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莲
【摘要】中国新发展故事是中国新发展理念与实践相融通的光辉结晶,是中国脱贫攻坚胜利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对外传播中国新发展故事具有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公共知识产品、推动构建新发展国际话语体系的重大意义。在国际语境中讲好中国新发展故事,需要进一步厘清传播理路和增强实效性,不断拓宽叙事空间、弥补认知鸿沟,构建多主体、多维度的对外传播体系,加强国家翻译传播能力建设和国际平台合作。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中国故事;减贫;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国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在减贫和发展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发展思想、理念和实际行动,为全世界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版本”。然而,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尽管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减贫实践与思想的解释力、传播力、影响力仍需加强[1]。随着中国的新发展,西方国家为转移国内矛盾对中国发起了舆论战,歪曲和抹黑中国的成就,中国在国际传播方面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传播中把握好中国减贫和发展的叙事理路及其话语体系,是中国目前对外传播所面临的重要命题和使命。加强中国新发展理念与实践成果的国际传播,对外讲好中国减贫、后减贫时代贫困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故事意义重大,必须进一步厘清叙事理路和传播策略,在提升实效性上下大功夫。
一、中国新发展故事对外传播的国际意义
(一)为世界贡献减贫公共知识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随着中国的减贫实践和探索的不断深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逐步清晰,形成了新发展理论,并用于指导减贫实践和发展。以新发展理论视角统领和整合碎片化、地方性、临时性的贫困治理方案、做法和经验,并赋予概念、判断、归纳和论证,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識体系和全人类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公共知识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讲,讲述新发展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智慧和理念具有传播公共知识的价值。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公共知识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05年共同成立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提供了减贫培训。通过南南合作知识共享和技术交流全球性平台,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二)推动构建新发展国际话语体系
第一,新发展的概念、范畴和表述既体现中国创新的发展思想和理论,同时又融通国际叙事体系,有利于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和话语权的建立。新发展理念与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欧盟2020战略”有机衔接,与全球治理议题设置匹配度高,与发展中国家消除极端贫困、发达国家治理相对贫困的实践皆有契合。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对外援助国,在构建“新”发展知识的话语体系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研究越来越聚焦到对外援助的狭隘领域,使得学术话语体系中“发展”这一概念与“援助”重叠,发展知识面临危机,对于多元发展知识的呼声越来越强。[2]中国的“新”发展知识来源于主动发展、大胆创新、平等共享的发展实践,突破了基于“援助”的发展论及其附带的新自由主义话语体系的束缚,中国的“新”发展知识话语体系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态度对待发展援助,而不是西方俯视的姿态,彰显了中国“和合”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丰富和创新了发展知识和发展话语体系。
第二,新发展理念结合了当前中国现实和世界背景所形成的发展观点,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当前,全球化、城市化带来的生态恶化、贫富两极化、气候变化等问题是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已成为国际共识。减贫和发展的中国方案其核心动力是人类不断实现自我、创造美好未来的愿望和追求,因此,讲中国新发展故事弘扬了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3],更容易激发受众的共鸣和共情。
第三,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相对于消除绝对贫困的扶贫故事而言,更加广谱的新发展故事将持续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对很多发达国家而言,他们早已摆脱了绝对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几乎不存在,尽管他们承认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努力和成绩值得肯定,但消除绝对贫困并非政府议题和普通民众的关注点。中国消除了极端贫困,接下来将进入后扶贫时代,这是减少多维贫困、弱势群体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关键时期,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解决“不均衡”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保障之间达成平衡,旨在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平正义和生态自然和谐。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是多数国家和城市更为关心的社会话题,更易引起国外媒体和受众的关注与传播。
二、讲好中国新发展故事需要“四个着力”
中国实践要成功转化为全球公共知识产品和大众欢迎的传播产品无疑需要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将中国叙事和国际认同有机融合,同时需要“四个着力”。
(一)着力拓宽叙事空间以弥补受众认知鸿沟
由于文化与政治制度的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发展问题上存在认知差异。以中国扶贫经验分享为例,政府主导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知识分享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制度优势这个话题,但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府公信力普遍下降,造成政府信任危机非常普遍,西方读者对政府多抱有警惕和戒备的态度。因此,在新发展叙事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发展理念的多种维度,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丰富内涵,这些维度增强了故事的兼容性和广谱性,赋予扶贫故事更宽广的叙事空间,如“共享”包含网络共享、数据共享、社会财富共享、生态共享等多个层次,从而在讲述新发展故事时不必拘泥于政府扶贫的单一套路,避免认知鸿沟带来的偏见和误解。
每一个追求中国梦的人都有自己的新发展故事,挖掘和呈现这些真实、鲜活、代表中国精神的故事素材有助于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新形象。新发展故事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生动鲜活、取之不竭。内容上,可以讲经济上的减贫,也可以讲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多维贫困的治理。视角上,可以聚焦脱贫干部、支教大学生、创业人员、农村妇女等普通大众。因为他们的故事真实鲜活、亲切厚重,在国际语境下同样具有感召力。
(二)着力构建多元传播主体和多样化传播策略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传播中国新发展故事需要各方参与、各司其职。国家媒体、地方媒体、智库等公共外交平台应准确定位、团结协作,同时,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在华外国友人、普通民众也应积极发声。传播媒介上,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之外,要借助海外社交网络媒体平台、主流视频等传播力量,以高质量、微故事、新媒体方式讲述一个个鲜活个体的发展故事,向世界展现谋发展、求创新、爱和平的中国形象。
