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勤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资料滥用、人物脸谱化、重意轻文等问题,需要教师积极探索,优化教学路径。
一、那时为什么有这样的事,学生不理解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跟现在的学生生活实际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学生不理解那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此,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教学此类课文的重要方法。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两个革命文化主题单元中,分别提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语文要素训练。实际上,这一能力的培养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
(一)补充资料的目的要明确
由于学生的革命历史知识储备不多,教师常会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我们要明确资料的补充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情感而用的,要把握好内容和数量的“度”。
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时写下的一首诗,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与他们的生活相隔久远,理解诗歌的内涵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学情,我们把其中一条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相关资料,领悟、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或询问长辈,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包括时间、路线、重要战役等,初步了解历史背景。课中,结合补充的资料,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深化学生的理解。
师:对于长征的艰难,我们没有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影视片段。(播放《飞夺泸定桥》等片段)
师:这么难,可红军也不怕。难道红军人多力量大,这些困难克服起来很容易?(出示补充资料: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伤亡情况以及面对战士们的牺牲,毛主席曾三次落泪。)那毛主席为什么还在诗中写道“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更喜、开颜”?
上述课例中,教师适时补充影像片段、文字资料,帮助学生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补充的资料与诗歌形成鲜明对比,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怕”,深刻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让学生查找资料要先指导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大多数教师会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在搜集资料中,学生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也可能找到的资料太多,不知道怎么选择。上课时,学生依然无法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情感。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查找资料的方法。
描写革命领袖、英雄人物、著名科学家等的课文,可以围绕主要人物寻找相关资料。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时以周恩来为关键词,通过四人小组分工搜集少年、青年及国内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的资料,初步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又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节选)》,是梁启超1900年写的,课文中的“今日”是距离现在100多年前的中国,那时的中国怎么样?100多年后的现在,中国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指导学生搜集1900年前后的中国老照片和反映中国发展新貌的照片。这样紧扣“时间线索”来搜集资料,缩小了寻找范围,也降低了学生查找资料的难度。
查找资料,并不一定每次都让学生自主到网络、书籍中去找,也可以是教师初步整理好资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如教学《冀中的地道战》时,教师把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冉庄地道战遗址、电影《地道战》歌词、作者周而复的介绍等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画、找有助于理解课文的相关信息。
当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好教材中的学习提示、阅读链接、课后习题、交流平台、日积月累等重要补充资料,多角度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三)补充课外资料,要抓准时机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切准补充课外资料的时机。课前,可以呈现与事件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的生平等有关的课外资料,能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课中,可以依据学习的重点难点,引入关键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语言与表达方式,感受革命形象,体会爱国情感;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与主人公或历史事件相关的文学作品、影像资料等,进一步深化理解和丰富情感体验。
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李大钊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在关键处适时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同时,也有效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师出示: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師:这段话中哪些细节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平静而慈祥”这个细节体会到父亲不想让家人担心。
生:我体会到了父亲在监狱中的生活很艰苦。
师:是啊,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推测李大钊在狱中被用过刑了。请看一则史料。(出示补充资料)看完史料,再关注“平静而慈祥”这个细节,你又有什么感受?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敌人曾对他用过多种酷刑,百般折磨他。4月28日使用新从西欧进口的绞刑机杀害被捕的20人,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其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李大钊时年38岁。
生:“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从中可以看出父亲虽然饱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镇定。
二、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学生想不通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真实地记录着我国人民反抗侵略、追求民族解放的悲壮历史,以及在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民族英雄或伟大人物。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毛主席、《军神》中的刘伯承将军、《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五壮士等,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是普通人无法做到的。小学生也会产生一些困惑:他们为什么要这样选择?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要通过教学去化解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深刻领悟革命先辈的英勇与伟大。
(一)“主题先行”,容易让学生想不通
教师常常会这样教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通读课文,提问学生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接着让学生画、找反映人物品质的语句,最后感情朗读。这就是“主题先行”的教学思路:已经知道雨来是小英雄,然后去求证为什么是小英雄;已经知道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然后去找相关的词句……这很容易造成老师激情澎湃地上了一节课,学生最后还是想不通。
实际上,这类课文更适合用演绎的方式来教学,让学生自主发现文本的关键信息,主动探究人物的言行和内心世界,从而走近英雄人物,理解战争与和平、正义与担当。如《金色的鱼钩》学习提示中列出了三个问题:“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教师在课上没有将固化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开展专题式探究性阅读:①老班长的两次“笑”;②“我”的三次“哭”;③老班长的三次“说谎”。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言说“被哪些地方感动?哪个地方觉得不可思议?”,从而体会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种由内而外的感悟与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是真实、深刻而难忘的。
