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阳
本文基于城乡融合的视角从经济、社会、人口、空间及生态五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郑州大都市区的城乡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提炼其演化特征及路径。结果表明,郑州大都市区城乡高质量发展主要受到交通设施水平、居民生活水平、非农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水平等核心要素的影响,以郑州为核心的发展趋势明显,但整个大都市区城乡融合结构失衡,经济和社会占据主要地位,人口及空间分化加剧。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城乡高质量发展路径:增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共建深度融合的城乡产业体系、共享均等化的城乡服务体系、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系统、打破空间壁垒增强城乡联系及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基石。
城市与乡村是空间镶嵌、结构互补、功能耦合、相互作用的复杂地域系统[1]。随着全球化、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相互交织,我国农村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乡关系和乡村地域功能发生了剧烈变化,尤其在“后乡村”语境下,乡村不仅成为缓解城市资本积累的理想场地,而且成为吸引城市居民休闲消费的最强有力因素,其多功能性和多元化特征不断增强。基于此,国内学者关于城乡融合展开了大量研究,研究内容侧重于从宏观或中观层面探讨城乡互动关系[2]、城乡融合发展机制[3]、城乡融合障碍与破解[4]、城乡水平测度[5]、城乡融合发展评价[6]、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7]等,研究对象以长三角地区、小城镇[8]等中宏观尺度为主。黄河流域作为我国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重要区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沿地带[9]。在全国经济重心持续南移以及经济发展转向于高质量发展语境下[10],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其中,城乡融合成为衡量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郑州大都市区作为黄河流域的关键节点,不仅承担着引领中部崛起的重任,而且成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1]。尽管已有学者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展开了部分研究,但研究内容重在探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人地关系[12],以及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测度[13],缺乏从城乡融合视角对郑州大都市区城乡高质量发展问题的考量。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城乡高质量发展框架上,识别郑州大都市区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测度城乡融合水平,探讨城乡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为郑州大都市区城乡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2.1 研究区概况。郑州大都市区是指以郑州为核心,包括开封、新乡、焦作、许昌4座地级市,地势平坦,以平原为主,总面积约1.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6%。截至2020年,郑州大都市区常住人口2852万,占河南省人口29.7%,城镇化率60.41%,生产总值19874.2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9685元,汇集了河南省近20%的人口和超过30%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原城市群中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是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年至2018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以及相关年份的《河南省统计年鉴》、各市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2.2 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与乡村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城乡融合是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郑州大都市区城乡高质量受社会、经济、人口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为精准识别城乡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本文依据指标的全面性、科学性以及数据可得性等原则,充分考虑郑州大都市区城乡发展特征,选取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以及空间五大维度,构建郑州大都市区城乡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表1)。
表1 城乡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2.3 研究方法
城乡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方法有多种,其中,当前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14],可以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其信息熵值越小,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测度的主观性。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测度城乡高质量发展水平。
3.1 要素识别。基于测度结果,郑州大都市区城乡高质量发展主要受到交通设施水平(交通网密度、旅客周转量、人均汽车拥有量)、居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城乡文教娱乐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额度)、非农发展水平(二元结构、非农与农业从业人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城市空间扩张)等核心要素的影响。
3.2 演化特征
3.2.1 发展洼地逐渐形成。郑州大都市区农村空间不断受到城市发展蚕食,农村居住环境趋于恶化,基础设施建设缓步不前,因此城乡差距仍然十分显著。虽然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经过近10年的发展,大都市区城乡关系逐渐由冲突走向联动,但各地融合结构和融合水平仍存在显著差异。郑州市作为大都市区的领头羊,具有核心地位,2012-2018年间,郑州市融合结构相对均衡,经济融合、空间融合以及人口融合的虹吸效应异常明显,融合水平遥遥领先于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四市。图1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4年郑州市城乡融合水平与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四市差距加大,但2016年以后差距逐年缩小,带动倍数由2012年的2.25下降至2018年的1.8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郑州市对大都市区城乡发展水平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但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呈现明显的“核心—外围”发展态势,郑州大都市区发展洼地渐趋形成。
