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隐忧与出路*

2022-03-30 01:03龚蛟腾朱潇娜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学科专业

龚蛟腾 朱潇娜 易 凌

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已有逾百年历史,这期间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环境以及学科体系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须不断转型升级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当前,新一代科技革命与数据驱动的第四科学范式对传统的图书馆业态与图书馆学学术生态产生了巨大冲击,引发业界、学界重新思考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定位与价值。图书馆学“处在一个传统与现代、人文与技术、理论与实践、职业与专业、发展与转型、继承与创新多种理念与取向交织、融合、碰撞的时期”[1],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须在“内忧外患”的挑战中寻求转型的创新机遇,只有不断调整发展模式、完善教育体系、更新教学资源、丰富保障机制,才能培养出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然而,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与变幻莫测的学术风向令专业教育应接不暇,人才培养供需失衡的问题昭示着专业教育的发展隐忧。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健康成长关乎学界与业界的长久发展,有必要全面总结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成就,深度剖析专业教育的发展隐忧,通过去芜存菁、转换思路、优化内容、调整结构,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谋求新的发展出路。

1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成就

1.1 形成了专业教育的完整体系

中国图书馆学专业培训始于民国时期克乃文在金陵大学开设的图书馆学课程[2],其正规教育则以1920年韦棣华、沈祖荣等创办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为开端[3](203)。近代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体量较小,以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主要模式,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是主要阵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教育事业经历了较大的改革与调整,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亦随之持续变革与发展,至今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层次体系。关于本科教育,武昌文华图专从1920年代开始即培养本科生。改革开放以前,武汉大学(包括其前身武昌文华图专)、北京大学是主要的本科培养单位。改革开放以来,累计有52家单位培养图书馆学本科生[4]。关于硕士教育,改革开放以前仅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招收过2名研究生,且培养过程被中断[5]。改革开放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开始系统化地培养硕士研究生,“标志着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正式建立”[6]。经过40余年的发展调整,目前图书馆学学术硕士培养单位共有49家[7]。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标志着图书馆学专业硕士教育正式起步。经过6次增设[8-10],图情专硕培养单位达到77家,其中北京大学、湖南大学于2017年宣布停招[11],因而目前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共有75个。关于博士教育,1990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率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3](220)。经过30年的发展,至2020年,共有16家博士培养单位[10,12]。除本、硕、博层次的学位教育外,专科教育是图书馆学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大部分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建立在大专层次的教育基础之上。不过目前图书馆学专科教育已经转换为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图书档案管理专业[13]的形式存在。

1.2 实现了专业教育的重点布局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变革与调整,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实现了以东中部为重点、兼顾西部的地理布局(表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包含的6大地区来看:华北地区有36家培养单位(重复计算同时开设不同层次教育的单位,下同),东北地区有22家培养单位,华东地区有53家培养单位,中南地区有37家培养单位,西南地区有9家培养单位,西北地区有7家培养单位。其中西北地区最少,华东地区最多,整体极差为46。从省级行政单位来看,位于江苏省的培养单位最多,有22家。海南、新疆两省区则各仅有1家。此外,西藏、甘肃、青海、宁夏4省区目前没有图书馆学培养单位。从同时具备本科、学硕、专硕、博士层次教育的角度来看,有北京、天津、河北、吉林、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东9省市。从本科层次来看,22家培养单位分布在16个省市区,其中辽宁最多,有3家。从学硕层次来看,49家培养单位分布在22个省市区,其中江苏最多,有9家。从专硕层次来看,75家培养单位分布在27个省市区,同样是江苏最多,有9家。从博士层次来看,16家培养单位分布在10个省市区,其中北京最多,有4家。从分布广度来说,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全国的整体分布主要依靠专硕教育,绝大多数省份具有不同层次的图书馆学培养单位。整体来看,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单位呈现出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

