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瑄
今年元旦档,港片最卖座的经典IP之一《反贪风暴》系列迎来最终章。
2014年《反贪风暴》第一部上映,这系列电影靠着7年5部的频率,成了港片最长寿的系列IP电影。在口碑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上一部的《反贪风暴4》仍在内地收获了7.99亿元的票房。
到了第五部,由于打着“最终章”的旗号,尽管不少观众在走入影院之前,就对《反贪风暴5》的水准做了一定的心理建设,但一坐在银幕前,还是切实体验了一把“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的感受。《反贪风暴5》也在意料中拿下了系列最低分。
为什么从第一部就口碑不佳的电影能拍完5部,并收获共20亿元票房?很多人会给出同一个答案——为了情怀而去。而结果,却带来又一轮的唏嘘、感叹,乃至失望。曾经享誉全球的“东方好莱坞”,在人们日复一日的叹息声中,慢慢地没落了。
“贩卖情怀”“剧情老套”是近年来观众对大多数港片的评价,可是,单靠情怀,港片还能喘息多久?
在外界眼中,香港廉政公署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存在,他们办公独立、不随便接受访问、不主张暴力,甚至“连外面的朋友都没有”。就像《反贪风暴》里古天乐饰演的男主角陆志廉那句出现频率极高的台词:“ICAC查案,不方便透露。”
虽然廉政公署的部分工作人员有配枪,且经过了严格的射击训练,但从廉政公署成立至今,查案过程中没有发射过一颗子弹。与警察相比,廉政公署需要应对的更多是智力犯罪而不是体能。
在《反贪风暴》第一部中,仅一个半小时长度的电影,前一个小时都是文戏和智斗,直到最后为解救证人才爆发了枪战,尚且属于基于真实情况进行加工。但从第二部开始,整部电影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展开枪战或肢体对抗,而且廉政公署的文员在经过一番搏斗后,往往能顺利控制住警察。
其实,从艺术表达来看,《反贪风暴》远远够不上被称作是电影,更像是一部5集电视连续剧。不论是观众眼熟的TVB演员,还是永恒不变的“查案、遭诬、证得清白、缉拿罪犯”标准叙事四件套,都和TVB律政警匪剧如出一辙。
5部电影,分别对准了5个社会事件。2014年上映的《反贪风暴》,对准的是关爱基金;同年,第二部开拍,对准的是世界杯期间马会的赌博系统;第三部对准了洗黑钱;第四部则把视角瞄准监狱。
第五部以跨国人口贩卖为主线,影片一开头,大法官庞爱玛刚登场,爆炸和枪战就开始了。绑着炸弹的人和大量的枪支是怎么来的,影片未做任何交代,便陷入了枪战厮杀、追车、爆炸、刺杀的对抗游戏。
在庞法官来到香港演讲前,她还去过印尼等治安明显不如香港的地区,如果说编剧强行把暗杀庞法官的戏设置在香港是基于拍摄需要,那么在最后,编剧让女反派直接捅死男反派的设置,可谓是把观众当傻子耍。
《反贪风暴5:最终章》海报。
《反贪风暴》的拍摄,强调的是“枪林弹雨”,内核为港片最为擅长的犯罪和动作类型。在第五部中,张智霖饰演的警察有一句台词可谓是自我吐槽:“ICAC(廉政公署)其实就是文职嘛,哪像你,又拿枪又穿防弹衣,当自己是007啊?”
看来主创并不是不知道这些问题,而是只顾视觉刺激,不顾逻辑推演。更何况第五部跨国人口贩卖案只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引子,大反派并非贪官,而是恐怖分子。
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产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元素,其中比较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古惑仔”和“飞车文化”。由于环境的逼仄,飙起车来,就越发显得惊心动魄、险象环生。而这一元素,往往被生拉硬拽进警匪片中,营造香港电影“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气质,比如《反贪风暴》中大量“可以但没必要”的飙车戏。
“港片已死”,说了很多年。
但事实上,近些年,内地上映的港片票房基本在同档期电影中位于上游。去年,《拆弹专家2》和《怒火·重案》甚至在内地市场皆获得13亿元以上的票房,先后打破了港片在内地的票房纪录。不过,这两部电影相比《反贪风暴》系列来说,有更高的工业水准和作品质量。
可是为什么这7年来,《反贪风暴》能在口碑一部不如一部的情况下狂揽20亿元票房?情怀是一方面,《反貪风暴》系列抓住了港片里最纯正的商业通俗娱乐本质也是一方面。
《反贪风暴》第一部出现的时机相当好,当时正值党的十八大后打击贪污腐败的一个高潮,精妙地和反腐焦点遥相呼应。此外,港剧中经常出现的廉政公署被电影更细致集中地刻画,也吸引了不少本就对这个机构十分好奇的观众,噱头十足。
另外,在档期选择上,《反贪风暴》避开了春节档、国庆档等传统电影大档期,主要选择中秋、清明、元旦这类中小型档期,同时主动避开好莱坞大片,与小众文艺片竞争。这样的策略避免被超级大片淹没,还有效节约了发行费用,可以说年年“捡漏”成功。《反贪风暴》每一部都会汇聚不少大众耳熟能详的香港演员,对于80、90后这些主力观影人群来说,有相当程度的吸引力,自然能在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