也强化了阅读与写作的关联性,在例文中学习写作方法,将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去,真正做到了“以读促写”。
二、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没有真实的画面做支撑的文学是没有生命的,因为无法与广大人民群众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只能被束之高阁,艺术源自生活,便是这个道理。“双减”政策出臺前,学生的时间被大量的作业所支配,写作只能靠自身的想象和他人的描述以及多媒体等设备的传播,学生无法通过教师的描述来得出登山靠的是顽强的毅力,也无法通过ppt来感受故宫的雄伟和壮阔,更无法在众多的社会实践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双减”,即减少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一政策的实行,意味着家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带着学生走出家门,去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体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春游、爬山、观看展览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情与景会让学生在写作时更有画面感,写出来的作文更加形象和真实,为写好作文积累最直观的素材。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的习作“有趣的蜗牛比赛”,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去观察蜗牛的特点和习性,以此作为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将蜗牛的样貌记在脑海里,才能想象蜗牛在比赛时会有怎样的表现,作文自然写得更加生动与鲜活,学生也会更加喜欢这类的写作方式。
三、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阅读与写作一直是紧密相关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厚积薄发,最终写作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传统上的写作教学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导致学生难以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应用自己的知识,这给学生文科素养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阻力。“双减”政策的出台,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加强阅读量的积累,最终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有效的阅读,教师可以制定一套具体的阅读计划,例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应该完成多少页的阅读任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里面写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或者名言警句,或自己的感想。积累得多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结束语:
教师如果用心教授,学生自然会获得提高,笔者相信,通过充分利用好习作单元,让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写作教学的质量将会有所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写作方法以及写作效果都会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