图1 郑州大都市区城乡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
3.2.2 人口与空间不断分化。郑州市作为大都市区的核心,凭借省会的地域优势集聚大都市区人口、经济、空间等各项资源,劳动力人口不断流入,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占大都市区劳动力总量的80%,虽然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四市劳动力吸引的数量业在逐年递增,但增速远低于郑州市,因此,造成郑州大都市区城乡人口融合差异逐渐增大,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四市城乡人口融合发展缓慢,强度略微增强,开封融合水平最低但有微弱上升,许昌人口融合先降后升,焦作和新乡在四市中融合水平较好,有明显提升。在城乡空间融合方面,郑州对新乡市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而开封、许昌、焦作的城乡空间融合水平较低,且提升水平较为缓慢。
3.2.3 城乡融合结构失衡。从城乡融合结构来看,郑州大都市区结构失衡较为严重。首先,郑州市经济占比持续减小,社会、人口及空间波动上升,生态略微下降,2012-2018年发展趋势显示,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以及空间占比约为22%、22%、16%、30%和10%,总体来看,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以及空间五大维度的融合结构相对均衡。其次,与郑州市相比,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四市则以经济和社会占据主要地位,占比在50%以上,尤以开封及许昌为重,占比不断增大,焦作市的结构较为稳定,新乡社会及空间融合效果较好,占比增大,压缩了人口及生态。焦作城乡融合结构相对稳定,生态融合最为突出,新乡市社会融合及空间融合水平相对较高。总体来看,郑州大都市区经济发展整体低位徘徊,城乡融合鸿沟尚未实现实质性逾越,交通设施、非农发展、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成为制约都市区城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图2 郑州大都市区五大维度融合水平
针对郑州大都市区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结合近年来的发展战略机遇,郑州大都市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六大层面综合考虑。
4.1 增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郑州大都市区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以郑州中心城区为“主核心”,以开封、许昌、新乡、焦作四市中心城区为“副核心”的空间格局,加强主核心与副核心、中心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扩容郑州中心城区,提升郑州城市能级。培育都市区城乡融合发展增长极,增强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联动发展,促进郑州与周边城市、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发展,推动郑州大都市区城乡高质量发展。
4.2 共建深度融合的城乡产业体系。通过科学布局都市区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乡村三产深度融合,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拓宽传统农业发展领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乡村产业发展链条,产生更多增值环节。在城市带动下,吸引大量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农业,在扩宽农业产业链条的同时,加长农业增收链条,改善农村市场环境,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渠道,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建立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强城乡联系,共建以城带乡、深度融合的城乡产业体系。
4.3 共享均等化的城乡服务体系。打破城乡地区体制壁垒,促进城镇与农村资源一体化分配,切实扭转农村地区人才、劳动力、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持续单向流向城市的局面。引导人口、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定居。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发掘农村潜力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地区各项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4.4 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系统。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按照内联外通、便捷高效、低碳智能的原则,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密高速公路、省道、县道、乡道等道路网络,逐渐完善“城与城-城与镇-镇与村”三级交通网络体系,增强交通运输承载能力;增加及优化城际巴士及城乡公交线路,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优势,为农村地区商品流通及居民出行提供多样化的出行方式,缩短出行时间。同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统一的交通指挥系统、监测系统和资费结算系统。
4.5 打破空间壁垒,增强城乡联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优化村庄布局规划,构建以主城区、重点镇、新型社区和传统村落为主要节点,以产业和生态为基本支撑的乡村振兴“生命共同体”。同时,在城市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农村迫切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打造乡村文化地标,加快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等特色村庄建设步伐,增强乡村对城市资本和城市居民的吸引力,构建新型城镇与新田园主义相交融的城乡空间形态。
4.6 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基石。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为核心价值取向,发挥城市资源整合能力,不断提供可供城乡居民选择的工作岗位,建设不同层次商业综合体,为居民生活、娱乐需求提供便利。发挥农村文化根基作用,发展休闲旅游、租种土地、长期租住、艺术写生等多种业态,把增加农民的福祉、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居民全面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和共治的城乡融合新格局。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