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学生全英文课程建设初探

2022-03-30 11:38包梦楹王勤
校园英语·中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国际学生课程建设一带一路

包梦楹 王勤

摘 要:随着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求学,同时出于打造“留学中国”教育品牌的现实需要,国际学生全英文课程建设愈加迫切。本文在全英文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国际学生基础必修课程——口语沟通与交际为例,结合国际学生的特点,探讨有效的课程建设路径,以期提升国际学生的口语沟通与交际能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学生;口语沟通与交际;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包梦楹(1993.11-),女,汉族,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员,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国际学生教育;王勤(1974.06-),女,汉族,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国际学生教育与管理。

一、背景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在经济领域积极发展合作,而且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了文化包容,这也为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提供了平台,为推动中国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驱动力。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提出,加强教育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影响力;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全面提升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质量,把中国打造成为深受沿线各国学子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国。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正式印发,其中提到,“要做强‘留学中国’品牌,提高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打造來华留学重点项目和精品工程,多措并举推动来华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从国家顶层设计不难看出,我国对于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体系的决心。事实上,近些年,来华国际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而支撑来华国际学生高速增长的主体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

我国的国际学生教育已经由汉语教学逐步朝汉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双线并进”发展,为了提升国际教育水平、增强对优秀国际学生的吸引力,许多国内高校大力支持开设全英文专业、建设全英文课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探索国际学生培养新模式,健全国际学生教育体系。我校人工智能、纺织工程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全英文专业自2020年起招收国际学生,在国际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全英文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探索和研究极为必要。

口语沟通与交际是二年级国际学生培养计划中的公共基础必修课,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同时融入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使国际学生理解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误解,培养国际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在跨文化环境下、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文化理解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国际学生在异国他乡学习生活时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的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该课程不但利于学校对国际学生的有效管理,更利于国际学生以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提升学习效率,保证正常完成学业。笔者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学生全英文专业公共基础必修课——口语沟通与交际为例,分析授课对象特点,总结全英文课程建设经验,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生的特点

我校来华国际学生主要生源国是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老挝、蒙古、也门、斯里兰卡、津巴布韦、加纳、摩洛哥、刚果、科摩罗、利比里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亚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部分来自俄罗斯等欧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国际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英语水平和口语能力差异较大

津巴布韦等部分国家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学生的发音虽不是标准的美式英式发音,但是整体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较强,口语流利;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的第二官方语言为英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总体良好,但是说英语时会带有本国口音;而大部分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英语能力基本能满足日常沟通交流的需要,但受到其本国语言如当地民族语、土著语的影响,以及一些非洲国家因历史原因母语是法语、西班牙语因素等,这些学生的英语口音浓重,课堂的沟通交流会有一定的难度,总体英语水平不高。因此同班同学英语综合能力有强有弱,母语种类多也导致学生的英语口音复杂各异,对于授课有效性有较大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本届全英文专业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亚非“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国家的基础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欠扎实。同时学生们的教育背景不同,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学习习惯方面会有显著的差异,故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消化水平和运用能力会有较大的区别,这对于教学知识结构及密度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采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课堂参与度活跃度较高

受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教学习惯和课堂模式的影响,与中国学生相比,国际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性比较高,课堂讨论的意愿和主动意识也很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组织的讨论能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国家的文化和自身的经历。国际学生课堂活跃度高也有其个人因素:一是他们有努力提升语言沟通表达能力的内在欲望,在全英文的国际课堂中,大部分国际学生是非英语母语者,他们希望通过多说多练强化其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二是他们有在全新的文化环境下的社交愿望,积极参与课堂是国际学生努力融入新群体适应新环境的外在表现。国际学生较强的个人表达欲望和较高的活跃度,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愉悦,与教师积极的互动有利于教学层层推进、由浅入深,从而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国际学生口语沟通与交际全英文课程教学路径探索

考虑到目前我校国际学生的生源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国际学生思维方式、课堂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差异,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对国际学生口语沟通与交际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积极探索。

(一)优选适合国际学生的教材和教辅资料

口语沟通与交际的教学目标以跨文化交际实际案例为引领,通过阅读和音视频,系统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国际学生传授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沟通方法、思维方式、语用规则、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社会禁忌、人文历史以及一些惯用习语词汇的文化内涵等,培养国际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感知能力和比较能力,逐步提高文化素养并得体地进行语言沟通与交际。虽有不少有关沟通与交际的国外英文原版教材,但以中国社会语境为背景,将中国文化作为主要比较对象的原版教材非常有限。因此,在综合考量对比之下,教学团队选用Huang Yucai编著、Fudan University出版的国内英文教材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Practical Coursebook in English作为主教材。该教材以中国文化为依托,清晰全面且富有逻辑地介绍了各类文化理论和中外文化的差异,其最大的特点是教学案例丰富,采用大量的日常生活实例,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地导入理论,基本上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都能有实例的佐证,每一章课后知识延伸都会推荐一部紧扣章节内容的主题电影,这很好地契合了国际学生的特点,将严肃的理论与轻松的生活实例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课堂讨论度,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

