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润 王宇睿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是继承革命文化、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作为《教育部中小学阅读指导书目(2020版)》中高年级段的红色经典书籍——《小兵张嘎》的整本书阅读,可以成为落实这一精神和要求的可选路径之一。
一、教学价值的分析与选择
《小兵张嘎》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联系《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及统编教材要求分析,并选择其教学价值,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在教学中确定目标,落实革命传统教育,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厚植精神情怀
《指南》中,“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使革命斗争精神代代相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小兵张嘎》无疑是最好的载体之一。
从整体上看,嘎子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不是生来就有的。起初嘎子对革命工作只有一腔热情,还不时要冒“嘎”劲,但是在革命斗争、战争烽火的考验和磨砺中,在人生榜样的引领下,“小”嘎子成长为一名胸怀家国、敢于牺牲的共产主义“大”英雄。细细品味这样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厚植革命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路径。
2.感悟心灵成长
如何面对困难,如何面对错误,如何面对磨难和痛苦,如何在成长的经历中使自己变得更好等问题,是当前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卡脖子”问题。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主题为“经历与成长”,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引导与影响。
革命斗争中的心灵成长,是《小兵张嘎》的主旋律之一。主人公行为的成熟是其内心在革命斗争中勇敢成长的标志,也是革命文化题材小说主题所共有的特性。引导学生阅读、体悟嘎子的经历,发现其在革命斗争中心灵成长的真谛,引发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初步建立阅读革命文化题材小说的范式,具有积极意义。
3.促进思维发展
《课标》(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小说阅读中的具体体现是,透过情节发展,发现矛盾冲突,感悟人物形象。这是学生对写作规律——“人物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建立”的认识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小兵张嘎》作为革命文化题材的长篇儿童小说,其情节的发展从始至终都是在矛盾冲突中推进的,嘎子及主要人物的鲜明形象在其中得以确立。学生在阅读中对规律不断认识,达成思维的发展。
4.积累语言经验
作者徐光耀的小说语言精雕细琢,富有情感,由这样的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深入人心的。细细品味小说语言,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比如小嘎子拿木头手枪练习打鬼子的描写极富画面感,再如奶奶的慈祥坚强与奶奶去世时嘎子的无助,奶奶去世时惦记八路军、惦记嘎子与惟独不想她自己的伤痛形成的鲜明对比,文字拉动情感的张力,使人潸然泪下。《小兵张嘎》中的小说语言值得教师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学习积累。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统整
整本书阅读教学,学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重要依据。为了明确学生阅读的重点难点,我们对学校某班学生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学情调研。
1.问题调研
我们预测学生有读过这本书的情形存在,因此,设计了两部分问卷,统计如下:
由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
(1)学生对于《小兵张嘎》的阅读期待已经形成,不需要前期引导。
(2)学生能通读本书并对人物产生认识。
(3)学生阅读小说,关注故事情节,对人物有一定认识。但认识浅表化、单一化,对革命文化题材小说的人物特点缺乏深入认识及路径,需要教师引导。
(4)学生对小说情节构建凸显人物形象
这一规律没有体察。
其中,第三、四点与教学价值分析中的前三点可以形成对应,是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重点。
2.日常观察
通过日常学习观察发现,学生在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的单篇作品时,容易陷入空谈式、口号式的语言,对人物容易进行标签化、脸谱化的解读,这一点与之前的分析达成一致,是教学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维度统整教学重点难点,简述如下:
(1)通读故事内容,感悟精神情怀。
(2)交流人物经历,反思成长原因。
(3)梳理写作规律,跨界阅读思辨。
三、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课标》(2017年版)告诉我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的“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成为我们教学《小兵张嘎》的原则。