表1 图书馆学本、硕、博教育区位分布

续表

1.3 积聚了专业教育的教学资源

专业教材、专业课程、专业平台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重要保障,为图书馆学教育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在专业教材方面,张康等在调查了805种专业教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建设的百年发展史,剖析了专业教材从“欧美注脚”到“中国特色”的演进特征[14]。目前教材建设亦取得了重大成就,共有68种专业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种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6种入选“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5]。在2021年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中,吴慰慈等《图书馆学概论(第4版)》与马费成等《信息管理学基础(第3版)》获得高等教育类二等奖[16]。关于专业课程,前期研究已经总结了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与特色的结合、专业与通识的配合、理论与实践的聚合、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传承与创新的协合、服务与智慧的凝合”的建设原则[17]。在课程建设实践方面,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爱课程”网联合发起成立的“图书馆(学)在线课程联盟”,已收录46门相关课程[18]。另外,教育部在2020年公布了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名单,其中20门信息管理学科类课程入选(表2)[19],体现了图书馆学课程建设的质量与水准。专业平台建设方面,以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创建于2000年,是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图情领域唯一入选的重点研究机构[20]。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是文化和旅游部(当时为文化部)设立的5家公共文化研究基地之一,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库作用[21]。二者通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有效促进了图书馆学教育的多元发展。

表2 信息管理学科类国家级一流课程

1.4 完善了专业教育的支撑机制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建立在层次体系、区位布局、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而且依赖于强有力的外部支撑机制。从国家教育事业管理的宏观层面来看,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增设“图书馆与情报学”学科评议分组[22],巩固了图书馆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第92组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3]。200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创建[24],目前最新一届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2021年6月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暨系主任联席会议,商讨了思政建设、课程改革、新文科与图书馆学人才培养等议题[25]。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组织成立了全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6],负责组织、协调、推进图书情报专硕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从图书馆学术组织来看,中国图书馆学会下设图书馆学教育委员会。201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特别组织了“图书馆学教育和全民信息素养”学术分会场,探索“新时代的图书馆学教育”[27]。2019年4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教育委员会等组织举办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研讨会,发布了《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行动倡议书》,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跨学科发展、服务社会、协同培养、学科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角度倡导图书馆学教育改革创新[28],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从国际交流与合作来看,2003年美国图书情报学界发起iSchools运动,通过“信息”(information)教育界的联合来推进传统图书馆学教育的转型。截至2021年,中国共有16家院校加入了iSchools联盟[29],推进专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宏观指导、行业协调与国际合作等不同方面的支撑机制保障着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为学科教育的转型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隐忧

