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云
宜兴紫砂壶作为国人喜闻乐见的茶具,是各地茶壶中的典范。宜兴作为“陶都”的名号也牢牢地确立了其在陶瓷领域的地位。作为艺术品的紫砂壶在手中把玩,泡一盏清茶,让宜兴紫砂的实用性同观赏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为品茶不可或缺的器物。一件完美的紫砂壶出品流程是复杂的,从准备泥料开始,确定壶型到开始制壶,制壶完成后要对其进行装饰,通过刻壶可以对紫砂壶起到进一步美化的作用,恰当的装饰也可以大大提高紫砂壶的文化属性。当然最后一步便是入窑烧制,等待其最后的成品效果。好的紫砂艺术品是一位位优秀的紫砂艺人注入情感而产生的,每一位紫砂艺人又拥有自己对紫砂艺术创作独到的见解,也正因为如此,一把把紫砂壶才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荷风送香》壶创作之初,在构思完并刻绘图案的小样时后便思考,选用什么紫砂壶器型搭配才会表现完美,既继承传统,中庸规矩,又不落俗套,落落大方,我确定选用圆形光器,这样可以保证图案刻绘能有一个较为完整且疏朗的空间,通过选择、观察、尝试后选用了《景舟石瓢》这一经典器型。“石瓢”历来便是紫砂器型中最流行的款式之一,放置于当代审美中,“石瓢”也是格外受人重视。顾名思义,《景舟石瓢》便是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创作的,该壶型整体造型成梯形,上窄下宽,不同于“子冶石瓢”那般壶身上下呈现为直线,《景舟石瓢》壶身侧面则是微微凸起呈流线状,更显圆润柔和,简洁大方。石瓢底部为三颗钉足呈三足鼎立状布局,简约而不失稳重的气度。有说法称“石瓢”原名称为“石铫”,顾景舟先生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句文词为其改名为“石瓢”使之更具备意境美。
书法、绘画、诗词、篆刻,都是紫砂常用的装饰方式,从而也可以使紫砂壶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融合,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借物抒情,荷花更是被人赋予众多美好象征意义,如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折藕爱连丝的爱情;有蒲与荷的美女;莲廉谐音的清廉。《荷风送香》壶题材出自孟浩然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截取其中“荷风送香”四字来创作刻绘其意境。《荷风送香》壶一面的构图中有盛开的荷花、未开的花骨朵、莲蓬、荷叶等物象,受紫砂壶壶型的影响,构图呈横卷样式,随势赋形,由右向左扩散而开,如同清风拂过湖面,碧波荡漾,荷塘花叶随风舞动,同时结合《景舟石瓢》侧身圆润凸起的特点,荷花与荷叶也更加饱满,更具立体感,使壶型与装饰做到了完美的融合。画面空旷的湖面莲蓬下,有小鱼儿三四只,有动有静,更富生趣。
单纯就单独的紫砂壶个体而言,紫砂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的展示,由壶型的样式、轮廓与装饰到画面统一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关《景舟石瓢》所创作的紫砂壶众多,大多只是单纯为其配上装饰,只求达到摆满装饰的效果,而很少去考虑壶型的个性如何与装饰的个性做到融合,同样的装饰换一个壶型也可以有雷同的效果,而把紫砂的壶型与装饰两者的个性在巧妙的在一个点上融合一起,这才是紫砂艺人创作时需要考虑的方向。《荷风送香》壶以《景舟石瓢》为壶型,以其样式与装饰图案的巧妙融合达到和谐的完美效果,表现出荷风送香的美妙意境,也正如中国传统艺术受道教思想影响一般,讲究阴阳相济,和谐统一,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传统哲学共同表现出来的共性。
紫砂艺术是中华传统手工艺的一朵奇葩,是一种多艺术门类融合的交叉艺术,几百年历史的紫砂艺术发展至今且其持续保持繁荣不是没有原因的。紫砂艺术的发展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不断地学习,想在紫砂艺术上取得更高的成绩,需要愿意并致力于学习更多文化与艺术知识,如此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与艺术审美,再反映在自己的紫砂艺术创作上,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