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我们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
1.设计章节标题,通读《小兵张嘎》
一部篇幅比较长的小说往往需要划分章节,拟定章节题目,这样做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读懂内容,理清故事的发展或揭示主题。《小兵张嘎》这本书的目录,只有章节序号,没有标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拟定章节标题的空间。具体活动设计如下:
(1)关注目录,发现特点。学生在阅读伊始,可以发现本书目录的特点。教师因势利导,引发学生为章节拟标题的需求。
(2)比较目录,确定形式。接着教师给出《城南旧事》、《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四大名著目录,引导学生发现特点。
学生可以发现,目录各有优势和不足。如《城南旧事》《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的目录,简单易懂,可以是关键地点,可以是具体的内容,也可以是人或物的名称,还有的目录蕴含作者的情思,但这样的标题信息比较单一;章回小说的回目,信息十分丰富,词句工整而美观,值得学习,但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3)小组合作,自拟标题。接下来,以一至两周时间自主阅读,学生可独立、可合作为《小兵张嘎》拟章节标题。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既有趣又有挑战性的章回标题。如学生拟定第一章的标题为“张嘎子戏说绕口令,老奶奶告诫清剿事”,这是从人物和事件出发拟题;也有融入人物关系和主题的标题,如“鬼子清剿八路军,祖孙掩护老钟叔”……
這一活动是依据书册目录特点设计,是真实问题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既发展思维,又锻炼语言,同时通读全书,熟悉内容,一举多得。
2.设计人物授勋,感悟精神情怀
学生阅读《小兵张嘎》,最核心的话题就是人物。如何彰显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为《小兵张嘎》中的人物设计颁奖词”这一活动,可以较好地解决问题。
“如果给《小兵张嘎》中的人物颁奖,你会选择哪位人物?请为他/她撰写颁奖词。”面对这一活动,学生积极性高涨。学生或教师以《感动中国》颁奖词为范例,发现颁奖词的典型写法;学生按图索骥,结合小说内容及认识理解创作颁奖词,评价人物。
将革命精神的认识、爱国情怀的感悟和人物事迹、读者感想融合在一起,形成有血有肉的评价,切实做到《指南》中的要求:“使学生领悟作品中反映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志向。”
3.设计困难表格,探究成长原因
阅读《小兵张嘎》的过程,既是发现嘎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学生反思成长的过程,因此,联结与比较成为重要的学习策略。
学生发现嘎子的成长是困难不断的,既有客观环境造成的,也有嘎子自己犯下的错误,还有认识问题的差异造成的误解,比如上交手枪事件等。于是,“面对困难,嘎子是怎么解决的?”成为探究话题。设计困难表格,在情节梳理的活动中,发现共性、反思成长就成为了可能。例如:
通过梳理,学生发现,在前半部小说中,嘎子遇上困难,总会有榜样在指引着他,给他力量。在后半部的时候,嘎子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接下来就是深入思考,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在得到初步答案后,教师请学生联结自身思考——“寻找引导自己成长的那个人。说说你向他/她学到了什么”。学生反思榜样选择问题,提升认识,奠基成长。
4.设计星级评价,发现写作规律
在阅读《小兵张嘎》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到故事、人物很感人,却说不清这样的感人是怎么来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矛盾冲突塑造人物”这一规律并不熟悉。需要教师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发现。
以十四章为例说明星级评价活动,在学生完成情节梳理的基础上(如下图),教师请学生为紧张感标星,最强的标五星,最弱的标一星。
学生评价是多样的,理由也是多样的。有的学生担心嘎子被汉奸追,有的同学担心老满会不会救嘎子,还有的同学认为胖墩可能会出卖嘎子……尽管意见不统一,但学生会发现紧张感是在不同的矛盾冲突中营造出来的,多个冲突形成的“冲突群”给人扣人心弦的感觉,人物形象也在这一刻鲜明起来。
5.设计跨界阅读,发展思辨能力
除了之前的活动外,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观看根据《小兵张嘎》改编的影视作品,和原著比较,进行跨界阅读,发展思辨能力。“从文学语言到视听语言再到其他艺术形式采用的话语方式,学生行走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可以获得比单纯阅读文本更为多元的感受与认识。”(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小兵张嘎》的影视作品较为著名的有三部,在这三部作品中,嘎子的形象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哪一部作品更符合你心目中的《小兵张嘎》?梳理三部影视作品情节、场景和人物的形象差异,回顾原文,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在思辨中,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文学语言的魅力,感受到《小兵张嘎》传递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