2.1 专业教育的层次格局发展失衡

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在长期发展中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重重隐忧,不利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行稳致远的长远发展。从整体的层次格局来看,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存在比例失衡问题。目前本科教育规模日渐萎缩,硕士教育体量急剧扩张。根据前期研究,当前有22家图书馆学本科培养单位,整体规模较为稳定。但较之1980年代鼎盛时期同时存在30余家本科培养单位,目前本科教育的整体规模已经大幅缩减。并且在大类招生等背景下,图书馆学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内的吸引力并不明显,致使实际培养规模较小。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本科近5年的毕业生都未超过10人,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稳定在40—50人[30]。南京大学2022年预计的图书馆学本科毕业生更是只有2人,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编辑出版学、档案学专业则分别有 56、9、7人[31]。较之本科教育,硕士教育一方面整体规模不断增长,目前图书情报专硕培养单位已经达到75家,而且招生人数较多,部分单位的招生人数甚至远超本科[32]。另一方面,硕士生源大部分为非图情档本科生,如2020年招收的图情专硕学生67.27%来自其他专业[8]。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缺失使得研究生教育根基不稳,而研究生教育的繁荣则进一步“稀释”了专业教育的核心知识与核心特色,影响了研究生教育专业品质的提升。这虽然可以看出各培养单位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图书情报人才需求所做的努力,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更表现为专业教育的无序扩张。此外,学硕与专硕教育的区分度不够等问题也困扰着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专硕教育强调实践能力,学硕教育侧重研究能力。但目前大部分培养单位并未建立起差异化的培养体系,都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论文写作为主,存在同质化现象[33]。长远来看,社会对于图书馆学人才的需求必然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增大,但发展失衡的专业教育格局必然无法有效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亦将阻碍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2 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含混杂糅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对图书馆学知识体系的反映,学科核心知识则直接反映为专业核心课程。当前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存在含混杂糅的问题,模糊了图书馆学的专业特色与核心价值。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列出了12门核心课程[34],既包括图书馆学核心理论、学科基础课程,也包括信息管理核心能力培养课程,较好地反映了图书馆学的核心知识。然而,各培养单位实际的课程开设情况并未达到规划的理想状态,总体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培养单位的核心理论课程被弱化。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图书馆学的入门和先导”,在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中“属于第一层次”“居于首要地位”[35]。而基础理论课程的弱化无疑会模糊图书馆学的核心特色,难以凝聚学科建设的向心力。同时也会削弱图书馆学理论对于实践的引领与阐释作用,不利于学生形成学科归属感与认同感,加剧学科与事业之间的割裂。二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实际情况不协调。一方面,忽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开设过多过难的技术类课程,并且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保障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未能与实践应用场景相契合,难以将技术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能力,无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三是“热点”课程淡化了图书馆学专业特色。目前学科发展确实受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冲击,也出现了数据科学、数字人文等新的发展趋势,但是图书馆学以“知识整序与知识服务”为基础的专业核心并没有改变。上述新兴热点的成熟度以及与图书馆学的结合度等问题其实仍有待检验,相关内容或许可作为学术前沿加以研究,但将其作为专业课程则须三思。面对新型数字化转型的社会挑战,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无疑应当坚持多元发展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专业特色,而是要以图书馆学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为基础,夯实学生的信息管理与文化服务基本功。

2.3 专业教育的价值认同有所欠缺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价值认同是指图书馆学相关者对图书馆学功能、作用、贡献等的理解与认可。价值认同的欠缺束缚了图书馆学的发展,不利于专业教育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给图书馆学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从学界来看,目前关于学科价值的研究较为零散,不成系统,而且有着将图书馆学价值与图书馆价值混为一谈的问题。尽管《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将图书馆学价值归纳为“对图书馆事业的支持和推动”“对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对社会的贡献”三个方面[3](18),但并未及时被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吸纳,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的一部分。从业界来看,图书馆学理论派与实践派之间关于理论与实践“脱节”[36]的争论长期存在,这一问题困扰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而且业界偏好招收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才而减少招收图书馆学毕业生的招聘倾向[37],也不利于学界与业界达成价值共识。从教师角度来看,部分教师出现了“失去教学激情”“失去对职业的自信”“自贬图书馆职业”等现象[38],这背后隐含的正是部分教师“对图书馆学认同缺乏的抵触心理”[39]。从学生角度来看,古南辉[40]、徐建华[41]、邢文明[42]、陈则谦[43]等近年来围绕图书馆学学生对图书馆学专业、图书馆事业与职业的认同或认知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学生的专业认同与职业信心有所欠缺。学生对于学科专业认同与否,影响着学科价值的社会转化。缺乏专业认同与职业信心的学生势必不会深入探究专业知识,也不会主动投身相关事业领域,使得图书馆学的学科价值难以通过专业教育转化为社会价值。增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价值认同是一项“务虚”工作,只有推进不同主体对于专业教育的理解与认可,达成关于专业价值的共识,才能汇聚促进学科发展的最大力量。