(二)“脸谱化英雄”,容易让学生想不通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塑造了一群伟大的革命英雄形象。小学生由于缺乏深刻的生活体验,很难领悟英雄志士为了民族、正义、和平,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牺牲生命的壮举。我们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侧面感受英雄人物作为普通人的真实内心,克服“脸谱化”英雄的处理,让英雄走下“神坛”,回归“人性”,成为有血有肉、可以触摸和学习的“人”。
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我们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作为一位父亲,毛主席失去了爱子,非常悲痛。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
生:我从“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这些细节感受到毛主席悲痛万分,他无法接受失去爱子的现实。
生:我从“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个细节感受到毛主席这一夜都没有睡觉,都在辗转反侧。作为一位父亲,他其实是不舍得把爱子的遗骨留在朝鲜的,但他最终决定让爱子与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一起安葬在朝鲜。
师:是啊,整整一个晚上,毛主席都沉浸在痛苦之中。整整一个晚上,毛主席都在犹豫、悲痛。但是,毛主席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如果没有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会想不通,甚至会觉得毛主席有些不近人情。通过上述讨论,学生真正体会到毛主席作为一位普通父亲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他的艰难抉择以及超越常人的胸怀。
又如《军神》一课,学生提出:难道刘伯承将军在手术中一点都不痛吗?仔细阅读文本,学生就能从“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发现刘伯承将军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学生也自然地体会到所谓“军神”,不是不会痛,而是他有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力。《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连队的安全转移选择了常人不敢选的路——死路,引导学生感受五壮士面临三次选择时的常人想法,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英雄壮举和革命情怀。
(三)“回避真实的互动”,容易让学生想不通
教学中,教师有时不敢让学生提问,担心学生的问题抓不住课文的核心,担心学生的说法不正能量,于是就直接将课文的主旨、思想“硬塞”给学生,回避真实的互动。可对于小学生来说,心里想不通,疑团就会永远存在。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學生与文本展开真实有效的对话,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思辨中明晰内容,体会人物的做法,感受强烈的革命精神。
如学习《梅兰芳蓄须》时学生提问:梅兰芳这么喜欢演戏,为什么要拒绝日本人的邀请呢?为什么为日本人演戏就是失去民族气节?如果他表演一场,又会怎样?基于以上真实的困惑,教师适时呈现资料:
1919年4月,梅兰芳先生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日本人民对梅兰芳先生的精湛艺术深感佩服。但1937年日本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拒绝了给日本人演出。
接着,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找出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人演戏做的四件事以及他为此所失去的。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也领会到梅兰芳是一位有着高超的表演艺术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爱国艺术家。
又如学习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朱德的扁担》,学生提问: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大家为什么每次都争着去挑粮?《八角楼上》这篇课文,学生一看到题目就有疑问:八角楼在哪里,是怎么样的?读着读着,又产生了新问题:为什么寒冬腊月,毛主席还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为什么毯子滑落下来毛主席都“没有觉察”到?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心里真实的疑惑。教师不能回避,要结合历史背景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体会人物的言行举止,走进人物的内心。
三、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学生看不到
(一)要看见课文里的“文学性”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以文学艺术特有的形式,铭记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统编教材在编写时不仅考虑到作品的思想性,还兼顾了其文学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带着学生深入研读,研究文章的写法。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点面结合”,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人民服务》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议论文,毛主席运用多种方法阐明“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如引用、对比、举例等,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二)要融合“表达”与“人文”
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我们要将人文性自然地融入学习过程,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甚至是通过研究语言表达来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革命精神的熏陶和革命思想的启迪,将人文内涵的感受与语言文字的建构融合起来。
如《灯光》第4~7自然段描写了“插图中的灯光”,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反复出现的词语,大家很快就找到了“多好啊!”这三个字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接着,教师追问:郝副营长说的两次“多好啊!”各有什么含义?学生再回到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第一次“多好啊!”是郝副营长在战斗间隙看书时,看到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灯光下看书的情景,非常羡慕的感慨;第二次“多好啊!”是他对未来的一种憧憬。最后在深情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了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上述课例通过对“多好啊!”反复写法的研究,学生从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走进了郝副营长的内心世界,在比较思辨中体会到了革命先辈勇于献身的强大力量。
(三)要注重品读感悟与语言实践相结合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大都是感人的事件或故事,主人公无论是熟知的伟人、英雄,还是普通的战士,他们的言行、心理活动等都值得学生细品感悟。但如果止步于此,语言表达还只停留在为体会情感服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关注对比、想象、烘托等写法,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获得精神品格的涵养。
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黄继光》的作者在描写黄继光“站”这个动作时,表达很特别,用了三个感叹号。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感叹号是在感情特别浓烈的时候用的。那文中的三个感叹号蕴含着哪些情感呢?”并出示多选题:
A.不可思议 B.担心 C.兴奋、高兴 D.敬佩
每個选项都有学生选择,接着教师顺势而导,让学生写下内心感受:
A.不可思议:面对枪林弹雨,黄继光毫不畏惧,让人意想不到。
B.担心:敌人的子弹像暴风雨一样,黄继光站起来,一定会牺牲的。
C.兴奋、高兴:战斗有胜利的希望了。
D.敬佩:面对敌人的疯狂扫射,黄继光没有畏惧,奋不顾身地站起来顽强战斗。
又如《我不能失信》中的第10自然段,学生从“一会儿……一会儿……”和“总是”等关键词,体会到宋庆龄“一个人在家”很没劲。那她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呢?教师设计了补白练写,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内心。《灯光》中第10自然段对郝副营长点燃那本书照亮围墙的描写极为简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郝副营长对未来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写下他在危急关头的所思所想。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天长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