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树启
古钱币学、货币史研究是光辉灿烂的古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古钱币的收藏、鉴赏与研究,也是一項典雅、崇尚的高等文化娱乐活动。它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精神修养,陶冶情操,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
我国五千年货币发展史,前后经历了五次重大演变。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确立四大货币体系,之后又经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直到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中国古钱币才算退出历史舞台,慢慢远离人们的视线。
古钱币五次重大演变
天然海贝(图1)是我国最早的货币,从原始社会后期,到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我国的汉字中,但凡与价值相关的字,大都带贝字旁。随着货币需求量的增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骨头做成骨贝,用精美的石头做成石贝或玉贝,商朝人们开始用青铜制成铜贝。铜贝的出现,代表了古钱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演变。
从商朝铜贝到战国货币,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各国各地区都自铸货币。其中以赵国、魏国的布币,齐国、燕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比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的外圆内方孔的半两钱(图2)。货币的统一,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减铸钱,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个别富商、贵族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之后汉武帝收回了郡国的铸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图3)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明确标注钱的重量,如半两钱、五铢钱、三铢钱等。唐高祖李渊在公元621年,决心废除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了“开元通宝”钱(图4)。开元通宝钱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钱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谈起宋朝,总会给人一种对外软弱无力的印象,北宋从国土面积、政治影响力、军事实力上远远不及汉唐时代。但北宋经济尤其发达,当时宋朝经济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属于当时世界绝对第一的经济体。当时都城东京汴梁(开封)人口过百万,是世界上超级大都市。由于那时铜料紧缺,促使纸币(交子)出现,为商品交易带来了方便。纸币的出现,成为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古钱币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首部空心),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即首部实心)而形似铲状铜片,是由生产工具铜铲演变而来。刀币,齐国和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分燕国明刀和齐国齐法刀两大类型。蚁鼻钱,楚国铸币,钱文形似鬼脸,又称鬼脸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即印子金,是当时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环币,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像纺轮或玉璧演化而来。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统一货币,战国时半两为大篆,秦朝时半两为小篆。汉初,实行八铢半两、榆荚半两及四铢半两。汉武帝时统一实行由中央铸造的五铢钱。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品种繁多,有六泉十布,还有一种叫一刀平五千,又名金错刀,形状像一把钥匙,上面圆环上有一刀两字,两字为锉金。该钱做工精美,是钱币界名誉品,知名度比较高(一枚顶五千枚五铢钱)。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朝代基本都行五铢钱,只不过各有差别,如蜀汉直百五铢、北魏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等,有些钱文不写五铢,然而钱的形制是五铢钱形制,如大泉五十、大泉当千等。隋代文帝铸造的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币复杂局面。
到了唐代,唐高祖铸行开元通宝钱,从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开元通宝钱开创十进位制,每十钱一两,以钱代铢。这种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钱文体系沿袭到清朝末。唐代由强变弱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史思明占据东都洛阳时,所铸的钱币得壹元宝、顺天元宝(图5),在钱币界知名度很高。该钱币字体遒劲,制作精美,还有句顺口溜:“顺天易得,得壹难求。”
五代十国,延续时间不长,前后才50多年,但每个朝代及国家都有铸币。精美程度不一,做钱最精美的当数后周世宗柴荣所做的周元通宝。据说周元通宝是后周销毁寺庙铜佛像,用此铜铸成的钱币,民间多佩戴此铜钱来避邪消灾。当时知名度最高的是南唐国铸造的大齐通宝钱,此钱传世共两枚:一枚缺角大齐,另一枚四眼大齐(此二钱早年均流入国外)。另外,长沙国马殷造的天策府宝,也是大名誉品。
两宋的铜钱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如太平通宝、皇宋通宝、宣和通宝、大观通宝等。宋代流行御书钱,即皇帝亲自题写钱文。如宋太宗写的淳化元宝,宋徽宗用瘦金题写的崇宁通宝(图6)、大观通宝,钱文非常精美漂亮。与宋朝同时代的辽、金、夏,造钱仿造唐宋,与唐宋风格一致。尤其金代,造钱比较精美,而且名品辈出,如天眷通宝,近几年在古钱币界出尽风头。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元代纸币开始称为钞。明代初期沿袭元代,推行纸币,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发行量大,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到明中叶嘉靖年后,白银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又称元宝,这时白银开始大量流通(唐宋就有,量少)。同时民间流行的铜制钱,材质由青铜转黄铜,嘉靖以前弘治、宣德、永乐等都是青铜质。
清代主要铸行小平钱。其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其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各有不同,钱局各有不同。当百大钱、当五十大钱各钱局都铸,清朝民间商务大额用银,小额用铜钱。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清代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是中国最早的机制银元,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与此同时,出现了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较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民国早期基本与清末相同。以银元与铜元为主,银元最著名当数袁大头(图7)与小头(孙中山开国纪念币)。
古钱币的收藏
随着收藏古钱币队伍的壮大,古钱币存世量逐年减少,现在古钱币的价格越来越高,例如,以银元为例,10年前,袁大头180元左右,小头170元左右,北洋龙400元左右,而现在大头1000元以上,小头800元以上,北洋龙2500元以上。又例如清钱,10年前,雍正通宝300元左右,顺治通宝150元左右。(以上钱币品相以中等普品为例。)
因此,收藏古钱币刚开始要从常见品、普通品开始,慢慢增加古钱币的品种及数量。通过长时间积累经验,随着自己鉴别能力的提高,逐渐提高古钱币品种档次。不要刚入门就盲目追求稀少品、珍品和名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