2.4 专业教育的培养成效不尽如人意

当前图书馆学教育界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能力以及人文情怀与创新精神。然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失衡的问题反映出当前专业教育的培养成效不尽如人意,这与专业教育在发展格局、内容体系、价值认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切实的关系。首先,本科教育的缺失与内容体系的杂糅致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学科历史底蕴的理解有限,无法有效形成学科体系的系统认知,阻碍了专业认同感的形成与巩固。其次,技术主导的图书馆学教育发展倾向忽视了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利用能力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44]。虽然数字社会的发展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利用计算机进行检索、获取、处理、分析、挖掘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由计算机课程教育“挤占”甚至取代图书馆学教育的专业地位和核心课程。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能力,更要注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养成,引导学生形成面向社会文化事业的贡献精神。再者,专业教育价值认同的欠缺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效率,缺乏专业认同与职业信心者会加剧学科发展的内耗,使得专业教育陷入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科长久发展。最后,图书馆学教育界与业界之间存在违和问题。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在图书馆就业,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前景缺乏信心[45]。另一方面,毕业生倾向于在大型图书馆就业,但其招聘门槛非常高,而对毕业生需求量非常大的中小型图书馆又难以满足毕业生较高的求职期望[46]。总的来说,专业教育的发展隐患削弱了人才培养成效,学科的核心知识难以充分转化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其社会价值也被大大低估。因此,专业教育必须理清制约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抓住时代变革机遇,寻求新的发展出路。

3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出路

3.1 厚植发展根基

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已走过百年历程,图书馆学界在新时代应当高度关注专业教育的发展路向问题。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厚植根基、巩固基础。正如叶继元教授的判断,“坚守与拓展”[47]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的科学定位。一方面,要坚守学科“根据地”,巩固、加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取得的成就,夯实专业教育的根基。另一方面,要立足专业基础合理拓展学科疆界,提升学科价值与影响力,关注新兴领域和跨学科领域,但也要抵制盲目泛化知识体系、模糊学科特色的错误倾向。至于图书馆学的根基是什么,柯平教授从学科建设角度指出图书馆学要巩固“文献”“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范式”这三个“根本”[48]。具体到教育层面,本科教育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体系的根基。正如教育部《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所说“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49]。图书馆学之所以能够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之所以能够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不可或缺,正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在建立之初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门本科专业,为国家培养本科人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在整体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价值。面临新文科、双一流建设的挑战,不能将削减本科教育单位与培养规模作为应对的手段,也不能任由停办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贩卖焦虑式”论调肆意泛滥。优化本科专业结构与布局是有必要的,但应当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为原则,推进本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培养高质量的图书馆学本科学生,一方面能为业界输送具有优质能力的实干人才,另一方面能为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夯实基础。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要实现向上发展,则必须向下扎根,只有厚植本科教育这一根基,图书馆学的未来发展才会有足够的底气。

3.2 厘清核心内容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理应由图书馆学核心知识转化而来,关于图书馆学核心知识是什么这一问题,不同学者有着不同解答。如叶继元[50]、肖希明[51]等以及很多青年学者都曾提出过不同的见解[52],其共识是将图书馆学核心知识聚焦于“知识”或“信息”要素,围绕知识或信息的全生命周期阐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期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图书馆学核心知识是“关于建设知识秩序与创造知识连接的知识,即知识整序与知识服务”,也可称为信息整序与信息服务,并构建了由信息概论、信息整序、信息服务、信息人、信息法学、信息技术等组成的三层次课程模块体系[17]。第一层次为整体认知层,主要是信息概论模块,旨在培育学生关于以图书馆事业为核心的信息事业与信息领域的全面认知,具备对学科发展的整体把握。第二层次为核心能力层,主要包括信息整序、信息服务、信息人模块。信息整序模块由信息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描述组成,目标是培养学生建设信息(知识)秩序的能力。信息服务模块包含信息检索、信息咨询、信息分析,在于训练学生创造信息(知识)连接的能力。信息人模块是为了使学生全面认识信息事业建设者、信息服务开发者、信息产品利用者等信息领域的主体。第三层次为外源保障层,由信息法学与信息技术组成,前者主要为了使学生掌握信息社会的运转规则与制度,后者是培育其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能力。以知识整序与知识服务为基础,构建核心课程模块,能够有效厘清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内容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只有让学生准确把握住图书馆学的“知识”根性,才能引导其领会图书馆学为人类谋求知识福祉的根本价值,进而促使其形成坚定的专业认同感,树立为图书馆学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