目前国际传播西强我弱,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的对外传播需格外下功夫,应该采用刚柔结合、对话沟通的策略。一方面,要用中国理论中国概念主动设置话题、积极构建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叙事方式需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例如,2021年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不仅用详实的数据记录了中国的减贫成就,而且从理论视角阐述了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探索和道路。这是中国政府主动设置话题、构建减贫话语体系的体现,是刚性传播的成功案例。而同年的脱贫攻坚史诗巨作《山海情》在国内备受热捧,该电视剧译成多国语言在海外播映也同样广受欢迎,这是柔性传播的成功案例。刚柔结合的传播策略意味着在叙事构建上要陈情与说理并重,根据不同的受众各有侧重。
同时,对外传播中国新发展故事需要了解对象国的政治、文化与历史,尊重对象国的宗教和习俗,要以平等的姿态去聆听和了解他们的需求,提倡“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国的“精准扶贫”更需要差异化、分众化的“精准传播”,例如,在中国扶贫经验中有效的政府捐助在某些社会捐助非常强大的国家未必奏效。因此,需要了解和尊重异域文化,倾听他们的声音,否则自己的声音也传不出去。例如,习近平在希腊访问时曾多次引用希腊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名言,在出访英国时演讲中特意提到英国红茶,这些都拉近了与当地听众的距离。
(三)着力国家翻译传播能力建设以夯实内功
对外传播中国新发展故事首先面临的是语言问题,汉语虽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并不是国际机构的工作语言,也不是国际通用的语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在国际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和任务必须依赖中国人自己。一方面,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等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发挥领导作用。另一方面,长期占据国际话语权的西方媒体、智库、专家、学者、科学家等对中国国情和文化并不了解,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受众也依赖于BBC和CNN这些西方媒体了解中国。因此,对外传播将很大程度上依赖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传播能力建设与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相辅相成。
国家翻译能力是基于国家翻译实践,以国家为主体或目的,指涉国家翻译规划、教育、实践、技术和国家翻译传播等综合复杂的国家翻译行为能力;其中,国家翻译传播是国家翻译能力建构的现实旨归[4]。长期以来,翻译和传播作为高等院校的两个独立学科,人才培养各自为政,因此中国缺乏既懂翻译又懂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中国的对外传播肩负着在国际上树立国家形象、提高中国对外话语权的光荣使命,需格外注重受众期待和传播效果,因此,对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应首先忠实于传播目的,忠实于国家形象的构建,而非文字的忠实。传统的翻译理念过于关注语言层面的对等和译员个体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传播效果和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国家翻译能力的建构应围绕国家翻译传播的中心议题,将跨语言跨文化跨模态的翻译和对外传播效果有机结合。同样的发展故事在不同国家传播时可以进行编译、译写和创译,出版和发行成小说、绘本、漫画、动画、影视、游戏等不同版本。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离不开对国外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出色的翻译传播能力。
(四)着力国际平台合作以借船出海
中国的新发展故事同样应借助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经验分享平台和国际论坛进行传播。第一,作为全球公共知识产品,中国的减贫实践和经验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国际社会是欢迎的。2019年第二届进博会期间,中国商务部和联合国驻华系统联合发布《回顾与展望——中国与联合国减贫合作四十年案例集》,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发展经验与故事。2021年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等机构联合主办可持续发展论坛,吸引了来自26个国际组织的近500名嘉宾参加。
第二,企业和企业家应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例如,在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人物年会、世界创新大会、中非企业家大会、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等国际论坛上,中国企业家的发言往往引起国外媒体的广泛报道。他们从自身的实践出发,讲述中国这四十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讲述在社会大变迁中出现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如何创新、如何回报社会等,这些真实的故事展示了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第三,我们应关注和引用一些能客观评价中国发展的海外专家的思想和观点,例如,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所著《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與战略抉择》,通过对比中西文明,讲述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可供我们参考。另外,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一个都不能少:老外眼中的中国扶贫》也是个很好的案例。这本书从外国人视角讲述中国的扶贫故事,透过一个个普通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感人故事,展示了中国因地制宜的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文旅扶贫的成果。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阐述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思想的独特视角。
三、结语
中国的减贫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价值的范例,讲新发展故事以及故事中所蕴含的减贫经验和智慧是对国际社会贡献公共知识产品。同时,新发展故事体现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共同利益,反映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共同情感,聚焦当今全球的共同话题,能够有效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新时代讲好新发展故事对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新形象尤为重要。在国际语境下讲中国新发展故事契合我国对外传播的使命,而如何讲好新发展故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着力拓宽叙事空间以弥补受众的认知鸿沟,着力构建多元传播主体和多样化传播策略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着力国家翻译传播能力建设以夯实内功,着力国际平台合作以借船出海。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治理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研究”(编号20&ZD14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唐青叶,申奥.建构中国贫困治理全球传播对外话语体系[N].社会科学报,2020-10-15(003).
[2]徐秀丽,李小云.发展知识:全球秩序形成与重塑中的隐形线索[J].文化纵横,2020(1):94-103.
[3]童兵,任桐.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学习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论述[J].新闻爱好者,2021(8):14-17.
[4]杨枫.国家翻译能力建构的国家意识与国家传播[J].中国翻译,2021,42(4):15-19.
(作者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校:董方晓