同时,为了增强课堂的全球文化视角,为课堂内容提供适当的补充,教学团队使用外国学者Linell Davis编著的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和Sana Reynolds、Deborah Valentine编著的Guide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作为辅助教材,并借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英文教材New College English: Intercultural Reading,根据学生的上课反馈,不断完善和丰富英文教学课件。

(二)课程内容强调中外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要聚焦文化的共性

口语沟通与交际的课程内容首先要能够反映口语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提高国际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融入文化交际知识,通过案例引导、背景知识介绍、重要概念的定义、主题讨论等环节,介绍中外文化、中西文化的区别,使国际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沟通交流方式的差异,通过学习显性沟通交际手段的不同,理解文化内在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禁忌等的差别,从而提高国际学生在中国文化语境或其他外国文化语境下的文化适应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认识到,虽然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差异也确实会带来认知偏差。然而,在核心价值观方面,共性还是大于个性。因此,在全球一体化和多边主义成为国际趋势的今天,并且在我校国际学生大部分来自亚非文化圈的情况下,在讨论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要适当介绍文化趋同,这有助于增强在华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

(三)運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要注意介绍差异的分寸,以保证观点的可论证性

笔者在讲授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权力距离维度时,由中西方学生是否会质疑老师给出的期末考试分数、是否会在课堂上挑战老师权威的案例引入,意在引出中西方不同的权力距离文化,实际课堂中引起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一些亚洲国际学生表示,当对自己的期末成绩有疑惑时,他们会去“质疑”,向老师了解清楚。他们认为,并不是所有中国学生都会“服从”老师的权威。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因为在文化内部还存在很多不同的个体,编码和解码是人类共有的两种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偏重除了文化的整体差异,还有个体的个性差异,所以有些观点很难充分论证,或者不能由单一的案例简单导入,所举的案例很容易从个体层面找到反例。因此,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需要审慎选择,注意保证观点的可论证性。

(四)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线上课堂内容,增强课堂生动性,确保线上课堂的教学质量

受疫情影响,很多国际学生无法来华,目前我校仍采用线上形式授课。在全英文专业国际学生汉语基础薄弱的情况下,经过综合比较,我们选择了界面简洁、功能齐全、操作方便的瞩目视频软件为国际学生授课。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口语沟通与交际视听说资源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延展素材,以生动且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帮助学生消化课程知识,破除文化误区,增加文化包容。课后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上传教学视频、课件资料、课外视听说及阅读素材,布置家庭作业,进行单元小测试,开展线上讨论和答疑等。这些平台均可记录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内外联动,能较好保证教学质量。

(五)重视过程考核,完善国际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

口语沟通与交际课程采用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可能适用于教师为中心、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但肯定不适用于思维方式各异的国际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程性学习成绩占学生最终考核成绩的60%。线上课程需要严控国际学生的出勤率,学生日常出勤占比20%;授课时教师会采用小组讨论、主题presentation等形式强化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习主动性,学生课堂表现占比20%;平时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也能考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律能力。该课程一般采用案例分析题、主题口语题、个人观点分享题等形式布置作业,学生平时作业占比20%。在综合考评机制的作用下,国际学生能达到较好的出勤率,并且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准时完成作业,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国际学生有所收获。

四、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长远来看,来华国际学生规模会越来越大,国际学生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备受关注。各高校为了与国际教育接轨、提升国际化水平,大力建设全英文专业及课程。口语沟通与交际是全英文专业国际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笔者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三个全英文专业国际学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从国际学生的特点入手,在选用教材教辅、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建立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以期能为类似的全英文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共同促进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文文,王文玲,刁训刚.面向来华理工科留学生英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1):74-77.

[2]史海英.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全英文课程教学策略探讨——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249-251.

[3]鲍官军,夏罕彪,秦宝荣,杨庆华.面向亚非留学生的机械原理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7(2):118-123.

[4]孟杰,何高法,雷贞贞,李莎.面向“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全英文教学探索[J].西部学刊,2020(18):98-101.

[5]罗素清.“停课不停学”背景下高校留学生全英文线上有效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2):34-36.

猜你喜欢
国际学生课程建设一带一路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美国留学教育动向及影响因素探析
遵从市场引导机制 力促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