3.3 明确社会定位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须立足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输送人才。无论是新文科建设强调由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还是双一流建设倡导的重视学科建设的社会服务价值,都要求图书馆学必须准确把握自身的社会定位,对接社会需求,为社会发展转型贡献独到价值。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直接对应的社会领域是图书馆事业,随着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建设,图书馆学学科与事业逐渐从传统的文献保存、文化传承领域向信息社会、数字社会延伸,形成了横跨文化与信息领域的基本定位。这与国家宏观战略对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一方面在“数字社会”建设部分强调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另一方面提出“推进公共图书馆”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3]。因此,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要在充分把握国家信息事业与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明确社会定位,培养兼具信息管理能力与文化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图书馆学学科建设长期存在重信息而轻文化的倾向。从信息角度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开启信息化转型以来,当前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无疑已经具备鲜明的“信息”特色。一方面当前图书馆学教育单位大多为“信息管理”院系,另一方面核心课程也大多转型为“信息”类课程。从文化角度来看,虽然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有着天然的文化属性,但当前学科建设存在的技术导向使其“文化”特质黯然失色。因此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要坚守人文传统,如中山大学实施的“以文化自信为引领”“以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文化发展为中心”建设图书馆学人才培养观与培养体系的教学改革[54],值得广大图书馆学教育单位参考借鉴。在新文科建设倡导人文与技术有机融合的背景下,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只有靠信息与文化“两条腿”走路,才能随着社会信息与文化事业的蓬勃兴盛而持续发展。

3.4 彰显独到价值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要在危机中破局、在困境中转型,必须彰显出自身的独到价值,使社会、学界、业界等认识到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不可或缺性。独到价值的彰显建立在专业能力的培育上,只有培养出不可替代的专业人才,才能充分体现该学科的价值。初景利教授等对图情档学科核心能力进行了多次阐释[55-56],并将图书馆学核心能力定位为“知识服务”[57]。苏新宁教授则强调未来的图书馆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图书馆资源建构与组织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58]。这些关于核心能力的观点并没有脱离知识整序与知识服务这一核心。笔者认为,学科核心能力的培育应当与学科社会定位相契合,只有为国家文化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才能谓之核心能力。因此,可以将图书馆学核心能力表述为以知识整序与知识服务为基础的信息管理与文化服务能力。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要准确把握本门学科、事业与新技术的契合点、连接点,发挥新技术在更新学科知识体系、推进社会实践发展方面的现实作用。但同时也要避免盲目追逐技术潮流的误区,切忌被技术左右而丧失初心。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古籍保护、全民阅读等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的理论支撑,需要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人才支持。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学科人文传统与社会文化需求,这是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的根基所在。总之,只有通过专业教育将图书馆学核心能力转化为图书馆学人才的专业能力,进而解决社会实践问题,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从而实现图书馆学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经过逾百年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形成了完整体系,实现了重点布局,积聚了教学资源,完善了支撑机制,为图书馆事业建设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在推进社会信息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必须充分考虑时代发展需求,根据社会转型的宏观导向积极变革与创新。当前,社会发展步入数字赋能时代,出现了智慧化转型趋向,社会信息与文化事业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新技术驱动新发展,新需求产生新动能,新实践带来新机遇。图书馆学学科发展正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受人工智能的影响而关注智慧图书馆等领域,结合大数据技术与人文需求而拓展数字人文研究,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导向下重视公共文化与全民阅读等问题。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必须积极配合国家教育改革的宏观步调,通过优化专业布局、调整教学内容、改革培养模式等路径融入双一流、新文科、双万计划建设。在社会发展的大变局中,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如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如何排除发展隐忧,在重重迷途中找准发展出路,是值得全体图书馆学人深思的时代命题。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学科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